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云 《吉林教育》2006,(10):54-54
一、以琴声为切入点,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学中,我抓住词语“断断续续”,请同学们自由感受,体会琴声的不连贯,体会弹琴者的不熟练,而恰恰在这不熟练之中,引导学生体会出盲姑娘弹琴的艰辛,进而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抓住句子体会还从那里可以看出盲姑娘爱音乐,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为下文贝多芬情感变化打下伏笔。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注·提”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月光曲》一文 ,叙述了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一所茅屋里遇到穷兄妹俩后 ,感情由同情到激动 ,再到兴奋 ,即而创作出了《月光曲》。全文的主线非常清楚 ,那就是以贝多芬的情感贯穿全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抓住这一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 ,探索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一、以创设情境来显情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 ,更贴切 ,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因此 ,上课之前 ,我便打开音乐让学生欣赏《月光曲》。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 ,很快把…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次课改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对“情感体验”一词情有独钟,予以反复强调。特别强调了写作的个性化,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人、事、物的情感体验?我结合平时的学习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注生活,让学生感受“趣”从生活中来曾想,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肯定写不出好作文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  相似文献   

4.
《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此曲的过程,表达了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如何通过对课文中难点的剖析,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难点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是领会这句话的关键,可以设问:①“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本课指什么?(帮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意思:钢琴声忽有忽无,一会儿响,一会儿停,说明琴弹得很不熟练。)②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断断续续的钢…  相似文献   

5.
陈春艳 《学周刊C版》2011,(6):174-175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他们的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感情的朗读、课本剧教学、读后感写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让学生尽“睛”舞蹈.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其感情体验的间接投入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领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和情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感受每一部音乐作品的情感意蕴,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开始,逐步深入到创作者对作品付诸情感实践体验的全部过程。这不仅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投入的基本要求,也是情感体验投入在音乐教学中实现艺术超越的重要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体验性教学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那么,语文课如何让学生获得体验,这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一、体验性教学是让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的教学体验是主体参与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事物,即“从亲身经历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从中形成感情,最后产生感悟”的过程。体验性教学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  相似文献   

8.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才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感情体验。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是这样作的:一、品析词语,体会感情这篇散文,文字质朴,情真味浓。繁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具体字、词的品味,领悟文章感情。  相似文献   

9.
讲《沁园春·雪》《破阵子》等经典的诗词,应首选诵读的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人到诗文创设的具体意境中去,让学生首先感受到了诵读的魅力,同时能激起学生想自己读一读、试一试的激情,然后老师再带领着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去体会诗人心中的情感。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手势辅助、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来把自己的感情倾泻出来。《破阵子》是一首壮词,因此在教学时也可以把引导学生通过豪迈地朗读去体现诗词中的豪壮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词中的壮阔景象,领悟到词人的感情,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加深对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詹志英 《中学文科》2009,(16):40-41
情感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对客体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语文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情感交流与体验的重要场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要重视感悟和语感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细腻,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少文本情感丰富,它对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品读是有效深入文本情感的重要通道,教师如何紧扣文本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呢?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人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课设计者让学生在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写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中一是要以“发愤”为主线,贯彻教学全程;二是以感情朗读为抓手,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朗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进行感悟、体验,从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呢?  相似文献   

14.
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因而探讨情感教育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个人教学实际体会,现提出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一些作法: 一、进入情境。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所表达的特定情感,进入情境,造成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让他们去体验、强化某种感情。《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满怀悲愤,严正控诉刽子手血腥罪行的檄文。要唤起这种慷慨激昂的感情,必须创设当时的斗争情境。新课开始,教师沉浸在对旧事的回忆卫,绘声  相似文献   

15.
在我校以美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整体改革试验过程中,我作为试验班的语文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下面是我在实验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一、重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领会美的情感激发情感是语文朗读教学的关键.小学生的情感往往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出来,而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则更能培养学生领会美的情感.为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以自身的真实感受,通过各种表情、动作及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语调,给学生作范读,以让学生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如在教《小八路》一文时,我作了有感情的朗读示范,使学生进入了角色;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轻读、默读、自由读,让学生读在课文的生字词,并带着问题精读重点段、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抓住“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多么专心啊!”这两个感叹句和“一定”“准是”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一种对小八路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以声音在运动中的组合来表现主体心理情感的艺术。它最容易伴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也最容易引导感情、支配感情、表现感情。在音乐表现中我们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骼,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便是音乐的灵魂。那么怎样使音乐艺术形象始终贯穿于情感教育教学中呢? 我们应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艺术形象来引导学生情绪,引起美感,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及情感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对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做较为深刻的分析研究。在教学中,不论是范唱、范奏、指…  相似文献   

17.
<正>“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这是重要的语文要素,在相关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深入了解作者通过何种写作手法展现情感,让读者体会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体会情感,然后再思考如何表达情感,将阅读、分析、创作等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构筑多元一体的阅读课堂,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一、研读文本,梳理表达感情的基本方法(一)叙述相处经历,悄然流露在“体会表达感情的方法”这个语文要素中,  相似文献   

18.
王元明 《辽宁教育》2013,(12):77-77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直接地参与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动机,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理解关键性的词语,并能感悟课文内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父爱的严厉与深沉,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性词语进行理解,对细节描写进行品味,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相似文献   

20.
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素,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采取朗读教学来培养学生情感。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来获得情感体验。通过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