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的商帮意识——从会馆的建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是明清时期河南的两大商帮团体。这两个商帮在自己的经营之地都曾建有商业会馆,但数量不一。怀庆商帮在全国至少建有15个会馆,而武安商帮仅建有2处,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对会馆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商帮组织的重视程度。怀庆商帮有较强的会馆意识和商帮意识,缘于经营的需要和从商帮、会馆受益较多;而武安商帮会馆意识淡薄,有其主观原因,也确实存在客观的因素。该研究为总结怀庆商帮、武安商帮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数众多的地域商帮在明代中叶以后相继出现,动。武安商帮是明清以来唯一一个以县为帮的商帮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活跃于全国各个区域性市场,并进行跨区域的长距离贸易活结合武安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等对其在中国商帮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丰城商帮、樟树药帮为例,旨在揭示其创业文化的底蕴.传承和弘扬江右商帮的创业文化,对培育当代江西创业文化,推进全民创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宁波商帮的兴起,孕育出黄宗羲开风气之先的实学教育思想,而以"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实践为己任的浙东学派又将之发扬光大,潜移默化为宁波商帮的文化底蕴,从意识形态上促进了宁波商帮的发展与雄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明清时期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徽商和晋商为例,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商帮各自不同的特点及其发展的轨迹,并归纳了商帮盛兴的主要原因,以期启发读者,激励创造。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中国的十大商帮,是商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在此期间形成了商业伦理,商人懂得了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商人把儒与商结合起来,把知识经济与商业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活动与上层建筑结合起来。因此,商人利用积聚的财富,积聚文献、字、画,建设了藏书楼与书房,藏书为了教育子弟,藏书为了文化,藏书为了附庸风雅,藏书是将金钱转化为知识与信息,将金钱资本转化为知识本钱。商人的藏书是所有藏书家中最具规模的藏书,商人藏书推动了刻书、印书、教育、科举,促进了文俗风化的好转,推动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宁波商帮是历史上区域开放的产物,体现了区域开放与商帮崛起内在联系的规律。今天,我们要壮大甬商实力,提升宁波竞争力,同样要不断扩大开放度、走向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8.
区域文化是影响所在区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决定力量。从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出发,通过认识与领悟近现代有名的商帮人物,将凝聚于宁波商帮身上的诚信创业精神迁移到商贸学子现代商贸素养培养上来,是本地区商贸类高职学生人才培养和学院文化创建的天然优势。从文化视角对以诚信创业为核心的商帮精神的培育目标思路、方式内容、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宁波商帮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地位,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前进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下,宁波商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把握先进生产力脉搏,紧跟生产力发展步伐,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实现了从传统商帮到现代化的转型,也因之傲立众商帮之首。  相似文献   

10.
迤西商帮是推动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阐明商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史料考证,进一步还原迤西三大商帮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衰落成因,归纳总结迤西商帮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晋商是明清之际的大商帮,曾经垄断了中俄交界的恰克图贸易。之所以形成如此历史现象,首先在于清初对蒙古及俄罗斯贸易的开放政策;其次,当时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为长途贩运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晋商自身的商业习惯、商业积淀则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明清商人会馆中的封建宗族文化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商人会馆中的封建宗族文化传统起源于商帮的封建宗法性,具有特定的文化载体。在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它呈现出时代新内容,推动着商人组织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形成了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而徽商又以资金雄厚、经营范圆广、势力大、经验丰富而著称。为什么徽商能称雄商坛?除了自身素质较高。其经营颇具特色之外,具有儒商风采,有着良好的商业道德是徽商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中大量涌现的杭州商人形象以及他们呈现出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等都带有明显的区域人文印记,这些既是对前代历史凝聚的杭州文化和精神的承接,同时又为当代杭州精神注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因子。本文将从明清小说中杭州商人形象的存在、社会来源、典型性格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期以来,小说界涌现出了大量极具特色的商业题材小说。此类小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明末清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一段时期内,在国弱战乱、民族危机时代背景下的商场风云。这类小说可以被称为"新时期商贾小说",其创作和传播,可以从时代环境、文化语境、读者的接受力、文学与影视文化的联姻等方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湖南城市经济发达,人口繁多,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会馆、公所等城市民间商人组织就承担了城市经济、社会管理、公益事业的等多方面职能。清代湖南城市民间商人组织承担城市管理之职能,对今天的城市管理创新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政府应扶助城市民间组织的发展,民间组织应主动适应社会以担当城市管理的重任,充分发挥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1-122
徽商,一支活跃在明清时期的商帮劲旅,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有着"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两淮地区向来经济发达,又是徽商起步的主要地区,加之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此外,徽商发展不断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是依靠盐业的发展,而扬州作为徽商盐业的基地对徽商发展以及两淮经济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在19世纪末形成了新型的“大商务”观,提出“以商劝工、并极力扶助新式商人群体。在错综复杂的中外矛盾和官、商、民群体的利益纠葛中,他兴商学,开商智,鼓商情,减商负,集商力,并允许商人形成“自组织”,进而主张制定新型法律以规范商人行为和保护商人利益。张氏对外商的种种不合理要求与行动作了抵制,支持华商与外商竞争;他还反对商业活动中的垄断反持、欺诈作伪和地方保护主义;在铁路政策上则主张股本、盈利“官民各半”。  相似文献   

19.
山阳为清初诗坛重镇,望社为明末清初活跃于山阳(今淮安)的一个文学社团。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望社的活动历来不为人知,因而学界对之关注较少。本文对淮安盐商与望社文学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0.
徽商“贾而好儒”是徽学研究中的主流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歙县长龄郑氏是晚明兴起的著名徽商家族,对该家族文献的研究表明,长龄郑氏致富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脱贾入儒”现象,并对其发展和最终命运产生了十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