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治国思想内容丰富、系统,主要包括反对封建束缚,提倡因性牖民;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剥削压迫,提倡教民养民,廉洁从政;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因其时,用其术”;反对害才误国、提倡聚才兴国;反对恃势弄权、提倡严己宽民等。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     
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熹治史有极大的成就,这与他的实证主义的治史方法密切相关。他提倡“谨于阙疑”反对臆断;强调参互考证,言必有据;主张身到足历,核其事实。其方法最终要求归结到认识天理的目的上去。  相似文献   

4.
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突出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职业道德建设,走出了一条塑形、创誉、育人、增效的成功之路,成为一支队伍素质高、市场份额大、抗风险能力强的建筑劲旅。强基固本构建新型的思想道德体系一是制订了企业各类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广泛开展“五提倡五反对”的活动,即:提倡学技术学业务,不断提高岗位技能,反对盲目蛮干、损害企业信誉;提倡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自觉地同邪教组织作斗争;提倡合理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提倡正当娱乐,反对赌博色情;提倡自尊自爱,反对不讲信誉、不讲人格的活动。营造了…  相似文献   

5.
朱熹既有不少排斥、反对史学之说,同时亦有许多赞同、提倡史学之论,这就令人对其史学态度生出困惑。从根本上而言,朱熹并不反对史学,他反对的只是将史学凌驾于、优先于理学之上,这是从辨本末之学来考虑的;另一方面,他反对作为权谋功利之说的史学,这是从义利之辨的角度着眼的。朱熹提倡史学乃是其格物穷理、经世致用思想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颂扬人的高贵,反对神学对人的蔑视;提倡人的现实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推崇理性与科学,反对盲目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主张人的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桎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钟文豪 《广西教育》2004,(1A):24-25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反对那种无思维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提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提倡诱发思维的提问,提倡激发想象的提问。这些富于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规范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发问。总而言之,新课程带来了新问点。  相似文献   

8.
经济与伦理处于一种共时态的互动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邓小平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存在,“致富不是罪过”,“勤劳致富是正当的”,提倡“艰苦奋斗”,“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要求“讲质量,讲效益”;主张公平竞争,反对“走后门”,主张“减轻人民负担”,推行“善政”;主张“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主张公平交易、等价有偿,反对损人利己、以邻为壑;提倡适度消费、勤俭节约,力戒浪费、腐化奢靡等,充分地表达了他的经济论及观,其经济伦理精神贯穿于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物质资料生产的四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的论诗诗体现的“情志”观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守诚,以“诚”为诗之本,反对伪饰,提倡真情;二是求真,强调主体真体验、真感受下的“自然天成”,批驳声律的过分雕饰;三是尚雅,提倡体正风清、朴质枯淡,反对语辞俳谐、险怪晦涩;四是重气,推崇清新刚健、蓬勃恣肆的淋漓元气。  相似文献   

10.
孔孟并不轻视物质利益;孔孟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提倡为了大义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舍生而取义。对孔孟的义利观应当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1.
严复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近代教育实际相结合,首次提出要把科学的教育方法论(即经验论和归纳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为构建中国近代学校教育方法体系打下了思想基础。毛泽东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列主义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建立健全了我国社会主义教学方法论。在实证教学方面,严复主张批判旧学,改良教学方法;毛泽东则主张改造旧教育,学习与劳动相结合。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面,严复主张反对“八股”程式,使人“渝其天明”;毛泽东则是反对填鸭式教学,其目的是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复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甲午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基于坚实的西学功底、甲午战局的唤醒、科考屡试不第的愤懑等原因,大力提倡全面西化,批斥中学;二是从戊戌政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严复基于对当时西方社会弊病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早年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原因,极力主张中西文化折衷;三是在民国时代及其晚年,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深感绝望、所受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官运亨通的个人经历等原因,竭力推祟旧学复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的背景下,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其内涵、特色、意义和内在的局限性。笔者认为,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点燃自由圣火的启蒙思想家,而且,他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与论述,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思想构架。这一思想遗产在当代的文化思想语境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是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严复早年留学英伦,接受西式教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尽管吴汝纶与严复的师承关系以及受教育的经历有较大差异,但思想观念和文化认识的趋同奠定了他俩友谊关系的基础。严复拜吴汝纶为师,服膺桐城派,擅长以桐城古文译介西学。严译西学与吴汝纶的序言,可谓珠联璧合,影响深远。与其说严复请吴汝纶作序有借重其学界名望的考虑,毋宁说是吴汝纶信奉进化论而推崇严译西学。  相似文献   

16.
严复“三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开发民智、更新民德和强化民力的主张是其思想的重要闪光点,直接来源于西方,有严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支持."民力"是基石,"民智"是资源,"民德"是保障.国民的道德水平、智力程度与体力现状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方向与道路选择,这是严复思想的核心所在.严复"三民"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座丰碑,开中国近代讨论国民性之先河,成为现当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严武再帅剑南抑或三镇蜀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籍中关于严武节度剑南一事,语焉不详,或谓再帅,或言三镇,文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亦多有分歧。文章结合杜甫、岑参诸人与严武有关的诗歌,证之以史,考辨严武确仅两为节度使镇剑南。  相似文献   

18.
严复发挥西学特长,对洋教入侵这一近代严重社会问题作了研究,提出切中时弊的看法,并做了大量的翻译介绍洋教问题的工作。填补了中国人这方面的空白。此贡献应予充分肯定。严复大胆探索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主张吸收洋教传教的长处,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宗教信仰。这种爱国精神、人文精神,很有现实意义,值得崇敬。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第一个把"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推向国民法律素质思想层次的思想家。他对近代中国国民法律素质的理想模型、国民法律素质低下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国民法律素质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深邃的见解,这些见解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严复的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是一种振聋发聩的人的自我觉醒。就其思想源泉来说,它固然来自西方,但是,严复在老庄思想中,发现了与之相沟通的部分。严复继承、发扬和改造了老庄的自由精神,有力地论证了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