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概论》尽地阐述了他的"平民教育"理论与构想,并事必躬亲、热情推行,使其成为最有希望的一种运动与事业,对于现在倡导实现教育公平也有极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平民教育的含义和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说:"中国现在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我们要用最短的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他们读了书,对于自己生计最有关系的职业,也可以  相似文献   

2.
韦清 《教育文汇》2011,(8):48-49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的交叉处行走着、追寻着、困惑着,期待着。我读了很多教育类著作,其中台湾李雅卿的《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竟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是教育?杜威回答: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之前读过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专著,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所了解。近日读他的《经验与教育》一书,同样颇有感慨。特别是他关于经验与教育哲学关系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有醍醐灌顶之感,也努力找寻到了我校教育哲学提出的科学依据。《经验与教育》一书不厚,以致出版时是与《我们怎样思维》合订的。书不厚,但理不浅。在这本书里,杜威努力强调着教育哲学的重要性,目的就在于"力图引起对教育问题更大的、更深的注意,以提出适当的处置办法"。这也正是我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找寻依据"便成为我读此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师门六年记     
近日,读了已故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的《师门五年记》。书中记述了五年中,胡适先生对罗尔纲先生的谆谆教诲。读罢此书,想起了我的老师高林生先生。先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我从入师门到今天,已经有六个年头了。想起六年中先生对我的关心与教育,历历在目,心中顿时涌起阵阵感动,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下面的文字,以表对先生六年来教诲之恩的感激之情。一、初入师门  相似文献   

5.
张杰 《教育文汇》2009,(5):37-39
2005年暑假,我有幸被邀请参加《教育文汇》杂志举办的笔会。在泰山脚下的一家宾馆里,我和来自利辛的特级教师张帮群同住一室。晚上回到宾馆,张帮群老师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我问他看的什么书,他说是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还问我看过没有。我说没有。张老师又问我平时爱读什么书,我说除了读一些教育报刊外,几乎没有看过什么。他说,你这么年轻,应该多读一些教育名著。他向我推荐了约翰·杜威、马卡连柯、徐特立、  相似文献   

6.
正这么多年来一直甘心当先生的学生,当得幸福且快意。我在先生面前可以敞开心扉,平时不太敢说的话可以尽情说与先生,先生每每都听得认真仔细。他会含笑望着我,目光里充满了慈爱,我沐浴在这样的目光里,犹如颓萎的矮墙洒满了阳光,有时候他的宽容会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相似文献   

7.
已故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的《奴隶制时代》一书,对先秦社会的研究多有精辟见解。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读了此书中“墨家节葬不非殉”一文,觉得有不妥之处;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请大家讨论指正。 墨家主张“节葬”而又“非殉”,这是我读了《墨子》和《奴隶制时代》后新的体会。郭沫若提出墨家“把物殉看得比较重,而把人殉却看得比较轻”;进而导出了他的“墨家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书靠“读”,文章靠“写”,还应背诵。我觉得这三点经验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永远成为我们教学活动中取之不竭的宝贵经验。今天,我着重谈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语文学习重在多读”这一观点的一些认识。我认为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教育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教育。著名的日本教育家佐滕学教授说:你的课堂让孩子有一种幸福感吗?你的课堂富有文化吗?你的课堂充满激情和智慧吗?你的课堂影响着孩子的变化和发展吗?教授的阐释给我们提出了一种课堂教学的境界,那就是: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幸福的感觉,并因  相似文献   

10.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今中外的世界名著我读了不少,好书我喜欢读,好文章我喜欢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了刘墉的作品:《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这一套丛书,简单翻看了一下,觉得书中说得很有道理,便买回去读。书内的文章大都是他写给儿子的信,这是他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儿子的一种启发和引导,没有严厉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宋秋波 《教育艺术》2000,(10):16-19
认识黄全愈先生,是通过读他的书《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先生在中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制中读过书,教过书,研究过教育理论,并对自己的孩子在中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教育的经历作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因此,他的书一出版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7月28日,笔者趁黄全愈先生来北京出席555全国创见大奖赛的机会,得空就国内广大家长和教师所关心的诸多教育问题前往北京华侨大厦采访了在那里下榻的黄先生。我们的谈话就从素质教育开始。 衡量一种教育是不是素质教育,关键是看 这种教育是不是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核心 问: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走近章熊     
在我们的心目中,章熊先生是位神秘而有威慑力的人物,当我们走近他时,却为他的热情、执、坦诚所吸引。先生对我们说:“希望我能替你们读点书,把我读的好东西挑出来给你们。”“希望能再写两本书,使中学语教师更便于操作。”这两句话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我们聆听先生的教诲,课余我们和先生切磋教学,闲暇我们向先生述说困惑。先生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天真的神态,学贯中西之学问,启迪心灵之智慧,使我们折服,使我们受益,使我们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3.
胡适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他在1930年11月2日写的《九年的家乡教育》一文中详细叙述了他在家乡接受的小学教育。他说:"我才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我  相似文献   

14.
王健 《上海教育》2012,(11):56-57
黄铁鹰先生的《海底捞你学不会》一面世即大卖特卖,笔者也跟着潮流买了本回来研读。这本书并不像我们教育界有些译介的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行文中夹杂着大量的案例和访谈,读起来很有畅快淋漓的感受。此书值得中小学校长和管理者们一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换种视角来看教育中的问题,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书中暗香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是这么说的。但在今天,读过了书,也许结果并不相同。因为读书也是一门学问。在我的书桌上摆着不同种类的书,关于历史、戏剧、电影、战争和爱情。每一种都是人生道路中的重要学科,读懂它们,才能读懂人生。当初看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粗粗地看了一遍,觉得无味,怎么都是写一些历史山水、风光?后来静下心来读,一段段发黄、沉淀的历史展现在我的面前。书中有记忆的前朝古事,散落在风中的已蒸发,喧哗的都已沙哑。那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有血有肉。余秋雨先生把一个落后古老的赤裸的中国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他没有像媒体那…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代著名革命文豪鲁迅先生一贯把外国语当作人生斗争的一种工具。他懂得俄语、英语、法语和日语。尤其是日语,他不只能看、会说,且能熟练地运用日文进行写作。他经常教育青少年要懂一门外国语。据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说:“他常常对我说,不但要读中国的好书,也要读外国的好书.并且科学书籍也要多浏览,不要仅仅抱住目下流行的时髦书。此外,他也告诉我,必须要懂一种外国语,多学会几种更好。”(俞获:《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鲁迅针对我国文化和科学技术落后状况,坚决主张我们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务期清除糟粕,吸取精华,以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他在致许广平的信中,给她指出“不能看别国书”,这是“一个吃亏之处”。(《两地书(85)》)后来,他亲自选出课本给  相似文献   

17.
新的教育局长刚上任以来,我们教育部门开了隆重的大会,主导思想就是抓教育质量,因此在会议期间给与会的每一位老师发了日本最畅销的书《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在此之前,我一直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看扉页说是日本最畅销的书,所以不由自主的把玩起来。回家后,我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看起来,以至于爱不释手。故事写的就是作者黑柳彻子的小学生活,读来给人以温暖、快乐,心想自己也有这么一位有趣的老师该多好,可惜人生的路程已经差不多走了大半,我仍然在艰难的徘徊中,因此我在思考这本纪传体文章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也就在于书中说的一个小林老师如何对待孩子,这从简单的与小孩交流上升为如何教育孩子的深刻课题中来,也正因此,人们在通过读此书来了解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文字浅显但是意味深长,对此我有以下感触。  相似文献   

18.
据《文学报》消息,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最近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批评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他还以《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为题写了一段话,读来觉得对中学语文老师有些借鉴的意义。文章这样写道: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  相似文献   

19.
细想自己如今看书,很大程度上是奔着名声去的。人说郭敬明的京片子过瘾,便捧着《梦里花落知多少》,攥着纸巾看到凌晨;人说季羡林有城府,便一边感叹他从容的智者风范,一边对他会17种语言感到难以想象。一直就是这么过来的,直到某一刻回头才发现自己的虚伪和功利,才觉得汗颜。而这一刻就是我开始读王小波的那一刻。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汇》2008,(4):9-10
最近读钱理群先生《我的精神自传》一书时,看到他关于对教育原点的追问的提法,很有同感。钱先生说,现在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中小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大学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教育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教育原点上来,追问我们办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学是干什么的,中小学是干什么的?如果这些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其他的枝节问题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