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自由"是陆焉识的终极追求,他不断进行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的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2.
《陆犯焉识》可谓严歌苓创作历程中一次成功的转型,描述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自由之旅,也是严歌苓最满意的作品。男主人公陆焉识一生追求自由,结局除了令人讶异之外,也使读者对他追求一生的自由之路产生思索与联想。本文欲从"自由之后怎样""自由与知识分子的钝感力""‘彻悟’:在失去自由之地重获自由"三个方面对陆焉识的自由意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自由与爱情是《陆犯焉识》的双重主题,陆焉识一生执着于自由与爱情,却在现实压迫下一次次妥协与逃离。本文通过解析《陆犯焉识》中的"逃",以此探析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苦难。  相似文献   

4.
最初关注到严歌苓,是因为看了《陆犯焉识》这部小说。小说中,严歌苓追忆自己的祖父,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风流才子"陆焉识"的形象,一生都渴望自由,却一生都不得自由。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对知识分子陆焉识的自由之路进行解读,第一个部分是展示陆焉识对自由的追寻,第二部分是深入挖掘陆焉识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是通过陆焉识的个人悲剧阐明知识分子的悲剧,第四个部分是揭示自由的定义,陆焉识在回忆中确定真爱,最终明白自由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作为当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陆犯焉识》一经出版,便备受关注,相关的评论和讨论也纷至沓来。《陆犯焉识》作为严歌苓第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较之以往,确为一大突破,而陆焉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较之其他,也更为复杂和丰满,这无疑体现出作者更多的思考。本文从陆焉识的爱情经历与自由追求两方面,解析陆焉识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所暴露出的知识分子本身的局限性,作者在后半段中对自由和爱情的最终追问,看似解答实则回避的处理,更体现出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小说的《陆犯焉识》讲述了一个上海公子哥陆焉识的浮沉一生。前半生的浪荡与浮华和后半生的孤寂与转变交织,精神与政治的碰撞,使人物在这种碰撞中展现出最真实最本质的美好或丑恶的人性火花。本文通过对陆焉识的爱情、亲情进行剖析,探索和挖掘其中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文学作品创作无异于修辞世界的构建。小说《陆犯焉识》是严歌苓的颠覆性转型之作,作品视角由女性转向男性,这部作品被翻拍成电影,陆焉识和冯婉喻的旷世绝恋打动了无数观众。研究《陆犯焉识》的论文和著作很多,但从修辞技巧角度、以话语构建视角分析《陆犯焉识》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修辞技巧角度,从自觉话语构建、熟知化和陌生化的话语构建及合理话语构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年来新移民文学的个中翘楚,严歌苓的文学创作备受瞩目。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突破此前以女性人物为文本主角的写作路数,将关注视角转向男性人物的塑造,刻画了自由知识分子陆焉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悲惨境遇。本文通过政治与人生的交织碰撞、自由与独立的追索坚守以及爱情与人性的反思剖析三个维度,反思政治挂帅年代知识分子的沉浮人生,映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首次以男性为主角写作了《陆犯焉识》,描写了民国直到解放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兴起落寞的历史。笔者主要以荣格的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玛斯(animus)、阴影(the shadow)以及自性(the shelf)原型理论对《陆犯焉识》进行解读,分析其动人爱情的伟大缘由,洞悉人性的矛盾、复杂,探索了"自性化"回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在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背景之下,展现了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命轨迹。无数个“陆焉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次又一次的被击倒,但他们始终怀抱着希望有所追求,始终在坚守血液中最后一点傲骨,最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与意义,也为自己寻找到了真正的心灵归宿。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主人公陆焉识在婚姻中有两次"出逃"的经历,直至入狱才发觉自己深爱的对象是妻子冯婉喻,于是出狱以后果断选择了"回归"到婚姻中去。对于婚恋的书写,作者严歌苓采取了多种叙事技巧结合的方式,并着重刻画了人物在婚恋困境中的矛盾。本文将对小说的婚恋叙事进行分析,以探求叙事技巧是如何为"出逃"与"回归"服务的。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上)》2014,(13):158-158
“我觉得电影《归来》比小说更加抽象一点,它起到的作用是一滴水见太阳,与我当初的创作意愿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吻合。”《归来》改编自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严歌苓说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根据自己的家庭成员、自己的长辈的一些记忆虚构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陆犯焉识》中,作者将知识分子的命运铺展在20世纪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谱写了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生悲歌。对于知识分子焉识来说,其悲剧既源自对所处时代政治的"误读",也源自个人性格上的执著以及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透过焉识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使我们看到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又可以使我们了解20世纪知识分子的苦难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陆焉识的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在20世纪这样一种悠远阔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刻地思索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进而展开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挖掘、审视与表现,乃是《陆犯焉识》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电影《归来》对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二次创作为切入点。通过一些数据对改编后的电影《归来》得失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小说与电影本身性质和传播特点找出得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文坛上被誉为"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之称的严歌苓,她的小说反映了中国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的爱恨情仇世俗挣扎,其中《陆犯焉识》最为典型,通过对其的细节品读来分析背后哲学与爱情。  相似文献   

18.
在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中,叙述者利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双重性与矛盾性,在时序、时距和频率三方面巧妙运用多种手法,从而建立起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虚构的叙事时间,使作品呈现出高超的叙事艺术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对作品叙事伦理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继《陆犯焉识》问世两年之后,张艺谋把它搬上了银幕,更名为《归来》。比较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严格地说,电影与小说原著的关系不大,只是借用了小说里部分人物和小说最后部分内容。第一,在电影中,陆焉识和狱友在大西北生活的残酷和"文革"的背景被弱化,大幅度增加的是家庭温情部分。第二,关于冯婉喻"安静"这一性格特征,电影中没有十分明确的体现,这不仅减弱了人物行为中的性格力度,而且也大大地使冯婉喻的形象失去了精神上的光彩;第三,关于"等待"主题,电影对"等待悲剧"做了简化处理,小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是让期待幻化为虚无,久别的重逢幻化为瞬间的消尽,电影,只是围绕归来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严歌苓在《陆犯焉识》中首次采用了男性的叙述视角来描写女性,塑造出具有主体性意识的母亲、妻子和情人形象。然而这种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并不完全,这主要是受到严歌苓矛盾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主义的谨慎态度的影响。本文在界定女性主体意识内涵的基础上,以作品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为例,具体分析作家是如何建构了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并指出这种建构的水平同作家的个人经历、创作实践与女性主义思想息息相关,因而呈现出两面性,具有中庸的温和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