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道德修养领域实施自主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自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自主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老师、家长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合作者。要求学生做到: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达到:动力自悟、生活自理、安全自保、干部自选、品德自评、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2.
"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政治课如果不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是无法真正实现其德育过程,也很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目前,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体验教育,开始走进政治课堂,且看笔者采撷的一组课堂情景:一、体验教育的魅力镜头一:"时政评论"课:  相似文献   

3.
有位哲人说,幸福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而是你满足了什么。对我来说,此刻能在这里与大家一道分享我的快乐,就有一种幸福感。今天,我想向各位汇报我从教历程中铭记于心的三句话。  相似文献   

4.
陈秀芬 《农村教育》2006,(10):47-48
所谓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通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案例研究是指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这种方法使课堂与社会紧密相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案例研究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及多维度的解读,将具体的教育行为与理论联系起来一并思考,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让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同时,教师在案例研究中通过和同事们共同反思、交流、争论,对同一问题达成共识,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你难以阐释什么是文化,却很容易指称“非文化”的对象。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来使用这个词,在“文化”概念谱系的最大一极,即是与“自然”相对。  相似文献   

6.
肖川 《青年教师》2007,(4):41-41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你难以尽数什么是文化,却很容易指称“非文化”的对象。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来使用这个词,在“文化”概念谱系的最大一极,即是与“自然”相对:  相似文献   

7.
最公平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公平与效率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并不矛盾,公平的教育才是有效率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教育效率的概念仅仅在教育管理上有一定意义,纯粹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效率是不存在的,因为顶级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公平,普通人才培养需要的仍然是公平.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8.
行政教育行为失范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有关个人为谋求利益和荣誉而采取违反国 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为。它严重影响 微观教育主体的具体教育行为,成为发展教育的最 大羁绊,本对此进行了评价 。  相似文献   

9.
刘晓宁 《教师》2012,(9):21-22
作为教师,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力求做到对每个孩子都公平对待。可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们往往会被一些主观的因素影响自己的判断。当我们为“坏孩子”伤透脑筋,甚至想放弃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回归到人性的最根本需要——爱上。本文结合具体事例,阐述“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晓根 《江苏教育》2011,(12):19-20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我看来,惟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每一个教师拥有更宽广而敏锐的心灵,拥有促使教育生命不断绽开花蕾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认识班华教授已经很多年了,但见面深谈的机会并不多。南京去过多次,每次都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去看望班老师。夸张点说,班老师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尊神,令我敬仰。这次在南京刚好有半天空档,我决定去看望班华老师。  相似文献   

12.
学前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学前行为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学前儿童的行为教育进行分析有利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陪着一群孩子学习成长,自己的心灵也会日渐丰盈。付出你的爱,将会收获一片阳光。爱是最好的教育手段,爱是无价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爱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她应有的效用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史敏红 《考试周刊》2011,(43):67-68
说起"创新教育",这些年来我们似乎都不陌生。对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因为它虽不排斥知识的传授,但对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却有别于传统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有别于传统教育。而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其实质又是最朴素的教育,它要求尊重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去伪存真,还教育最本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教育行为·教育习惯·教育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行为是教育者对教育情境的反应。教育习惯是教育者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的自动的、稳定的教育行为方式。教育习俗是多数教育者在长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化的心理和行为的共同习惯。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成为促进或阻碍教育发展的内部隐性力量。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种情感性、价值性的人文实践,属于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因而并不存在天然的教育行为。这意味着现实存在的教育行为只能是人自己的创造,同时还意味着教育行为只能是“教育”与“行为”的有机结合,其中的“教育”是意念的,而“行为”则是可操作的。教育行为具有非天然性,它是一般行为教育化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教育意念行为化的结果。一般行为通过服务于教育的目的成为教育的手段,通过服从于教育的原则获得教育的意蕴。正是由于教育行为具有非天然性,教育思想的创造才有了可能,教育方法的创造才有了必要。对于教育思想在未来的可能性创造,重点应该放在教育者善意的理论化和共同体价值的重组。教育方法创造基本上朝着教育行为有效和适切的方向进行,教育实践者将过去的标准与未来的期望在主体性实践中创造性地统合起来,以期产生新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二是以帮助、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三是善待自我,反馈教学行为;四是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乃这次课改强调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一个“亮点”。只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并由此而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那么我们每位教师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视角就会发生位移,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形成教与学的双向…  相似文献   

20.
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怎样才能实现教育行为的转变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关注幼儿,满足需要。 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幼儿之所以对活动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不够造成的。有位小朋友每次画画都迟迟不肯下笔,即使画了,也是画不了几笔就对老师说画完了。有一次,我选了这位小朋友的画,很认真地进行了装饰并贴在班上的“欣赏角”里。这是这位小朋友的作品第一次受到关注。令人感慨的是,自此以后,这位小朋友爱上了画画,且每天都要画一幅画送给我。教师对幼儿的一个赞赏和鼓励,会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