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怀教育”的提出及其要义。关怀这个普通的词,把它和“教育”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它实际上是指以关爱为主要行为方式,关心他人,关注成长的一种教育。“关怀教育”首先要体现人本思想。就是在教育中要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以人的成长发展为宗旨。第二,始终贯穿“爱”这根红线,关怀是爱,而“教育,说到底是爱”。实际上,“关怀教育”最切近教育的本质,或说,“关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同表扬一样,批评也是班主任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由于人的天性是“趋赏避罚”,很难做到“闻过则喜”,所以,批评总不如表扬那样易见成效惹人喜欢。因此,批评一个人要比表扬一个人困难得多。尽管如此,正确的批评总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能避免错误的做法,讲究批评艺术,就能使批评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形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批评学生应做到“四舍五入”:  相似文献   

3.
干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有心却不成,一个无心却收获,何也?窥之根源,还在于如何“栽”,如何。插”。与之相同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也屡见不鲜:倍受老师青睐的。高分生”最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却变成了。低能儿”,许许多多的后进生在校内屡考屡败,倍受冷眼折磨,但是走上社会以后,不平凡的成就却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缺乏平等的教育理念,同样都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何来“花苗”、“柳芽”之分,何来“栽”、“插”区别?  相似文献   

4.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蕴含着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整个人类意义的关怀。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就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我们讲教育的公平,其目的就在于“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得到应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反映着教育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帮助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所以,教育公平应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以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5.
张朝全 《河北教育》2010,(11):27-27
如今,各地的“新模式”、“新理念”层出不穷,带动了“教育考察热”。然而,不少地方、学校的“教育考察”却流于形式,甚至成了一些人旅游观光的幌子。那么,如何让教育考察真正发挥作用,不辱“取经”使命呢?  相似文献   

6.
“两个转变”的顺利实施,人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人的思想解放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论述的是高等师范教育这个传统的教育如何适应“两个转变”,积极促进高师教育的发展,着重阐述了高师建设的观念、认识和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教育产业化”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产业化”源起教育解救经济困境之设想,试图将教育全面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这是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悖反,将导致教育异化,淡化教育的人价值和意义,加剧教育的不公平。“教育产业化”不利于个体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真重对待。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时代需要“活”的教育,需要教“活生生”的人的教育,需要把人教“活”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方立新 《教育》2006,(12):19-19
通过“择校”,“赞助费”制度化地把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多地给了某些“特选”的孩子,这个现实,“地球人都知道”。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对“择校”说“不”,全常听到消息,效果却不是很妙,这种尴尬,同样是“地球人都知道”。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实践中,教育得以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尊重学生,并由此使学生自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爱默生所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就能获得成功。”一、自尊是可教育的前提常言道:“人活脸,树活皮”。所谓“脸”就是人的尊严,就是把自己当人看,肯定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并尊重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要“脸”,不自尊,不讲理,就会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规范对之无用,更谈不上教育。可以说,自尊是人格的门户,是一个人可以被引导、教育并使之成人的前提。对于学生也是这样。一个做了错…  相似文献   

11.
秦志强  陈明华 《师道》2004,(4):17-18
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说:“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事实上,要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并不容易,在现今学校教育中,“人”不时地被“分”挤到了边缘甚至是界外。  相似文献   

12.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人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了它的文明程度。我们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人们在进行素质教育中容易忽视对“后进生”的素质教育。对“后进生”进行素质教育应着重实施思想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学习技能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创新意识教育,这样可以全面推进“后进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自我表现是一种爱出风头的不良行为,反映出一个人的城府不深。其实,这不仅是一种误解,也会扼杀初中生的求知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现代教育理念提倡赏识教育和赞美教育,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应该挖掘自己的特长,学会“自我表现”。因为“自我表现”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使人产生一种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意识,而且“自我表现”也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讲求“留白”的技法。一处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品的意境也会因此得到无尽的拓展,这就是“留白”的魅力。最近,在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育更需要“留白”。  相似文献   

15.
“人与人”的关系或者“我与你”的关系应是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却被扭曲了。为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我们通常的教育里,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仅仅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只能拿着本子等待金科玉律的输入,而这种“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不停顿的讲授。  相似文献   

16.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固。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自2011年以来,“幸福”已然成为社会的热议话题,“幸福教育”被提上了教育改革的日程。然而,在校园这个特定的“场域”中,“教育究竟促进怎样的幸福以及能够为人的幸福提供什么”的问题还是不明确的。笔者认为,校园既是师生教学的共同体,也是师生生活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产业化”源起教育解救经济困境之设想,试图将教育全面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这是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悖反,将导致教育异化,淡化教育的人价值和意义,加剧教育不公平。“教育产业化”不利于个体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9.
陈鹤琴“活教育”的三大思想理念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的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重新深入研究陈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关“人文学科”的几点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人学科”的辨析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学科”层面的“人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分;二是“历史”层面的“人学科”与“人主义”的甄别;三是“教育”层面的“人学科教育”和“人主义教育”的差异,章对有关“人学科”的几个相关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并在此过程中突显出“人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