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武术发展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28-1331
"文化围城"现象是在当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当代武术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文化围城"现象的出现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其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文化围城"现象,使武术在发展中突破"守城",从而在发展中"进城"、"出城",让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在文化的融合中共同发展.只有如此,中华武术才能步入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2.
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提出的质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首先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武术本质问题研究的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坚持"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这一观点,只有少数学者提出异议.为彻底辨明是非,同时追本溯源,到<辞源>、<辞海>中寻找依据,根据对"本质"一词的原始界定可知:"本质"是"事物本来的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据此可得出结论:一些提出质疑的学者混淆了本质、文化特色、价值功能几个词语的具体含义,他们所论特征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非武术"本来的性质",也不是武术"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武术原本是一种技击术,因此,武术的本质仍然是技击.  相似文献   

3.
武术文化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中华武术文化特质及其生成机制和发展嬗变。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武术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地理环境对武术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农耕环境对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延续有影响;2)地理环境文化的武术多样性的影响:3)半封建、内陆性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华武术自尊、自信,以我为中心的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4.
探寻学校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研究结论: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存在三个时期.从"强国强种"到振兴尚武精神的"活跃"期、从"高调入场"到"名存实亡"的"沉睡"期、从"重新捡拾"到"文化复兴"的苏醒期.通过对三个时期的解读发现学校武术的发展存在众多问题,主要以学校武术边缘化来体现.建议:学校武术发展战略紧随"文化复兴"的发展方向,打造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路径;应该紧抓"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潮流,孕育多姿的学校武术文化样式;应该紧握"制度管理"的策略,制定学校武术学科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5.
武术的文化自新与21世纪武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美丽图景,如何能够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占有更大的版图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思考.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发展中的文化瓶颈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武术的文化自新,从文化安全、文化创新的角度对文化自新进行了阐释,并最终得出结论:文化自新是21世纪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想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学视野出发,运用文化学、史学及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审视了妇女参与武舞运动发展的历史变迁,探讨了武术与舞蹈文化、戏曲艺术的相互影响,旨在为武舞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武术的本体,探究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历程和规律,总结武术发展存在问题与核心转向。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逻辑和哲学思辨角度论述武术本体走向与价值变迁。研究认为:武术本体是一个"技、艺、道"组成的整体,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技击属性、军事属性出现了淡化的同时突出了体育属性和艺术属性,并向多元化方向继续发展;武术本体价值的迷失是造成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从挖掘武术修身价值、适应社会大环境和回归文化之本等方面实现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了解和推广武术有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道"、重"天人合一"、重"辨证思维"等几方面探讨了竞技武术套路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然后从西方文化的重"竞争"、重"科学精神"、重"法"等几方面探讨了竞技武术套路对西方文化的辉映,最后论证了竞技武术套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合体,预示着人类文化及体育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9.
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一个历史的论断""一个封闭的论断"等几个方面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这一大家坚持了多年的命题进行了理论的质疑.研究认为,技击作为武术的一个原点功能,随着武术的文化得以形成、嬗变与发展,它必将经历着一个同步的质变过程,中国的文化使得"技击"与"文化"、"生活"一起不断地演绎推向更深刻的、更模糊的方向上去.正是基于浓厚的东方文化,武术及其拳技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求-生存、好勇斗狠的暴力手段而存在,"技击之打"只能是中国武术这棵苍劲的千年古树的一个枝蔓.最后认为:中国武术是一个由简单不断走向复杂的过程,一个从"技击"走向"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自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发了两种异质体育文化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与交融中,竞技武术应运而生.竞技武术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中华武术的“命运”,在竭力迎合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下,武术偏离了自身的本质,这使武术的发展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当武术“进奥”失利以后,武术的发展更是引起武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的异同点的分析,从而得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都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结论,二者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具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在不断的发展中相互借鉴、完善自我,对人类的健康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礼仪有两层含义:外在的穿着和行为以及其内涵。二者缺一不可。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受到礼仪影响。婚礼是人们自觉参加的重大场合,故需完美礼仪。中国传统婚礼喜庆,法国传统婚礼神圣。以此为基调,我们将会看到两国的方土异同。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学可以给体育学研究带来新视角和新方法。从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出发,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分为大体三个区域,即狩猎(渔猎)-畜牧(游牧)传统文化区,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传统文化区,和农耕传统文化区。三种文化区产生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核心是来自对各自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适应性。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得益于五种重要的功能。它们互相协调、有机结合,构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同时,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封闭式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伴随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没有实践舞台,从而导致了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探讨土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要从现实生活中去揭示土族传统体育在历史发展中的真面目.在深入了解土族传统体育对生产生活方式、习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风、民间文学和艺术的传承作用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土族传统体育从形成到今天生机勃勃地发展,是由于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在的传授文化思想的实用价值.土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相互交融、相互滋养、相互拥有、相互渗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传统拳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成分,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使传统拳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课程化有利于传统拳术的发展,传统拳术课程化的实施措施主要为挖掘优秀传统拳术引入课程;邀请民间优秀拳师参与课程建设;在不同地域建立地方院校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审视中国武术文化的根源及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武术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试述古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中医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密切关系,论证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18.
以前面相关论文中阐述的“文化”、“体育文化”定义为理论前提,对“传统”、“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定义和辨析;进而论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质态,并作界说;再进而评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指出其症结及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既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又在道德养成、自强不息、和谐包容等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因此具备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儒家义利观与奥林匹克异化的遏止、通过互相碰撞、交流后,两种文化互通互学使自身更完美,有力地促进了二者的共赢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起源、文化发展、文化精髓、文化范畴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天人合一",是顺应自然而发展生存的;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