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客是依附于豪门贵族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该文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聚于繁盛时期的贾府众清客。他们以文化为帮闲的本领,聚于繁盛时期的贾府,或帮闲,或帮忙,或帮衬。  相似文献   

2.
易代之际,作为前朝的士人遗民应如何在新朝生存?文章以归庄这个个案为例,以其甲申、乙酉之后的交游为分析的证据,说明了明清易代之际,士人遗民以其特殊的身份,演绎了在鼎革之时或誓死忠于故朝、或佯狂于世、或托迹僧道、或隐居隔绝于新朝、或周旋于新朝、或兼而有之的特殊的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3.
比喻浅说     
比喻作为常见的修辞格之一,广泛存在于口头和书面,古今中外,妇孺童叟,官场民间,为表情达意,常常乐此不疲。(一)比喻就是打比方。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比于物,或譬于事,都是以"比"为手段,以"喻"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里,有时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动词可以表达一对反向意义。这种现象是词义在衍变发展过程中,或成于同一语源的分化,或就于词义的消长引申,或因于先秦语法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5.
"多少"一词放在不同的句式或语言环境中,其含义会有不同的变化,有时存在极大差别,或表示"不确定"或偏义于"多"或偏义于"少".  相似文献   

6.
之前读过纪伯伦的诗《我的心只悲伤七次》,他的悲伤来自于人性的弱点,或胆小,或虚伪,或自大;在《我的心被温柔七次》中,七次温柔来自于人性的善良,或关怀,或包容,或无私。祝愿善良的人永远被世界温柔以待。  相似文献   

7.
之前读过纪伯伦的诗《我的心只悲伤七次》,他的悲伤来自于人性的弱点,或胆小,或虚伪,或自大;在《我的心被温柔七次》中,七次温柔来自于人性的善良,或关怀,或包容,或无私。祝愿善良的人永远被世界温柔以待。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古诗或寄情于花草树木,或寓理于山光水色,或抒情言志,或托意于物。它们的语言精粹,文字凝练,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千古流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由于这些古诗中许多社会环境、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都是那个  相似文献   

9.
椭圆x2/a2+y2/b2=1(a>b>0)通过伸缩变换变成单位圆,其变换有两个常用性质:①直线仍变成直线,斜率为原来的a/b.②平行于横轴(或在横轴上)的线段仍平行于横轴(或在横轴上),且长度为原来的1/a,平行于纵轴(或在纵轴上)的线段仍平行于纵轴(或  相似文献   

10.
一、宗旨:千千万万普通的教师,他们或播种于海岛,或耕耘于山坳,或勤业于边陲,或伏案于郊外……他们有酸甜苦辣的故事,有撼人心魄的事迹。为振兴中华教育,讴歌园丁,本刊特举办征文比赛。二、参赛对象:全国中学生。三、比赛办法:以特写形式,从一两个侧面叙写一个中学或小学教师。1500字左右。来稿需经学校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不幸诗家幸。"表明诗歌多半是诗人情绪化的产物。诗人的情绪或缘起于事、或缘起于景、或缘起于境遇。缘起于事的称因事抒情;缘起于景的称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对于写景诗词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常常采用"找景物"——"寻意象"——"析意境"——"明情感"的范式。应该说,这是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解读形式,很受用,也很有效果。但这种方法对有叙事元素或在写景之外渗透一些简单情节的古诗词,却不见得很灵验了。那么,对此类诗歌怎么分析研读?可不可以  相似文献   

12.
刘明 《教学与管理》2012,(11):46-47
一、数学插图及其作用数学插图,是指穿插在数学习题中并能为题目提供背景信息或文字内容的图片,具有解释、表征、组织等作用。它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低年级数学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幅数学插图都体现了编者的精心安排,它或将知识融于故事之中,或将抽象化于形象之中,或将方法聚于演示之中,或将思维散于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50余首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古诗或寄情于花草树木,或寓理于山光水色,或托意于苍穹万物;或讴歌人生,或催人奋进.或洞窥事理,或发人深省等.语言优美,内蕴丰厚。诗贵于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有助于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深入到古诗所蕴藏着的内涵中去,作灵魂的触摸,和作者一起共生息、同悲欢,切实领会诗的主旨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以东谷坨旧石器早期遗址群为轴点,以10-25公里为半径,可以确定泥河湾古人类活动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高地区和河流区可以排除.由此推测,泥河湾大猿人或沉睡于沟壑区的裸崖下,或葬身于沼泽地带和湖底,或安葬于山洞的堆积层里.  相似文献   

15.
刑法精神,是贯穿于刑法之中的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基本观念与理念。刑法精神为刑法之基础和灵魂。我国刑法在基本立场或基本精神上更加接近于古典派,更准确的说,是接近于新古典主义,带有明显的折衷或调和色彩。刑法精神应当是一国整个刑事法律体系中的基本精神,一国刑事法律的基本精神必须统一于刑法精神或刑法典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作文中的第一大环节就是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语言材料的积累,或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或来自于课内课外的阅读,或来自于与别人的谈话积累,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厚积薄发,顺手拈来。  相似文献   

17.
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量词、数词、名词或量词的重叠式、动名组合、形名组合、名量组合之后,构成一个名词。部分附着于名词或动词后的"子"尾与其前面的名词或动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继续附着于一些名词的后面构成一个名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量词或量词重叠式之后,构成一个量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具有成词、改变词性、表小、别义和指称五种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常常叹服于一些特级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其实,细品起来,精彩往往绽放于他们对学生的评价语中,或赞美,或激励,或幽默,或总结,或引导,或启思……师生的真诚、机智、和谐的言语互动,常常能博得听课者会心的微笑和共鸣的掌声。这主要依靠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机智,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在传统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对于评价的结果不得不接受。而课  相似文献   

19.
但凡在教育领域谈到幸福,大部分是关于幸福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的论述,且往往有意无意地、一相情愿地绕过教师去寻找幸福教育;但凡有谈到教师幸福的论述,或偏向于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研究,或偏向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或偏向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或偏向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受。虽然“幸福是伦理学的第一问题”^[1],但是关于教师幸福的一些探讨却并没有真正在伦理学意义上、从幸福的视角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因而缺乏对教师幸福的实质性理解。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说过,"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产生于教师的魅力之中。"有教学魅力的教师,不做传声筒,不人云亦云,或朴实无华,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礴,或机敏厚重,或风趣幽默,或旁征博引,把人带入一种境界……作为品德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