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问,上海金山县有一个钱氏家族,从事藏书、刻书事业,尤以刻书为盛。所刻《守山阁丛书》、《指海》丛书、《小万卷楼丛书》、《珠丛别录》等,有名于世。在近代文化史上,钱氏家族作出了贡献,颇具影响。现略考其史迹,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6日,地处外滩的上海市档案馆内洋溢着海派服饰文化的浓浓氛围。由市档案局馆与市旅游局联合主办的2012上海冬季旅游消费信息发布会暨"霓裳羽衣·经典上海"旗袍文化体验之旅推广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同时展出"霓裳羽衣·经典上海——近代上海服饰文化"档案展。引人注目的是市档案局馆与市旅游局在仪式上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3.
近代上海由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简称亚洲文会)创建的"上海博物院"以及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上海徐家汇自然博物院"(后更名为震旦博物院),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其标本收藏奠定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的基础。通过相关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笔者对这两个博物院的历史进行了回顾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收藏和研究功能是自然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不能摈弃。自然博物馆应强化博物馆专业教育,自然博物馆人须主动接触社会,构建社会认同,建立起博物馆专业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据文献记载,元末的上海地区已经有零星的戏曲演出活动;历经明清.到了近代,上海的戏曲演出始放异彩。开埠不到半个世纪,上海就有“戏园之盛,甲于天下”的称誉。与此同时,上海戏曲也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植变。推动上海戏曲文化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有开埠之后工商百业的发达,为戏曲的演出和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市民阶层兴起之后的戏曲娱乐需求;还有上海这个近代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粘合特质。除此之外,租界的存在、中西交汇的格局对晚清上海戏曲变革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晚清上海戏曲的变革与整个…  相似文献   

5.
外滩建筑群是公认的上海名片,其中两幢著名建筑,一为中山东一路29号,建于1911年,具有浓厚法国巴洛克新古典风格的原法商东方汇理银行;还有一座建于1985年,即延安东路100号上海首幢大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大厦联谊大厦:时隔七十余年的两幢建筑分别出自一对建筑师父子之手,东方汇理银行的建造者是近代上海著名的营造商——协盛营造厂厂主、老上海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张继光;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尚未从"双汇"火腿所用"瘦肉精"猪肉的噩梦中醒来的时候,天又黑了,2011年4月中旬,"问题食品"与"有毒食品"的家族中再添"新成员"——"染色馒头"。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被曝光在馒头中加入色素、防腐剂,回炉过期馒头,制成"染色馒头"后销售到多家超市。  相似文献   

7.
熊希龄主持创办的《湘报》,是湖南最早的近代报纸。他创办报刊的主要目的是"开风气"、"拓见闻",无论贵贱贫富、士农工商皆可阅读,这对于当时与世隔绝的湖南来说,是具有先进的意义的。另外,熊希龄还主张在国外设立报馆和洋文杂志,并在上海设立通讯社,作为与国外通信联络的总机关,并拟订了"疏通隔阂、使国内外情谊交孚为宗旨"的章程。熊希龄的报刊活动开创了湖南近代的新闻、出版、印刷事业。其主张设立通讯社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岳辑 《山西档案》2007,(4):56-57
按理,像盛宣怀这样的近代人物注定是要被历史的尘埃淹没掉的。尽管盛宣怀及其家族可谓近代上海滩最大的豪门显贵。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撒手人寰史家回忆,1917年移柩时队伍途经上海的大马路(南京路)、广西路四马路(福州路),直到外滩的金利源码头(十六铺码头),一路人头攒动,电车  相似文献   

9.
李伯元自1896年离开家乡到上海之后,办报基本上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从《指南报》到《游戏报》到《世界繁华报》再到《诱像小说》,每一份都是娱乐性质的报刊,在他经手后都办得很出色。本文在简单梳理李伯元的办报过程之后,尝试总结了其娱乐办报思想,认为其并非是利用报纸来满足自己写作欲望的"近代报人作家",而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用写作这种文学形式来发展壮大报纸的"近代作家报人"。  相似文献   

10.
全文介绍了近代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及特征,分析了近代社会农村家族在村民自治中的主要特点,即宗族势力对选举结果影响大、村民自治中的官方领导与宗族势力相互交织。阐述了近代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旭 《中国出版》2017,(13):71-71
一个人的成功,让人钦佩;一个家族的成功,更令人赞叹。古邑寿州(安徽省寿县)的"孙氏家族",即是如此。不仅有着状元帝师的个人辉煌,而且还有着"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家族兴盛。无论怎么看,孙氏家族都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意义上最为成功的世家望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新上海档案》2006,(3):F0003-F0003
上海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沪上拥有众多知名的学府.在近代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并在教育领域创造了众多的“第一”.说起沪上新式学校之盛.从办学者的五花八门中可见一斑:既有外侨办的.也有华人办的:既有教会办的.也有租界当局办的;既有公办的、也有私立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韩松暨南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资料第4辑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梁甲庐广西大学学报第2期中国近代最早的办报思想俞家庆新闻理论与实践第3期沮话中国新闻史范凡宁夏日报通讯第3期从《邸报》到《京报》黄河百科知识第3期北京最早的报房梁彤北京日报5月3日太平天国的情报和宣传机构辛文思湖南日报通讯第l期一百年前的上海报纸李良荣,秦绍德文汇报通讯第1期上海最早的报纸王国荣解放日报5月16日《上海新报》—近代中国第一份汉文报纸盛哭昌图书馆学研究 第10一12期《申报》是哪一个美查办的韦振前广西大学学报第2期《申报…  相似文献   

14.
刘光煜 《档案》2014,(10):40-42
巩昌汪氏家族是跨金、元、明三代的显赫家族,影响巨大。1972年其家族墓葬群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的一件北宋定窑白瓷刻花折腹洗,制作精美,特别是底款有南宋宫殿名"復古殿"三字,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15.
正钱新之(1885~1958),名永铭,字新之,以字行,晚号北监老人,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生于上海。作为近代上海银行家群体中的显赫代表人物,在近代中国金融史上居重要地位。钱新之1885年生于上海,1917年,由张謇推荐,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9年升任经理。1920年,35岁的钱新之任上海银行公会会长。  相似文献   

16.
"裴氏家族"探源 裴氏家庭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2000余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外文历史档案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记载了近代上海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我们研究上海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8.
幸运的一生     
周小燕 《档案天地》2013,(4):4-7,10
我家的"儿童歌舞团"鸿兴坊是近代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一个代表,在上海虹口区。1917年8月28日,我就出生在这里。那时候,我爸爸周苍柏是上海商业储备银行的职员,母亲董燕梁是大家闺秀,成家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学会了弹钢琴、拉小提琴,显示了良好的艺术天赋。在我不到一岁的时候父亲调到了上海  相似文献   

19.
张静  黄伟 《兰台世界》2014,(11):126-127
管学大臣是清末"新政"新设的一个朝廷要职,掌管全国教育事务。近代著名洋务派和维新变法人士张百熙在任职管学大臣期间,力主近代教育改革,重建京师大学堂,尤其关注学校德育工作,对近代中国德育教育发展进步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小报指刊载趣味消遣性内容为主的小型报纸。自清末以降,小报业便在中国开始发展,到1920年代趋于繁荣,全国各地都有小报刊行,尤以新闻业发达的上海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平津及港粤方面,亦有小报, 惟不及上海之盛。”据曹正文、张国瀛所编《上海报刊目录》统计,近代上海出版的大报(主要指日报)有99 种,晚报23种,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小报的数目,但其中所列出的小报名称就有190种。1925至1931年,上海小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