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荧 《新闻天地》2011,(10):34-35
从中专文化到创办《草根》杂志,他创造并记录了劳动者真实的文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草根之家”.他实现了无数漂泊浪子关于“家”的梦想:从身无分文.到为重病农民工兄弟筹集善款50余万元.他在自己的慈善路上越干越起劲.点燃了农民工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12岁开始,他对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骑自行车到杭州西湖畔的一个小旅馆学英语。当时,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一有时机他就免费为他们当导游.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口语。1979年.他同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一起玩了三天,成了好友。6年后的暑假,他应邀去澳大利亚住了月余。众多外国游客对他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上这次澳大利亚之行.实实在在让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相似文献   

3.
哭泣的原因     
深山里住着一位隐士.他因品德高尚、为人慈祥而深受人们尊重.自然界所有生命他都不会伤及.连走路都会很小心.怕不小心踩死蚂蚁,在生活方面他也极为严谨.因此深受弟子们爱戴。他过了80岁以后身体大不如从前,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知道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弟子们聚到床边.他便哭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史蒂文斯是一家软件公司的程序员.在他干到第8个年头的时候,公司倒闭了,他突然失业了。 在以后一段日子里.他的生活凌乱不堪,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一个月过去了,他仍没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5.
上任第二天——找报道员谈话 2010年11月8日.王宁到团里报到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他的短信:到我办公室来。当时我开会关机了。直到上午12点30分我开机后.才发现政委10点30分发的信息.我心想这下完了。我急急忙忙赶到他办公室,只见他正和士官报道员王德诚谈话.了解团里新闻工作的情况。见到我,他微笑着和我握手,示意让我坐下,问道:你就是李可学,我说是的。他问我:连队的报道员队伍怎么样?我答:每个营连都有2至3人.他们工作头绪多.写稿子的时间有限。政委说:“写新闻是培养人才的一个路子.  相似文献   

6.
他在少年时代刚到美国时。因为英文不好而受尽歧视;如今.他又为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而重新开始学中文。这位华裔美国科学家近年来从海外筹集资金.到中国来推广他的艾滋病防治计划  相似文献   

7.
刘翔是奥运会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2004年,他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取了冠军后.似乎一个属于刘翔的时代就要到来。奥运会后虽然各种各样的活动占去了他不少的时间.但从专业的媒介上我们得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是以一个运动员的身份投入到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训练比赛当中。2004年以来,在他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比赛当中.成绩稳定。发挥正常。战绩骄人。  相似文献   

8.
陈星 《新闻天地》2008,(11):35-36
如果之前你不曾认识王永庆,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你应该认识他,他正是那个地震后第二天就打电话到北京说要捐赠1亿元人民币的小个子台湾老男人;如果到今天你还是不认识王永庆,那你真的到认识认识他的时候了,因为,这位不平凡的男人走了——10月17日,他在美国新泽西安详地离开了陪伴他92个春秋的喧嚣尘世。  相似文献   

9.
刘悦 《大观周刊》2010,(30):40-40
2000年,他怀揣300块钱还有那小小的梦想。只身到北京寻找他人生的未来,那年.他18岁。2000年。他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奋斗与努力.成为昆明TOP ONE昆都店店长,今年,他28岁。  相似文献   

10.
韩南教授     
韩南(Patrick anan)教授是我在哈佛大学的同事.也是美国汉学界我最敬仰的学者。他的本行是古典小说.而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本来该是“隔行如隔山”.然而我和他的学术关系却特别密切.最近这两年在哈佛.甚至每隔一两个礼拜必聚会一次。共进午餐.我藉此也向他请教学问。去年(2002年)秋季,我开了一门晚清翻译小说的研究生讨论课。他竞主动前来旁听.于是我邀他主持几场讨论:从林琴南的《茶花女》到《茄茵小传》,从《昕夕闲谈》到福尔摩斯,他如数家珍.而且逐字逐句地推敲对照.使我这个粗枝大叶见林不见树的“学者”不胜汗颜.  相似文献   

11.
颐纯学.一个冠以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香港国际书画协会理事等头衔的全国著名的农民画家。一个有《当代书画家》、《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等大辞典中都有记载的名人.给我的,初次印象却是那么普通而又平凡。以前我对顾纯学先生只是慕名敬仰.因为工作关系.顾纯学先生既是档案馆的征集对象.又是征集顾问.因此.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特别是在档案馆举办了《顾纯学书画展》,我与顾纯学先生由陌生到熟悉.因而对这位德艺双馨的农民画家产生了由衷的深深敬佩。他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高尚品质也和他的画作一样令人敬佩.正是他的高尚情操创造了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马海德与中国的故事.开始于1933年。那之前,他还叫乔治·海德姆,穷苦出身的黎巴嫩人后裔。苦苦求学后终于考取医学博士。毕业那年。他和三个朋友周游世界.到了上海.发现在上海讲英文完全能活得下来。挣钱也容易。就留下了,从此再没离开。  相似文献   

13.
郑怀盛是一位1962年入伍的军队新闻工作者,退休前任解放军报社政治部副主任。从入伍第一天起。他就恪守“当好兵.写好兵”的信条.勤奋创作,笔耕不辍。1965年.他作为基层优秀报道员.被选到解放军报社新闻培训班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讲:“没想到25年后的1990年.  相似文献   

14.
在陈长捷不光彩的军旅生涯中.天津战役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感受。自他1949年1月15日在警备司令部那个阴冷潮湿的地下室被俘.到1959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作为首批特赦战犯.其间整整十年.他都是在北京德胜门外专门关押国民党战犯的“功德林”监狱中度过的。在这里.陈长捷作了彻底的反思.在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开始他是颇不服气的.长时期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中.  相似文献   

15.
《新闻天地》2011,(11):47-49
李济深.这位身份特殊的民主党派领导人.这位被毛泽东在信中称为“兄”的人,从投身辛亥革命到筹建黄埔军校.从反蒋抗日到成立民革.从北上参加新政协到成为开国副主席.国家的统一和民主成为贯穿他生命始终的红线。  相似文献   

16.
束一 《新闻前哨》2008,(7):42-44
一般来说,对一件事物.都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论过程。 如果只听他怎么说的.而不看他怎么做的.是幼稚: 只听他平时说的、平时做的,而不看他关键时刻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是片面:  相似文献   

17.
娄林霞 《大观周刊》2011,(18):262-262
《乡村医生》是一篇非理性的短篇小说。描写了一个乡村医生一次奇特的夜间出诊经历.而这次出诊最终也是他最后一次出诊.是一次死亡之旅。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医生到十里之外的村庄出诊.可是他的马因为过度劳累死掉了.女仆在村子里到处借马,却无一人肯帮忙。这时他无意中踢开了常年不用的猪圈的门.却从里面出来了两匹强壮的马和一个马夫。医生很高兴地让女仆给马夫帮忙.哪知马夫却粗暴地狠狠地亲了女仆一下.而且对于医生的训斥也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18.
和一个部队报道员聊天.他说有个报社记者一次到他们部队采访.一条原本只计划在其他版面刊发的消息。最终却成为头版头条。这次“意外”不仅让他惊喜.也令他总结出不少关于新闻选材和报道时机把握方面的经验。他说,自己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以来.每次遇到类似的“意外”.都能从中学到东西、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20.
谈精神价值     
邓琼  曲瑜  少辰 《出版参考》2008,(1):17-17
以写哲理散文著称的著名作家周国平到羊城开讲.语出惊人:“中国一直得不到诺贝尔奖是因为对于物质过分看重.忽略精神文化。” 周国平是应广东移动公司之邀到“全球通名家讲谈”当嘉宾的。他本来演讲的题目是《哲学的世界和企业家的世界》.但看到台下听众“成分”复杂.他还是更侧重讲起了一些普适性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