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孔乙己》,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教《孔乙己》,正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一、他从笑声中走来小说以“笑”贯穿全文,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一“笑”,既造成了悬念,又笼罩全文。笑声中走来的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不伦不类的样子,鲁迅先生只有在悲愤中才能勾画出来。而看客、酒客的笑便只徒有其表了。他们笑他脸上的伤疤,笑他以“窃”换“偷”的狡辩,笑他没有进学甚至笑他没有名字。由外到内毫不手软地揭开他内心的伤痛,直到有人哄堂大笑为止,这笑声也就成了与茴香豆同根的调料了。这笑声中,短衣帮的笑最具魁力,他们近乎是刁钻的、“不见黄河不死心”的笑,非要把孔乙己剥个体无完肤不可。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其品行未必比孔乙己高,笑的过程简直就是“同室操戈”,实质就是“受害者”笑话“牺牲品”。如果说短衣帮的“笑”是愚昧的、无知的,至少是无聊的,那么咸亨酒店老板的笑便是另有所图了,他已把孔乙己当成了类似茴香豆的下酒料,是否可以理  相似文献   

2.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十二次写到“笑”,“笑声”贯穿全篇,这些笑声在课中有哪些作用呢?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苦人儿。他念了一辈子书,不但没能实现仕途的愿望——沿着科举的阶梯爬上去捞得荣华富贵,反而沦落在社会的最底层,不但“不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坏脾气”,成为人们逗趣取乐的笑料。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理应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体,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于是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对于他的如此悲惨的命运,在《孔乙已》一文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同情。相反,周围的人们无不“笑”他!那么,他们为何都“笑”他?这里,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笑”意吧。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除了文中孔乙己说的“不要取笑”中的一个“笑”字外,全文就有十三处写到笑。文章以“笑”贯穿全文,自始至终扣住一个“笑”字,虽只一字,却表现了“众人”的精神面貌,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突出标志。  相似文献   

7.
黄天铨 《现代语文》2006,(12):41-42
六十年代初,叶圣陶就在章中指出:“《孔乙己》的写作“从‘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一连串说到笑”,“这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串着的”[1]。以后,不断有研究在章中论及《孔乙己》中的“笑”,概括其观点,大致有三:一种认为《孔乙己》就是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反而遭来阵阵哄笑的畸形现实,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群众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的严重问题”[2];另一种认为“由于孔乙己身上处处散发着腐朽的孔孟之道的臭气,  相似文献   

8.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就揭示了生活中悲剧和喜剧产生根源的一致性,因此,鲁迅的小说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总是互相联接,互相渗透的。《孔乙己》就是以“笑”贯穿全文,以喜衬悲的悲剧。孔乙己正是人们的笑声中登场的,他穷到无以为生的地步,仍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仍然保持着比劳动者高出一等的优越感,极力维护着自己读书人的体面。满口“之乎者也”的,不由令人发笑。当人们戏弄他,特别是用“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来取笑他时,孔乙己立刻变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相似文献   

9.
小说《孔乙己》描写的是孔乙己悲剧的一生,但笑声却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用不同的笑声完成了对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小说中的笑声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掌柜无情的笑声,看客无聊的笑声。小伙计无知的笑声和孩子们无邪的笑声。不同的笑声不仅反映人物的不同身份,而且反映了他们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小说中的笑声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的黑暗、冷酷与人们精神的麻木。  相似文献   

10.
鲁迅自己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的成功之处确实有多个方面,本文拟就《孔乙己》中“笑声”描写的作用作一初步探究。一、“笑声”是连接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孔乙己》一文第一部分先对社会环境作了描写,在这一部分的末句,自然地点出主人公孔乙  相似文献   

11.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12.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的缘故,我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有着一份比其他作品都更为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对《孔乙己》的评析文章已有许多,我对此也读过一些,但总感到未能写出我读《孔乙己》时的复杂感受。我也曾多次试图写一写自己阅读《孔乙己》的感受,但每每一试图落笔,就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觉得怎么写也写不出、写不清楚我的感受,由此,我算是真真体会到什么是“言不尽意”了。  相似文献   

13.
提到孔乙己,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因为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孔乙己》一直都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读过初中的人都“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无冕“秀才”. 说到这篇小说的线索,大多教材分析和教师讲解都认为:“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孔乙己.这样归纳很有道理,也很“直观”,教师便于讲解,学生听起来易于接受.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认为“笑”也是贯穿这篇小说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半“生”不遂可悲可叹——浅谈孔乙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笔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让人可悲可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姓名让人半懂不懂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姓名来源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好听的名字都没有,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是个有姓无名的人。作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他的名字,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迂腐可…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表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故事嵌套,独具匠心;以笑写悲,蕴含深意;对比照应,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6.
鲁迅《孔乙己》是写知识分子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中走完他悲剧的人生。笑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鲁迅《孔乙己》是写知识分子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中走完他悲剧的人生。笑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中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这篇小说意在达到“揭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相似文献   

19.
闫海东 《学语文》2004,(3):37-37
“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行为动作和表情达意常须利用“手”这一特殊的肢体。在各类字典中 ,涉及“手”的字为数很多 ,而文学作品描写人物 ,借“手”写人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手”的描写更是独具匠心 ,明写与暗写的有机结合 ,凸现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 ,展现了社会人生百态 ,成为丰富故事情节、揭示作品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谈明处写“手”。第一次 :当孔乙己面对酒客的嘲弄付酒钱时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以出手的优雅来掩饰受人嘲笑的不安和一文钱都不少的爱面子心理。第二次 :“…  相似文献   

20.
<黑暗中的笑声>是俄裔美国试验小说家纳博科夫的早期作品.在小说中,纳搏克夫以"笑"为切入口,从"笑读者"、"笑人物"、"笑自己"等三个方面揭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这部小说的后现代特征."笑读者"旨在揭示小说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游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读者所期待的真实;"笑人物" 是让作品充满荒诞和滑稽,引发读者对人类自身境地的思考;"笑自己" 则透露出纳博科夫的自我解嘲,揭示出后现代小说所特有的绝望又诙谐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