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乡土文学”著称的现代作家鲁彦,是以刻划农村和小市镇生活见长的,他的散文如同小说一般,大多抒写沉寂的回忆,孤独的奋斗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流露出“咒诅着社会,又翻不过这世界”(《秋夜》)的沉吟,但也不乏奔放的,呼号的篇章,《听潮》便是这样的一篇佳作。《听潮》原名《听潮的故事》,写的是作者同妻子去厦门鼓浪屿的一段感受。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在海岛上看到的大海的情态,集中描写了海潮的涨落,热情地赞美了海的静谧美、雄壮美,表现了对大海力量的向往和歌颂。海潮的涨落,本无什么独特的地方,天天如是而已。但作者描形绘景,历历如画,大海显得是那样神奇莫测,变幻无穷。有时宁寂沉吟,温柔静谧,有时咆哮呐喊,雄壮有力。这种感人的魅力是与作者高妙的绘景艺术分不开的。绘景,离不开观察和感受。《听潮》的开头,除了交代事件的缘由:“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旅舍的位置外,作者  相似文献   

2.
《听潮》是一篇以景抒情的优美的散文。为了教好《听潮》,可采用以下方法带领学生从课文中领略“伟大的乐章”。一、抓住一个“听”字对同一景物,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对于海潮,可通过视觉来写,即“观潮”;可通过触觉来写,即“弄潮”;课文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写,故为“听  相似文献   

3.
《听潮》(初中四册) 一、教学提示: 1、《听潮》的作者鲁彦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听潮》一文记述作者和妻子1929年到浙江普陀山避暑时的一段经历,主要是描述海潮涨落的情景,是一篇游记散文。 2、文章1—4自然段概述作者的行止,他和妻子落脚的海湾楼房及其周围的简况。第5自然段开始,写潮落、潮初涨,潮涨高峰时的三种不同情态。文词简练,笔力集中。不要把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的散  相似文献   

4.
<正>量体裁衣,就是选择好了可以使用的材料以后,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裁,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找到合适的组织材料的方式,才能把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绘景、叙述、议论和抒情等串联编排起来,使中心和材料各得其所。一、安排结构1.时序法。时序法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事、写人、状物、绘景的方法。例如,《观潮》一文,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退后的景象。文章按时间顺序结构  相似文献   

5.
【思路说略】 《听潮》是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讲读课,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理解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写法并进行朗读训练。《听潮》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 1.通过朗读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美; 2.学习本文以景抒情的写法。通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体会以景抒情的散文的艺术力量,领会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   现在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教…  相似文献   

6.
比喻句具有绘声、绘色、绘形和抒情的作用。《观潮》(人教版第七册)一文多处运用比喻句,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7.
《听潮》是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它记述了作者和妻在海岛“佛国”观赏海景的一段经历,描写了大海的情态,着意刻绘海潮涨落的情景,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大海的壮美图画.文中可闻的是潮声,可见的是大海“幽静”时“和平愉悦的神秘”和“狂暴”时“不可测的可怕的神秘”,但我们从那“幽静”、“狂暴”中也看到作者的身影,听到他那如潮般的呐喊,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相似文献   

8.
浅议《观潮》一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江苏常州市博爱路小学王勤《见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入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要确定训练点。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潮来之时”...  相似文献   

9.
"景为情生",写景散文之景是寄托情感的媒介.从不同的角度,调动各种手段描绘景物,选词用语,就是为了让所绘之景"有声有色",所寄之情"有韵有味".《秋声赋》作者为让"秋声"更"凄厉",所抒"秋情"更"悲戚",巧妙地把自然风物与社会世情相融合,在绘自然之景中抒发人生的感喟.  相似文献   

10.
鲁彦(1901——1944)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但也写了不少散文,分别收入了散文集《驴子和骡子》、《旅人的心》和《鲁彦散文集》中。《听潮》(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新课文)节选自他的散文《听潮的故事》。原文记叙作者与其妻子去浙江舟山岛外的普陀山观海潮时所经历的一段故事。课文节选的是其中写大海的自然景色的片断。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将款款的深情与精致的景物描写完美结合的佳作。文中所绘之景与作者胸中之情巧妙结合,体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表现规律。从作者精心描摹的景物之中  相似文献   

12.
“潮”,即是潮水,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的作用,海洋水面发生的定时涨落现象。而对这一现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为它作诗著文,均从视觉角度入手,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潮”这个视觉形象,使读者如睹其面,如见其形。而鲁彦的《听潮》,却独辟蹊径,从听觉入手,结合丰富的想象,将“潮”的视觉形象化为优美的听觉形象,全文紧扣“听”字,用美妙的旋律,奏响了震撼人们心灵的伟大乐章。可是,历年来的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对《听潮》的结构均以“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给予划分,把音乐美作为图画美教学,实在有违作者原意。笔者试依…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听潮》是初中第四册散文单元教学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原题是《听潮的故事》。选作教材时作了较大的删改。作者鲁彦,原名王返我,后改为王忘我。教学该文时,似可确定如下的目的要求: (一)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文中描绘大海神奇变  相似文献   

14.
【说明】《听潮》描写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文章抓住景物变化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板书可把重点放在“大海沉睡图”、“海潮初涨图”、“大海怒潮图”三幅图画面前听潮所闻的音响上,揭示大海之美和作者溺爱大海、歌颂大海壮美和伟大力量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船歌》、《雪橇》,是套曲中最著名的乐曲 ,它以简洁的音乐语言、纯朴的和声、严谨的曲式结构、乐队化的织体 ,使乐曲绘情绘景充满画意诗情 ,是钢琴作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1.《海上日出》(五年制七册第15课,六年制九册第3课) 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的绘形绘色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激情。根据本文特点,教学时,可以揭释题目入手,把中心句作为突破口。首先,提出问题:从《海上日出》这个题目可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写海上日出的过程、景  相似文献   

17.
有关《听潮》的赏析文章,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既是听潮,并且中心点明“伟大的乐章”,那么,全文神韵应体现在“听”字上。另一种看法包括现行的《教参》则侧重于文中的潮音摹写和海景描绘,把文中的主要部分。(第二部分)归纳为三幅海图。还有的文章认为《听潮》的成功在于“侧重从听觉上来再现观潮的  相似文献   

18.
李明同学问:“老师,《听潮》意思要用“听”来写潮,为什么课文中还用了其他角度写海潮呢?能否换成《赏潮》,或者不用其他角度写海潮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的成功之处在用“听”再现了海的美。从“听”的角度写景,可以描绘出其他角度难以表达的景物。如“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因为是黑夜,视觉是观察不到的,很难描绘。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单一用“听”就不能真实地展现大海从落潮到涨潮过程的全景,用视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来写海潮,既是实际情景的必需,又是听觉  相似文献   

19.
鲁彦的名篇《听潮》,教师爱教,学生喜学,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但一般人最青睐最激赏的,是《听潮》有关‘海潮初起’、  相似文献   

20.
《船歌》、《雪橇》,是套曲中最著名的乐曲,它可简洁的音乐语言、纯朴的知声、严谨的曲式结构、乐队化的织体,使乐曲绘情绘景充满画意诗情,是钢琴作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