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缺少显性的外在衔接手段,主要是以意统形。汉语诗歌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语言凝练的特点。因此,诗歌主要依靠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得读者对语篇的意义进行重组,从而形成连贯。这种想象与联想其实就是诗人创造出的一组相关的意象,通过这组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把意象分为时间意象、空间意象、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来探讨意象在诗歌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相似文献   

2.
沈雪珍 《考试周刊》2013,(72):17-18
<正>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1]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要重视选择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美感。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有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在诗歌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特质,揣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早期诗歌的情感自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诗歌中,女性意象繁多。正是这些女性意象传达了他对生活、理想、爱情及生命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使他在诗的审美中得以超俗与超越,得以卓立于现代诗坛。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学习诗句,激发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中国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吟诵、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体会意境,培养审美创造力,体会诗中画意、诗情、哲理交融相汇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诗歌语言是艺术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它凭借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优美动人的意境,去叩动读者的心弦,唤起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情感共鸣.诗歌语言形式的非直观性和间接性,是它比其他艺术更能提供广阔的再创造天地的长处.  相似文献   

6.
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要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最真切的诉说。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从而提高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7.
文学鉴赏是人们通过审美思维所实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鉴别。在文学鉴赏中,想象的再创造活动是鉴赏者由表及里感受审美意象的主要方式。鉴赏者借助想象的再创造,在自己头脑中再现审美意象。随后,继续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深入体会审美意象的内在含义。离开想象的再创造,鉴赏者就无法深入鉴赏作品中的审美意象。这种想象的再创造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它是逐步深入,贯穿始终的。鉴赏者从“形”到”神”再到“意”,逐步深入地感受审美意象,都要通过想象的再创造。读者鉴赏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8.
我看诗歌中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指蕴含作者情感的事物的形象,它是审美性的。古典诗歌境界实际上是意象的世界。意象是组成意境的单位。鲜明独特的意象体现诗人的个性风格。意象的内蕴机制是单一的、确定的。意象不等于意境。意境是意象元素组合后,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出来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9.
兴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含义丰富,又颇有分歧的概念.它与古代文学表达和欣赏都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性质.在表达上,"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表达技巧,它也是一种物在心先的感发方式,它应该也能够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用兴创造出作品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在文学鉴赏中,兴具有激起欣赏主体的情感、唤起他们联想、想象、思维等诸种心理活动的特性.读者通过玩味、吟咏关注诗歌内在的审美意蕴,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0.
聂金莲 《成才之路》2011,(24):27-27
诗歌一般通过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这些意象的深层内涵只有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获得。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人教版语文更重视诗歌的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在这些方面进行联想想象:联想想象传神的词语;对作品语句的联想与想象,包括再现事物生动的形象、浮现事物丰富的色彩、想象声音、想象过程、想象心情、想象感受等;对作品段落的联想想象;对整篇文章的联想想象。  相似文献   

11.
形象思维与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翻译活动的形象思维要求译了解原作的思想情感及本形象的意蕴、深入迷行审美体验、运用联想、想象等主要思维手段,把情感投射进翻译对象,全面把握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发挥想象、用艺术语言再创形象、传达神韵。  相似文献   

12.
在象征主义诗歌的阅读和创作过程中,意象既是对象,又是创作和阅读的主体与客体转换主客体关系的平台;意象激励着创作和阅读的进行,也激励着读者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提升。读者在作者创作作品时是审美客体,在阅读作品时又会成为审美主体。读者一般要通过五种方式来转换、提升自己的主体性:一是认读意象,唤醒记忆。二是产生联想,引发共鸣。三是糅合自己,寻找自我。四是驻留想象,刻意索取。五是在阅读快感中宣泄自己,超拔自我。读者主体性的提升是循环的、连续的,也会因时、因地、因人、因景之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狄永伟 《考试周刊》2009,(15):38-39
对于诗歌的教学,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本文针对现行诗歌教学中偏重语言的记忆与分析这一现象,提出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把体味意象作为论述的切入口,来探讨分析诗歌的教学方法。意象具有可感性,读者可以从诗歌中描摹的直接形象来品味诗歌的意境。意象具有想象性,读者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情感。意象具有情感性,读者可以借助被情感化了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意象的可感性、想象性、情感性去品味诗歌,是开启诗歌教学之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鉴赏必须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那么怎样想象与联想呢?本文试图从诗歌创作虚实结合的角度作一些探讨。按照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理论,虚实结合是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条基本原则,作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也都十分重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也必须抓住实与虚的结合关系去展开想象与联想。常见的做法,我以为可有以下几种。1、有些诗歌为了笔墨经…  相似文献   

15.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在诗歌教学中,应把语言的品鉴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文学模糊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句法模糊等方面.对文学翻译应把握原作的意义,适当保留模糊性,以让读者去创造,发现原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育,在课标与教材中均有尝试写作诗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诗题的选择与确定;想象的展开与判断;意象的加工与组合。具体而言,确定诗题时,要使所写内容与学生经验相关联;按照联想原则展开想象,在词汇间建立新的关系;创造意象时要情景相济、虚实互补,通过增加修饰语或建立关联对意象进行加工,组合意象群。  相似文献   

19.
诗歌意象的叠加组合,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意象叠加就是多个意象渗透交融成一体,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诗歌意象叠加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意象表达方式,它的审美认知机制是凸显意象,引起审美注意。借助词语缺席,召唤解读欲望,启动“完形感知心理”,运用审美经验,展开审美联想,实现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20.
意境     
考点分析所谓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