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国力衰弱,颂圣诗失去了原有的创作环境与现实基础,其雍容华贵程度大为减弱,华丽色彩也相对淡化,颂圣力度相对于初盛唐则大大减弱,委婉讽刺居多,诗歌艺术特色在继承初盛唐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具体表现为:表达方式多样化,修辞手法的大力铺衬,表现技巧的精心雕琢。  相似文献   

2.
中晚唐诗人将湘妃意象大量入诗,具有鲜明的湘妃情结。中晚唐湘妃诗以怀古为主,多凭吊追慕之作,情感基调愁怨幽恨。从宏观而言,吟咏湘妃是中晚唐怀古咏史风潮的组成部分;从微观来看,湘妃传说与潇湘山水、屈贾情怀等共同激发着诗人的怀古诗情。诗人借湘妃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其中,屈原其人其诗,对于联结湘妃意象与中晚唐诗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初唐边塞诗沉湎于对王朝战功的颂扬,诗人们陶醉于自己的功成名就,一张帝王家的脸孔,一个天命攸归的腔调,表现出一种雍容高贵之美。盛唐边塞诗慷慨激越,奋发昂扬,粗犷雄浑,显现出一种崇高之美。中晚唐边塞诗展现的是对生还的留恋,对前途的忧患悲怆,表现出一种感伤美。从高贵到崇高再到感伤,清楚地昭示出唐代边塞诗歌审美情绪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作品为例,以古罗马美学为参照系,分析了这种审美情绪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中晚唐主流诗派和主要诗人之外,较普遍地存在一种雕琢清致的诗风。这种诗风,在贾岛、张祜、许浑和李商隐等诗人的创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是唐诗演进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体现出中晚唐诗歌求新求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地位,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群体代表作品的创作内容、风格、审美特征等方面作出分析,旨在呈现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中晚唐诗坛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6.
《云豁友议》作为主要记载中晚唐诗人诗歌唱和与逸闻轶事的笔记小说,受到研究唐诗者重视。其中保存了初唐诗人王梵志和其他一些中晚唐诗人的通俗诗歌,这些通俗诗中有相当多的佛教词汇和唐代口语俗语词汇,为研究唐代词汇乃至整个词汇发展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语料。《云黔友议》中的通俗诗还表明,汉语语法在唐代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有许许多多忧心农事、关注农民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用写实的笔法来反映农夫所遭受的徭役、赋税、天灾、兵祸之苦,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到中晚唐时,写作悯农题材的诗歌越来越多,诗人从多个角度反映社会问题,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苦吟诗风在中、晚唐时期蔚然成风,社会上出现了普遍的苦吟现象.“苦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采取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个词句都反复推敲,以求能获得最好的作品.苦吟一方面成为中晚唐时期诗人艰苦创作的自我自觉追求,而另一方面也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鉴赏和抒发感情的有效方法.中晚唐诗歌在经历了盛唐的辉煌之后,艺术手段朝着求奇求怪求新求变上发展,写作技巧上倾向于精工细琢,苦吟的诗风日渐显著,大量以苦吟出名的诗人不断涌现.中晚唐诗坛苦吟几乎成了一种主流的创作风气,已成为绝大部分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是提高诗艺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晚唐诗人对《霓裳羽衣》的欣赏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中晚唐时期的诗赋、笔记、传奇等文学作品,对盛唐乐舞《霓裳羽衣》的作者、创作过程、风格及表演形式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中晚唐诗人们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霓裳羽衣》的欣赏与接受,以及对《霓裳羽衣》与盛唐政治关系的评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美刺     
儒家对诗歌社会职能的要求。语见《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美”,是指对统治者“盛德”的歌颂。“刺“,指对统治者政治失当的讽刺与批评。其间虽渗透着浓厚的封建主义倾向性,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但它要求诗人密切注意社会政治,用诗歌进行颂扬和批评;不少批评家、作家又强调以规讽为主,遂使后世很多诗人常以此为武器,勇敢地揭露封建社会现实的积  相似文献   

11.
反帝爱国、救亡图存是近代诗歌的鲜明主题。诗人们以诗泄愤,用诗排忧,借诗抒情,他们怒列强之入侵,愤清廷之腐败,悲国土之沦丧,忧民族之危亡,悯人民之疾苦。这种深深的忧患意识,使诗人们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开战,歌颂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崇尚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鼓吹颂刀剑、乐从军、振国魂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农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古老题材,因为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为数不少的有关农事的描写。但《诗经》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关农事的描写在诗歌中却是时断时续,很难形成轩然大波之势。直到中晚唐时期,这种冷清的局面才有所改变,农事诗在中晚唐的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新乐府诗歌理论的推动及其诗人们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儒家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诗歌一向给人的印象是浪漫、奔放、雄迈。其实其中既有诗人自己努力追求的大雅颂声,也有诗人对现实不满的哀怨文学。这构成了李白所提倡的雅颂诗歌理想和创作实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在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开始发端。古文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逐渐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加之借古讽今的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中晚唐历史小说。在中晚唐历史小说和唐代咏史诗中,主人公的感慨通常是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唐朝诗人对安史之乱的体会尤其深刻,这在中晚唐的历史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朝廷的腐败以及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创伤是小说和诗歌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使得中晚唐历史小说同咏史诗能够融为一体,并且有唐一代,诗词盛行,小说从中汲取营养也非常合乎时宜。  相似文献   

15.
苦吟诗风源于中晚唐的孟郊、贾岛,历唐末五代、两宋,至明季而至于湮没;诗人们穷搜苦求,着意雕琢,形成幽僻孤峭、凄怆寒苦的艺术风格;然较之同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流,其成就要逊色得多。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历史中,有众多的人学士、诗人骚客好剑习武,颂剑诗也是层出不穷。颂剑诗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颂剑诗是学艺术领域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7.
中晚唐时,歌咏钱塘名妓苏小小的诗出现热潮。究其原因,是因为苏小小形象堆积了中晚唐诗人的多重情愫:追求风流富艳的生活方式、时代、身世感伤等。通过对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李贺的《苏小小墓》的分析发现,李贺的吟咏苏小小,既是自伤身世,又有时代感伤,还是探寻生命价值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8.
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及其十四行圣诗《死神莫骄狂》刘丽娟十七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邓恩(JOhnDonne)被称为“玄学派”(TheMetaphysicalSchOOI)的鼻祖。“玄学派”指的是十七世纪初文艺复兴后期以约翰·邓恩、英国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  相似文献   

19.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的重要诗人,他所开创的“武功体”不仅影响了当时一代诗坛,而且对晚唐五代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到南宋时被大力发扬,形成“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局面。然而姚合历来被认为是“苦吟”派诗人贾岛的后继者,其独特的地位没有得到彰显。本文着重分析姚合诗风的独特性,以及对中晚唐苦吟诗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与十九世纪任何一首诗歌相比,没有比《西风颂》更显示读者的重要了.雪莱诗流贯着浓郁的哲理意蕴,《西风颂》是其中的典型.这首偏于诗人特殊的情感体验和自由联想的诗作,存在着接受理论中天然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