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用技术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发现通用技术学科的德育价值,进行学科德育要素设计是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学科德育的前提.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的策略包括:挖掘通用技术学科中的德育要素,构建通用技术学科"5+X"德育范畴;实施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教学,设计系列挑战性任务;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德育素养,发挥教师德育价值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科学设计德育要素,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将学科德育定义为"加法式"的学科德育或"专门化"的学科德育,在逻辑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科当中天然内含着德育,或者说德育是学科的内在属性,这种理解更能够体现学科德育这一概念的实质。学科德育中的"学科"和"德育"是一体的,二者统一于教育本身是一种价值实践活动这一规定性。学科德育中的德育更多是作为学科教学中自然流淌出来的育人效果,并不是对学科教学目标的僭越。学科德育主要有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德育三种主要形态。学科德育归根结底是要求学科教学回归教育的原点,即使人向善。学科德育就是确保每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体现自身的教育属性。  相似文献   

3.
一、化学学科德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学科德育是指学校的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德育,它是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具体反映.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化学德育渗透仍是薄弱环节,同时,进行学科德育的方法也因教师个体水平而定,缺乏理论指导.而上海市二期化学课改就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因此,化学教学中应当以化学学科的德育资源整合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德育研究:学科的独立和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晓阳 《教育学报》2009,5(1):102-107
学科制度在大学中的确立,不仅标志着知识成为可以研究的对象,而且同时还意味着一种新的学术权力的诞生.以学科为界限形成一种拒绝"外人入内"封闭地盘.从这一角度看,学校德育也是一门学科,但至今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德育,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常常缺少稳定性,在更多时间里,它是在执行任务或解决问题而不是专业研究.当然,与其他学科相比,德育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实践特征.然而,今天的问题是,不是德育的学科性在抹杀德育的实践性,恰恰相反,是德育的实践性正在干扰和破坏德育的学科性,使德育丧失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应有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相似文献   

5.
学科教学因其内生道德追求而使德育本源地成为教学的应有之义。然而,长期存在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中根深蒂固的德育"工作意识"以及在其实践中形成的德育"渗透说"的误导,造成教学与德育的二分和学科德育形式主义的现象。学科德育的根本问题在于道德"外求"的思路,学科德育不应该成为关于"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或是"德育如何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问题,而是学科教学如何实现育人价值的问题。学科德育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实现教学回归"育人"的本原。这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学科育人意识和"德能",按照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开展教学设计,并实现"生活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置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厘清"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边界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德育学"来替换"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既可增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又可与我国古代德育或西方德育接轨并突显与它们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对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重新审视。就词源本身和现实德育问题来考察,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均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这是导致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德育原本就存在于各学科之中,学科教学应将德育"体现"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融入"进去。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科教学以德育为核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科德育正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都已习惯于把分数奉为圭臬.对于新课程以德育为核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教师在观念方面和实践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观念方面,由于学校把教育划分为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专设教导处和政教处,不少学科教师自然把德育看成是班主任等德育"专职"工作者的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德育的基础理论和运作机制缺乏相应的了解,也使得学科德育效果差强人意.其中,观念问题是主要矛盾.要解决观念问题,首先要恢复德育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有效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是课程改革背景下解决中小学教学中"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矛盾的重要途径,更是唤起全体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增强学科德育实施能力的实践探索。如何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是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贾彦琪  汪明 《现代教学》2015,(Z2):55-60
学科德育是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道德引导的德育方式,与专门德育课程不同,具有"学科"和"德育"的双重属性,且在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和德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区别于专门德育课程的个性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为学科德育弥补专门德育知识化、灌输化的缺陷提供了可能。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学科德育面临着自我迷失的危险,或忽视了自身的德育职能,或与专门德育趋向一致,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一、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学校的首任是育人",这在今天已达成共识.目前德育实施是多渠道的,包括:学科德育、班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在众多的途径中,涉及教师面最广、发生频率最高的当数学科德育.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学科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小学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这种"德育渗透"意识,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德育渗透点,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3.
德育不仅仅指向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情操等,更指向美好生活、生命健康成长.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科德育因子,丰富学科德育方式,优化学科德育过程,催生学科德育评价;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坚持学科全面德育、全员德育、全程德育,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和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基础上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体现.学科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融入德育,当然不同学科的德育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各有其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15.
"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但我们将"德育原理"作为学科来研究还很不够。科学地确立其研究对象,揭示其学科性质,并在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建构完整而科学的学科体系,是"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可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尤为重要.而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首先,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7.
教师每天都在上课,每堂课都要进行教学设计,每个教学设计都要制定教学目标.依据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不但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的教学目标制定,反映出我们对学科德育的理解,也反映我们究竟如何实施学科德育.目标叙述了我们为什么而教学,目标叙述了我们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可以说,从教学目标中可以"透视"出学科德育.下面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枣核》为例,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讨论,阐释学科德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科德育的探索和实践成为当今上海学校德育的一大亮点.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集中呈现了学科德育的阶段性成果;在中职校,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了富有针对性的探索,尤其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高校.老师们通过学科教学开展德育的意识也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9.
德育学科在知识等级的分类时代,被置于知识体系的边缘位置,这是由于德育学科自身的内容体系所导致的,德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学科被解体的困境,只有深入思考德育学科的困境,才能寻求德育学科发展的路径.德育学科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原创性研究欠缺,研究范式不成熟以及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德育学科要走出困境就要走向德育实践,走进生活世界,寻求本土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之际,在"立德树人"日益倍受关注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新中国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反思与展望.由江苏大学张忠华教授撰著的全面系统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70年的力作《共和国教育学70年·德育原理卷》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