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现象进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二分.并且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最基本的社会存在.而科学则属于社会意识形式。因此.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乃是: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相对于物质生产.科学发展也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  相似文献   

2.
科学心理学解释的自主性问题是在心理哲学与心灵哲学中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以自主论与还原论对此问题的争论为切入点 ,从科学心理学解释对象的复杂性、意向解释与提供理由在科学心理学解释中的重要性 ,以及科学心理学解释中的目的论语言使用的合理性三个方面揭示并阐明了科学心理学解释过程所具有的不同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解释的独特性与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科学是一种高度自治的社会制度这一理论前提,默顿科学社会学对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及其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系统阐述了科学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强调科学自主性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时下我国学术界无视和违反科学自主性的现象比较严重,亟需从理论上分析科学自主运转的规则,为捍卫科学自主性提供理论支持。默顿科学自主性思想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社会运行情况及其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给我国当前的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技术的开放获取期刊出版模式对现代科学建制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应对方式。【方法】 根据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分析开放获取期刊出现后的代表性事件及其后续的影响。【结果】 开放获取期刊代表了数字技术与知识共享理念的结合,对现代科学建制产生深刻影响。开放获取期刊不但把新的角色引入科学建制,带来科学建制中行动者的重新定位和分工,而且使传统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和质量控制机制受到冲击和挑战。【结论】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运动要在继承科学知识公有性的理念之余,维护同行评议机制,保障科技期刊对科学知识生产的质量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6.
开放科学是创新者对知识的开放披露行为,它可以促进知识的开放与共享,有利于提高创新的社会福利。开放科学行为普遍存在于学术与产业部门,它具有"科学-商业"二元价值观。基于这种观点,本研究对科学家开放科学的动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构建了"职业-产权-地位-经济"四维动机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两部门883名科学家的实证测量,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合理性,找出了两部门科学家开放科学动机的差异性,并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路甬祥 《学会》2005,(9):12-15
18世纪,一位贵夫人在参观美国杰出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的实验室时,曾经问道:"您做的这些工作有什么用?"富兰克林反问道:"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现在看来,这位贵夫人无意中涉及了当时人们普遍不解的一个重大问题--科学的价值.而富兰克林的回答则正代表了近代科学诞生之初多数科学家们对科学价值的认识--科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科学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敦荣 《大众科技》2008,(2):174-177
事物的概念如果多种多样,没有公认的科学界定,势必造成行为决策的混乱和实践的失误。任何事物的科学概念,都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生态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保护生态,因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旅游形态,因此生态旅游是一切旅游形态供求双方为保护生态并使其实现可持发展的共同理念、职责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
刘敦荣 《大众科技》2008,(2):174-176
事物的概念如果多种多样,没有公认的科学界定,势必造成行为决策的混乱和实践的失误。任何事物的科学概念,都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生态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保护生态,因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旅游形态,因此生态旅游是一切旅游形态供求双方为保护生态并使其实现可持发展的共同理念、职责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0.
干细胞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关注度较高的前沿领域之一,不仅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未来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各国政府、科技界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技术自身的风险以及价值冲突等原因,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伦理、法律、社会问题。作为掌握"知识资本"的科学共同体,如何应对干细胞研究领域中的伦理冲突、践行自身的责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总结了干细胞领域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从干细胞的来源、干细胞研究中的操作以及干细胞临床转化等三个过程梳理和归纳了干细胞研究和应用过程中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ELSI),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和技术发展等两个阶段总结了科学共同体应当在获取材料、细胞处理与加工、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技传播等六个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何国祥 《学会》2014,(3):24-32
本文通过学会与其他科技实体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学会的组织发展目标是系统地促进科技进步,组织发展活力源于同行集聚,组织兴旺发达则在于志愿者立志的愿景,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学学会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为深入研究学会的功能,进一步推动学会的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假如将近代科学诞生以来著名的科学家召集一堂,其中多数必定是欧洲人,如果把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的科学成果汇聚一起,里面也必定是欧洲人创造出来的多;但是如果把上个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请到一起,把二战以来的科学成果汇聚一起,欧洲的优势明显不再。  相似文献   

13.
学院科学基于科学内部对特殊的知识产权-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承认"确保科学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合理流动.但后学院科学之发现优先权、发明专利权和商业秘密权的知识产权复式结构,必须更多地从社会建制和公共政策层面合理直辖是科学的公益性责任和商业性目标,建立起社会与科学之间和谐的行为期待模式,才能缓和并避免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非理性扩张,提高科学知识生产的效率和加快知识的流动.  相似文献   

14.
赵彤 《现代情报》2006,26(8):69-70,72
网络化是科学研究人员交流信息、知识、思想的重要方式。建立有效的科学研究信息网络在今天更是形成科学共同体的无边界联盟的最好方式.它改变了科学的交流方式并提高了效率.使科学研究成为一种集约型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5.
房永军 《科教文汇》2009,(1):F0003-F0003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索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的动手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旨”的今天,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表面“自主”、“热闹”的虚假现象,我们必须透过现象作深入的思考,以利朝着新课标所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学者的关注热点之一。在中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在神权之中诞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此后,科学逐渐摆脱了其从属地位,科学理论和科学共同体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近代科学兴起阶段,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正是处于剧变时刻,从这个时期能够更好地认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科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亦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境和危机。现代科学的异化所造成的,已经不仅仅是科学自身的危机,而是包括自然、人和社会的全局性危机。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发展的主体,其伦理使命在于:以合理的道德诉求规约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的融合、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以及人类自由的实现,从而超越“科学危机”,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的科学素质主要是指科学涵养和基本品质。科学涵养和基本品质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有深刻的理解,透彻领悟科学的内涵,把握其实质,并能在科学实践中做出成就。理解科学,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对科学有深刻的理解。因为科学是人类力图对世界有总体的把握,是人类试图掌握自然秩序以影响未来的一种努力,也是人类试图从自然界取得更大自由的一种行为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我一生所学的可归纳为:准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学科,透彻地理解它,摒弃一般流行见解,坚持…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来翻译、引进西方的阶段后,目前,科学社会学界大都认为,我们不能只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已有理论,而应该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科学研究本身、科学建制及政策和研究文化,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当前,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增加的期望正在推动大学、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出版商的角色、职能及互动关系发生深远的变化。为此,文章在回顾科学与政府关系的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科学组织化、学科融合、科学的开放性、科学的社会影响等变化,并获得相应的启示,以期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