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 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团目祈祷.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     
睁开眼睛全变了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大主教图图,对非洲近代史做了如下绝妙的概括——“传教士刚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我们就闭目祈祷。等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我们手里有了《圣经》,而土地却到了他们手里,整个被调了个儿……”谁先动的手某局局长与副局长因建筑承包单位给的回扣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最后惊动了派出所,警察询问当时在场的惟一知情人A:“作为见证人,你说他俩谁先动手打的人?”“他俩能被撤职吗?”A问。警察道:“撤职的事儿由县纪检委管。我不好说。”A:“连…  相似文献   

3.
一早起床,默想《圣经》中耶稣教给门徒祈祷的一句话:“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整篇经文中,关于物质的祈求,就只有这一项。  相似文献   

4.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5):154-155
明朝中后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相似文献   

5.
明朝中后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相似文献   

6.
1895年,美国在华传教士金多士于出版关于美华书馆前五十年回顾与在华传教士印书馆活动的著作《在华传教士出版简史》(The Mission Press in China).该著述分期论述美华书馆(前身花华圣经书房)前五十年的活动变迁,勾勒出美华书馆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印刷出版业的贡献;介绍8家在华传教士书馆的情况与大英圣经公会书社等圣经书社的出版活动.金多士《在华传教士出版简史》记录的史料信息对人们认识在华传教士报刊及其印刷出版活动,进而认识中国近代出版史,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几代背包客的心灵圣经——《在路上》的作者凯蓥亚克在他的另一本书《达摩流浪者》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我期待一场伟大的背包族革命的诞生。那时候,将会有无数的年轻人,背着背包在全国各地流浪。他们会爬上高山去祈祷,会逗小孩子开心,会取悦老人家。他们会写突发奇想、莫名奇妙的诗歌.会把永恒、自由的意向带给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8.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对英美文化影响深远,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的母题。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作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对原型故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使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结构与《圣经》故事大体对应,让《圣经》故事发挥隐含的参照作用。探讨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及其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识,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生态批评为阐释美国当代女作家芭芭拉·金索夫的长篇小说《毒木圣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空间,小说男主人公美国传教士纳什·普莱士在刚果修建的花园这一意象是生态帝国主义的象征;西方殖民者对待刚果土著人和动物的方式则表明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之间的共谋关系;然而,面对被破坏的自然和西方的殖民统治,当地人并没有放弃生存的斗志,依然坚守着孕育了他们世代文明的土地,传承着古老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10.
当心儿童阅读口味"快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个故事耐人寻味:1918年2月14日,英军第60师奉命进攻杰里阔,欲将土耳其人从约旦赶出去。途遇一很高的石头山,山上有一个叫“蜜抹”的村庄,土耳其人盘踞村中,凭借险要的地形顽强抵抗。师部派出一个旅的兵力攻打山头,要不惜代价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有一个熟读《圣经》的少校,一听说“蜜抹”这个村名,马上联想到很可能就是《圣经》中提到的“蜜抹”。他马上拿出《圣经》,果然在“撒母耳记”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里找到了。《圣经》记载:扫罗和他的儿子约拿单以及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小阁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在蜜抹安营……有一日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对拿兵器的少年说,我们不如到非利士人的防营里去。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担当起了外汉和汉外双向翻译的重任,首次将基督教经典《圣经》完整地译成中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他还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华文化经典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传教士。他的中西文化经典翻译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用鸦片、大炮和圣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朝政府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认识到,清朝统治者是非常顽固和腐朽的,要对付这样一个国家,就得软硬兼施,恩威并济.为此,他们派出大量的传教士,作为侵华的另一方面军.美国为了巩固在华已得的权益,利用《望厦条约》规定“外国传教士有权在五口地区进行自由传教”的条文,派出大批传教士到中国大陆来,进行各种阴谋活动.一八五八年驻华公使列威廉对此毫不隐讳地向国务卿卡斯·路易说:“我不得不再说一句,对于我们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里尽责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2010,(6):47-48
《论语》让孩子心智健康三年一班朱蓬勃的家长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是有必要用正义之道来约束自己的。犹太人之所以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是因为他们以《圣经》为道。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始圣,与他的弟子整理了指导人们修身的典籍《论语》,堪当我们中国的《圣经》。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白话文学源头之一的基督教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东传是白话文学运动的重要源头,基于传教的现实需要,19世纪早期,传教士们将《圣经》译为中文,并创办报刊杂志,撰写传道小说。由此,白话文《圣经》的翻译与传播以及传道小说的撰写可以视为后来白话文学运动的先声。这一系列的话语实践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诞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圣经》中大卫的诗创作朱韵彬法国伟大诗人雨果在论到《圣经》时说:“正象整个大海都是盐一样,整部《圣经》都是诗。”①我们通览古希伯来人的这部经典,深知这位毕生对《圣经》悉心研读且有深遵独到见解的诗人兼学者所论,实指古希伯来的诗人之多,诗歌创作质高、量大...  相似文献   

16.
勒格森·卡伊拉仅有维持5天的食物,一本《圣经》和《天路历程》(他的两本宝书),一把用于防身的小斧头和一块毯子。带着这些,他急切地踏上了他的人生旅途。勒格森将徒步从他的家乡尼亚萨兰(今马列萨——译注)的村庄向北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在那儿他可以乘船到美国,开始他的大学教育。1958年10月,勒格森只有16岁或17岁,他母亲也拿不准那时他的确切年龄。他的父母都是文盲,不知道美国的确切位置离他们究竟有多远,但他们还是勉强地为勒格森的旅途祈祷。  相似文献   

17.
记得念初中的时候学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赞颂的就是士兵。他们身上担负着保卫国家的使命,同时,作为一个凡人,他们也有血有肉有细腻的情感,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他们也害怕在战争中死去,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的亲人和密友。战争是残酷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境太不堪,让我们祈祷和平,祈祷世间不再有战争,不再有欺凌,不再有伤害。  相似文献   

18.
科恩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有一次,他在阅读《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21章时,看到了这样的内容: 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到的鱼拿几条来。”西门·彼得就去把网拉到岸上,那网网满了大鱼,共有153条……  相似文献   

19.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成功翻译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批对中文颇有造诣的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的合作结晶。汉译白话圣经目的虽不在文学,而在于宣传宗教,可是因《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其成功的白话语言,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轫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新文学先驱的肯定。随着新文学的发展,圣经中的意象、语言、精神及文体也在诸多作家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从而为新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异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斯万小姐再也受不了主日学校老师的这一工作了。再多干一个星期日都不行!这一群不知尊重为何物的十几岁孩子,会在祈祷的时候大嚼口香糖,在学习圣经的时候读杂志。最可气的是,他们竟然在祈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