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利普·罗斯在其新作《复仇女神》中一改以往的后现代叙事风格,转而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但这种简单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多重解读小说主题"谁才是复仇女神",我们发现,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视点,婉转透露出叙述者的不可靠,由此可知,整部小说是叙述者"我"的复仇,"我"就是小说标题中的复仇女神。  相似文献   

2.
江颖 《文教资料》2013,(32):92-93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在2010年封笔之作《复仇女神》中,为彰显出主人公巴基的个人意识与欲望的矛盾性,运用希腊悲剧中的复仇女神涅莫西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俄狄浦斯、阿波罗以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种种意象表现了巴基的稳健、可靠和有责任心。但悲剧性的弱点注定了其自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奥尼尔中期作品《悲悼》中的女主角莱维妮娅的悲剧形象:她是爱与恨的统一体、是维护清教的复仇女神;同时她也是家族罪恶的牺牲者。她接受了人间最严厉的惩罚,勇敢地选择活着去面对家族罪恶,从而得到了人性的净化。通过塑造莱维妮娅这一复杂的人物,奥尼尔深刻地揭示了无法抗拒的命运主题,并且表现了《悲悼》的悲剧精神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复仇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的一个最为显著和重要的主题.从复仇这一主题出发,探究亚哈船长向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和以白鲸为代表的鲸类向亚哈为代表的人类发起的反复仇的不同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创作深受犹太历史和《旧约》的影响,这是他的作品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原因之一。本文从《旧约》原型角度入手,对小说《伙计》中莫里斯这一典型的犹太受难形象进行探讨,以期理解作家在小说中受难犹太文化母题的文化构因,并探究马拉默德通过塑造典型的犹太受难形象对社会现实所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鲁迅思想中有着浓郁的受难精神,这种受难并不是盲目地代人受过,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独自承担,而是与他的童年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作用以及所受中外文化中受难意识的熏陶有关。作品《野草》中的受难意识集中体现在《秋夜》《复仇(其二)》《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及《这样的战士》等篇章,并由此形成了一条精神主线,体现在敢为人先的探索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当中。  相似文献   

7.
复仇有三个意义变型:复仇生活、复仇意识和复仇文学。复仇文学不断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使复仇的主题模式和结构模式从传统跨入现代的转型。《红旗谱》在继承传统复仇主题模式与结构模式的同时,实现了复仇模式的现代性变革,在复仇与革命的主题与结构里表达了丰富的历史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但“复仇”并非《复仇(其二)》中的先行观念,而是在对前文本进行改写后,创造性生成的结果。在原型故事中“爱与牺牲”的主题同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相悖反的背后,隐藏着鲁迅对具有摩罗精神的拜伦式文学资源与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鲁迅通过形式上的诗化与内容上的主体性投射,达到了对前文本的浪漫新编;文本中复仇主题的生成有着内在逻辑,是一个由外部世界向内部自我进行回收的动态过程。无论了解鲁迅的个人创作风格,还是剖析时代的转换,《复仇(其二)》都提供了重要的考察角度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内容、特征、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史记》复仇故事作了较全面地分析,认为这些复仇故事,或实录或虚构,不仅真实表现了作者复仇情绪,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武帝以前复仇文化面貌,对后来的复仇文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史记>中,司马迁借史抒愤,对一些报仇故事进行润色,使之更符合受辱的心理逻辑,使之更能充分表达故事中人物的报仇情绪的同时,也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复仇情节.  相似文献   

11.
鲁迅研究中,研究者多注意到并积极宣扬了鲁迅先生的牺牲精神,但却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其强烈的复仇精神。其实,复仇与牺牲是鲁迅先生两个重要的精神侧面,这在其重要作品《野草》中鲜明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本文就郭沫若的诗集,郭沫若的艺术风格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以“经典”的方式打造新文学的传统,开明书店于1951至1952年出版了“现代作家选集”丛书。这部丛书的示范性及“经典”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郭沫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战线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主将”和“向导”,他选编《郭沫若选集》时对诗集《女神》的筛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论《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中的复仇鬼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比较了《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两部悲剧其有共性的一面。都采取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鬼喻人,借鬼魂复仇,鸣人间不平之事,批判黑暗现实。鬼魂复仇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治世理想。两部作品都具有民间文学素材的承继模式。  相似文献   

15.
“耶稣受难”出自《圣经》。《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和《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对“耶稣受难”都有大致相同的叙述。在这些记述中,耶稣是作为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形象出现的。他的身上集中了神性和人性这二方面。它是上帝之子,同时又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者。人神合于一体的独特性存在又让他在人与神之间起着沟通的中介作用。耶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他主要是为了承受和解救世人所犯之罪,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而作为“人之子”的耶稣,他是为了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哈姆雷特》中复仇情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复仇提起整个故事;通过复仇情节,自然而然地表露主题思想;在复仇情节中,不同的人物构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复仇情节中,充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丰富性格和个性特色。对这些的了解,有利于阅读者加深对《哈姆雷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新诗集。  相似文献   

18.
自从那次灾难过后,王子和公主一直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个诅咒她的仙女也销声匿迹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直到那次打猎之后。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对《中国女神》这部书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这部书具有材料空前丰富,剖析和研究深刻及颇具学术胆识等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从问世起,就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意义上被解读着,它所由诞生之地的日本的文化背景却一直被忽略了。然而,《女神》的文本,可以说是建立在一个再创世神话的叙述框架内。“女神”与“太阳”的意象,有力地表达了《女神》毁坏与创造的基本主题。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这两组意象的获得,更多的是诗人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存留的创世神话系统及其传统文化语境中感悟到的。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创作与日本文化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