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审美看“脸”,报纸审美看一版。一版不仅是整张报纸的“脸”,而且还是整张报纸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梅笑冬 《传媒》2000,(3):26-27
所谓报纸定位,就是确定报纸的属性、宗旨、功能、读者对象的行为,就是解决办报纸“干什么”、“给谁看”、“看什么”、“怎么看”等基本问题的行为。报纸定位,不能一味求同,而要重在求异,寻求报纸的特殊性、差异性。报纸定位准确实质上就是使报纸具有特殊性、差别性、排他性、不可替代性。读者日益发展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我投稿不少,而命中的不多。有人批评我不懂得“吃透报纸”,我迷惑了:究竟应该怎样“吃透报纸”呢?(河南)朱帆朱阶同志:当报道员,不看报纸不行,吃不透报纸也不抒。试想,你要向报纸投稿,又不知报纸的特点、宣传宗旨和宣传重点,盲目投稿,这不是“闭着眼睛提麻雀”吗?这样的投稿自然难以个中了。因此,“吃透报纸”很重要。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读报纸,也有个会看不会看的问题。作为报道员,看报纸得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比如,一般读者看报,或看看国内外大事、奇事,或看看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琐事、新事…  相似文献   

4.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首顺口溜是揶揄那些上班无所事事的“阿混”官儿的,想不到这后半句“一张报纸看半天”,如今倒成了广大读者对某些报纸求之不得的事情。说“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未免带有几分夸张。即便是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人,看完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也无须花费半天的时间。但是,许多读者近来纷纷反映和抱怨说,一些报纸“没有看头”,几分钟便可打发了。诚然,这样说也是一种“夸张”,或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偏见而夹带了一些个人情绪。然而,从读者的主观愿望来说,假如一张报纸真的能看上半天,那倒是谢天谢地的好事了!  相似文献   

5.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首顺口溜是揶揄那些上班无所事事的“阿混”官儿的,想不到这后半句“一张报纸看半天”,如今倒成了广大读者对某些报纸求之不得的事情。说“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未免带有几分夸张。即便是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人,看完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也无须花费半天的时间。但是,许多读者近来纷纷反映和抱怨说,一些报纸“没有看头”,几分钟便可打发了。诚然,这样说也是一种“夸张”,或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偏见而夹带了一些个人情绪。然而,从读者的主观愿望来说,假如一  相似文献   

6.
向来被认为是“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党报,在面向市场经济的今天,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党报原来的“官位”优势。也受到了市场的冲击,一种新的“市场”状况已经摆在报人的面前。 原来“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形势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党委机关对报社的管理主要宏观调控,而经济上也要求“下海”,财政对报社“断奶”,走企业发展的道路。这就迫使报纸必须走向市场。由读者自愿订报。就要经得起读者的挑选,经得起市场经济考验。靠行政命令的“卖方市场”时代已经过去。  相似文献   

7.
要闻版是一张报纸的“名片”。一张成熟的报纸,读者往往不用看报头,只看要闻版的版面风格,就能看出来是哪家的报纸,得知办报水平的高下。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报纸都非常重视打造要闻版,力争形成比较固定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成为读者心中的“熟面孔”。  相似文献   

8.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阅读报纸的时间在减少。对报纸的阅读方式已经进入了“速读”时代。“速读”的阅读方式,则把媒体从“受众时代”带到了“用户时代”。通俗地说,“受众时代”的报纸做的是大锅饭,读者在“看报纸”,“用户时代”的报纸要做的是小锅菜,用户要使用、要参与、要跟内容和观点互动。  相似文献   

10.
席文举 《新闻世界》2008,(8):117-117
我国的都市报现在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比如说同质化,现在的报纸很多,但是广大读者反而觉得报纸“内容差不多”、“看一份报纸就够了”。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靠行政手段扩大读者覆盖面的做法,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随着提供信息的渠道大量增多,订阅报纸的分散化也是难以避免的。然而综观世界各国报刊史,人们不难发现,随着一国报业发达的进程,订户分散性的特点又逐步呈现出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向性,结果,读者的选择,造就了一些报纸的兴盛,同时也无情地淘汰了另一些报纸。为了赢得读者,经受市场的考验,需要经常对报纸进行“拿脉问诊”,这个“脉象”之一就是“阅读率”。“阅读率”作为一个行业信号,是一份报纸有用  相似文献   

12.
打招呼     
新闻科的李科长,几乎是踩着早上8点的钟声,走进了刘局长的办公室。年纪40有余,精明强悍的刘局长满脸堆笑地说:“欢迎科长来指导工作,请坐,请坐。”说着,把椅子朝李科长身边推去。李科长笑着,从提兜里掏出一张报纸,递上去说:“刘局长,我写您的通讯发出来了。”刘局长双手捧着报纸,一目三行地看着,一叠连声地说:“谢谢,谢谢,真是大手笔,出手不凡,出手不凡……”李科长坐下来,小声说:“刘局长,我有一事想求您。”“说!咱这是老关系了,凡能办的事儿,就是让捎来三指宽的纸条都行,还用劳您的大驾。”李科长笑笑,点点头,说:“听说您这儿要招收10名天车工,我在乡下的侄儿高中毕业,想拜托您门下。”刘局长脸一沉,一拍李科长的肩膀头,“我说老李呀,这事儿咋不早打个招呼,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晚报(Evening Newspapers)?有人通俗地称之为“晚上看的报纸”,《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下午出版的报纸”,《中国大百科全书》概括为“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则更为全面:“每天下午或傍晚发行,供人们晚饭前后阅读的报纸,是一日间发行最迟的报纸,常报道午前的消息。”[1]现在看来,“晚上看的报  相似文献   

14.
人们把报纸叫“新闻纸”,认为报纸是向人们传播新闻的最快的工具。其实,这完全是旧观念。自从无线电广播诞生以来,报纸这个“新闻纸”就变为“旧闻纸”了。当代,各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主要不是靠看报纸,而是靠看电视、听广播了,在我们国家里,电视还不普及,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人靠听广播,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是通过广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探索新闻改革过程中,议论了这么一个问题:工厂生产物质产品,要讲经济效益;报纸是精神产品,也应该讲求宣传效益。提高宣传效益,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报纸探索新闻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的。粉碎“四人帮”不久,报纸批判了“四人帮”的“造谣新闻”,开始扭转了“假、大、空”的宣传作风,逐步取得了读者的信任。但是,读者仍然认为报纸“没有看头”,批评报纸“天天都是老三篇”(一个版三篇长报道),“报纸杂志化,新闻文章化”,“新闻无事实,读报读标题”(看了标题就晓得你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好题一半文”。读者拿到报纸,首先是“扫瞄”各版的标题,要看什么,先看什么,首先取决于标题。标题是报纸给予每个读者的“第一印象”。常有这样的事,某些报道内容本不错,但由于标题处理的不好,而使读者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7.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18.
投稿的尴尬     
经常写稿投稿,屡遇尴尬事。试录三则: 一日,商场一小偷被顾客当场抓获。闻之,挥笔。当日晚报刊出。众夸赞。可后有人透露,此小偷就是局长侄子。妻埋怨:“人家偷归偷,你何必多事又去登报扬名呢?”我昂头答曰:“这有什么,抑恶扬善嘛!”可不知为什么,此后每每遇到局长,心里就突突的,好像自己做了小偷。 某报A编辑来信要我帮忙“拉”则广告。老A采用了我的不少稿子,再说“报社也要吃饭”。故几经奔波,终于“求”了一企业家朋友,寄去一产品介绍。可报纸出来一看“呆”了:电热圈变成了电熟圈,电话338变成了883。老  相似文献   

19.
已是3月2日了,我订的《军事记者》仍不见踪影,说心里话那份焦急和热切真的很不是滋味,每天收发员还没到我就到了收发室,几次下来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杳无音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机关办事,发现康干事的桌上放着一本今年第一期的《军事记者》。我想也没想就坐下看了起来,可能是我太入迷了,康干事连叫了我两声我才反应过来。他说:“这本杂志不错,你也爱看啊?”我连连点了几下头,忽然想起我订的《军事记者》来,就忍不住地向他发牢骚:“也不知杂志社怎么搞的,我订的现在还没收到,办事也太磨了”。“噢!这本是不是你的?上星期夹到报纸里发到我这儿的,我看上面内容比  相似文献   

20.
今天,报纸已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直接接受市场的考验。这其中要闻版的面貌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脸面是否生动好看,直接关系到报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到报纸能否真正落实“三贴近”,深入到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