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宋王朝与同时并存的几个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在长期的战时环境下,南宋逐渐形成了四大战区,分别设立制置使一职作为战区最高军政长官。四大制置使战区具有自身的战略特点,在国防上的战略地位不尽相同。制置使战区制度构成了南宋国防体系的主体,在抗击强敌的战争中发挥出重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南宋政权的败亡。  相似文献   

2.
刘克庄是南宋继陆游、辛弃疾之后的杰出爱国诗词作家。他“少时独步词场,引弦百发无虚矢”(《念奴娇》),才兼文武,意气轩举。31岁至34岁曾任真州录事参军,出参江淮制置使幕府,活跃在抗金前线。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宋楚州军乱.形势复杂多变。次年四月,朝廷调陈(韦华)(字子华),从兴化军移知真州(江苏仪征县)、兼淮南东路提点刑狱。时刘克庄41岁,在建阳县令任上,挥写了这首  相似文献   

3.
今酉阳南宋以前无行政建置,到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夔门人冉守忠助剿苗乱有功爱封酉阳知寨子孙世袭,其5世孙冉维义因平苗有功,酉阳改寨为州,从而结束了酉阳无行政建置的历史。元仁宗建祐七年(1314)改酉阳等处军民宣慰司,此为酉阳土司之始,到清乾隆元年(1376)“改土归流”,酉阳土司制历时422年。  相似文献   

4.
1964年10月大选中上台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一度坚信英国仍旧是个世界大国,决心维持英国在东苏伊士地区庞大的防务体系和防务角色,但是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威尔逊政府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审查英国的东苏伊士防务政策。随着这一进程的开始和逐步深入,英国政府决策者逐渐认识到,英国的实力有限,继续在东苏伊士地区承担原有程度的防务角色是不现实的。工党政府上台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即初步达成了部分放弃东苏伊士防务的共识,迈出了最终全面和彻底地从这一地区实现防务撤退的第一步。本文即试图阐述工党政府这一关键性态度转变的背景、过程和它在整个撤退决策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南宋时期由于对金作战的需要,都督府、宣抚使司、制置使司、安抚使司等机构都设有幕府。南宋初年张浚出任多为关乎南宋军事指挥的要职如宣抚使、都督诸路军马等,因此张浚幕府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特殊性,充任其幕僚者地位优崇、多为兼职或可兼他职,长久跟随幕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幕府不仅职能广泛,且能够行使便宜处置之权,对抗金全局及地方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者称为水心先生。南宋时期两浙东路温州永嘉县人。淳熙五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建康知府兼江淮制置使,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如“五经皆史”说等对后  相似文献   

7.
《大学衍义》是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编纂的一部重要理学著作,但其成书时间却有三种不同说法,其中以四库馆臣提出的宋理宗绍定二年说最为可信,但馆臣未深入论说,故申论之以辨是非。从本证而言,《〈大学衍义〉序》成于绍定二年(1229),且该序提到《大学衍义》的结构内容在后来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大学衍义》在绍定二年时已经成书;从旁证而论,真德秀《跋吴仲坚史论》证明《大学衍义》开始编纂于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又《大学衍义》编纂了八年,由此往下推正是绍定二年。另外,孙先英《〈大学衍义〉成书时间及版本考述》一文对绍定二年说提出了四条反驳理由,经辨析,其反驳理由均不成立,故《大学衍义》成书于绍定二年应无疑问。  相似文献   

8.
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淮安楚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翻开楚州的历史画卷,自唐朝以来,这里就是水上运输重镇,交通便利,而且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许许多多名人: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还有我们楚州人为之骄傲的一代伟人周恩来……说起家乡的历史,我不由得为之自豪。妈妈告诉我,在我很小的时候,楚州最高最美的建筑莫过于建于明朝的镇淮楼。登上镇淮楼四  相似文献   

9.
《宋代官制辞典》将东、西八作司误认为是两司,造成诸多不妥之处。东、西八作司设置于宋初,同属于八作司一司管辖。街道司最早设置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景德四年(1007)又将东西八作司和街道司并为东西八作司一司。天圣元年(1023)将东西八作司一司复分为东西八作司和街道司两司。街道司自设立至嘉祐三年(1058),隶属于三司河渠司,从嘉祐三年(1058)至绍兴十年(1140),街道司隶属于都水监,其后被废除。  相似文献   

10.
南宋军制与北宋不同,以屯驻大军为正规军,取代了北宋禁军的地位。南宋初年,屯驻诸军由诸大将分统,军力大大强于三衙之军,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藩镇制,形成弱干强枝的局面。“绍兴和议”时,削诸将兵权,加强中央军权。其军队内部编制与军官职级也不同于北宋。南宋初年,御营司为最高军事机关,绍兴十八年后军权始归枢密院。  相似文献   

11.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建立”之类的意思。“功”,名词,功业义。“以客之功”意即“凭借客卿成就(取得、建立)功业”之义。目前流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权威的训释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九百年前,宋徽宗以黔南路一统夜郎遗部五十个羁縻州,始建贵州防御使。从此,贵州防御使军政府发挥着捍卫南宋及元朝、明朝初年政权的军事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4.
吴子良是南宋后期的文坛名家,是宋代浙东文派“叶适一陈耆卿——吴子良——舒岳祥一戴表元”一脉辞章之学谱系中守先待后的关键人物.其“为文大要有三,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的文论观点,主张“理”“气”“法”的兼备与融通,既是对当时质木无文的道学文体、文过其质的科举文体等文坛浊流的涤荡,更是对古文优秀传统的弘扬.吴氏为文事理、文气、章法兼具,在南宋后期上承叶适、陈耆卿,下启舒岳祥、戴表元,师徒继踵,薪火相传,代表了宋文发展的主流,捍卫了古文传统的清流,在散文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动+之+名”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结构。文章以《史记》中出现的“夺+之+名”和“为+之+名”结构为例,以充分的理由证明前人研究中通过变换分析和古人的注释来证明“之”=“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从而证明整个结构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16.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其中的“思”字,歧解颇多。然而。无论将“思”解作实词“思想”的类义还是语助词虚词。都没有抓住解读“为政”话语框架下“思无邪”的要旨。事实上,“思”当解作“使”。“无邪”的逻辑主语系“闻诗者”“歌诗者”。  相似文献   

17.
陆法言原本《切韵》的部分韵序,类似于梵语摩多(元音)的排列次序,即止、遇、蟹、效摄分别相当于梵语i、ī;u、ū;e、ai,尤其是相当于am的覃谈韵和相当于ah的阳唐韵,紧跟在这些韵摄后面,适得其所。由韵目小注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根据阳休之的《韵略》。至于以东韵等开头的通、江摄,则可能承袭吕静的《韵集》。本文还讨论了梗摄以下的韵序及其摄内的韵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汪伯彦(1069—1141),祁门(今属安徽)人。北宋徽宗朝进士。南宋高宗朝历任知枢密院事、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等。以宋代史料为主,对《宋史·汪伯彦传》进行补正,补正范围主要是对其记载简略之处的史实补充以及与《宋史》本传记载有歧义之处的史料对比。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常见的数字连接词有"又(有)、单(丹)、零"。"又(有)"主要用于上古汉语中;"单(丹)"最早见于唐代,存在但并未用于专业的数学著作中;"零"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的专业数学著作中,在明清时期进入口语,并开始替换"〇",出现在专业的数学著作中,经历了由行业用语到口语,再到书面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祗、祗、禔字,《说文》截然三训。后来经籍混用严重,各家说法不一,甚至相互抵牾。经考察,直接原因是对音近义通认识侧重不同造成,根本原因是对文字假借的音义层次认识不足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