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会选择收购而不是设立分行的路径“走出去”?并且收购的是比自己小这么多的美国银行?  相似文献   

2.
二手生活     
为什么在信奉“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中国,还有那么多的白领、小资会去选择一些二手货来装点自己的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安徽电视台《超级新闻场》栏目于2010年12月10日播出了一段有关“学校天花板掉落,校方负责人反说雷人话语”的视频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很多媒体纷纷转载,持续发酵.引起众多媒体炒作的主要因素是视频报道凸显的以下答问:“有没有学生受伤?” “没有!” “可我们得知有多名学生受伤,这是怎么回事?” “你把学生喊来啊!”“为什么教室里的天花板会掉下来?”“你说天上为什么会掉下陨石?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你给我解释解释!”于是乎,“陨石哥”“地震哥”在网络上热传,甚至有人戏称当事人的答语是2010年岁末最雷人的语言,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也给学校声誉带来了很大伤害.  相似文献   

4.
意象传播的魅力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何以具有永恒的魅力。 为什么说一百个人看《红楼梦》,会有一百个林妹妹?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会传颂千古,成为挚热情爱的象征?为什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至今读来仍会涌现出一种伟大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5.
闯过了高考“独木桥”,却“栽”在金山欲海里。为什么美丽高傲的女大学生会“傍大款”?而且多“傍”些从社会底层翻上来的暴发户?本刊“记者观察”栏目的这篇文章会给您提供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6.
黄山上有一块大石头,游客们管这块大石头叫巧石。为什么叫巧石呢?原来,这块巧石会“变形”。你站在这边看,形状像一只鸡,名称叫做“金鸡叫天门”;走了一段路,换了一个角度,这块石头又变成了五个老人,叫做“五老上天都”。为什么同一块石头会变出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常爱玲 《大观周刊》2013,(4):210-210
早读开始了,我让学生熟记昨天学过的重点句型,并逐人背诵。 “老师,别让我背了,写下来行吗?” “老师,我不会读,但我会写。您让我写吧!?” 面对刚认识的这些孩子的恳求的目光,我欲言又止。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二十年前消失的“哑巴”英语学生在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复活了呢?  相似文献   

8.
一、电视口播新闻选择的地位选择稿件,是新闻编辑程序中重要的一步。但电视口播编辑选稿,又与一般新闻编辑选稿不同。这项工作如果做得不好,不仅会降低播出新闻的质量,而且会影响“电视口播新闻”存在的价值。为什么要把电视口播新闻的选择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是因为电视口播新闻处于幼芽状态,不太受人重视,没有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在我们的电视新闻队伍中,不少同志轻视电视口播新闻,认为它仅仅是电视图象新闻“不足的补充”,是  相似文献   

9.
北京晚报从6月22日起,每天用两个整版篇幅刊登“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特刊──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回答”。到26日已刊登了五大专题,即:道路、旗帜、领袖、精神、口号,共回答了问题32个。 有些问答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础知识。比如:社会为什么会有政党,政党为什么要有领袖?毛泽东为什么受到人民的拥戴?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要高举旗帜?旗帜上为什么总会写上领袖的名字?等等。 有些问答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阐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社会主义道路是共产党选择的,还是人民选择的?…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沉重的辉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改革开放》 李罗力 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定价:50元 为什么邓小平要“南巡”?“南巡”为什么选择广东的深圳和珠海?他事先就有在什么地方发表重要讲话的意图吗?本书试图揭示上述答案。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选择“突破口” 在构思中自然要考虑到选择角度和选择定位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发点”也是“突破口”,“角度”也是“定位”。怎样进行构思:怎样选好角度呢?这里有一个“切口”需要选择。 突破口,从军事上讲,就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从新闻选择上说,就是为采访写作定位——确定行动的方向,打开“入门之道”。因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科学》上写这篇文章的唯一出发点就是希望中国科技界居安思危,改进体制和机制。”施一公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从“挟洋自重”之类的角度去揣度他们  相似文献   

13.
一起无心插柳的微博维权事件,因为有执拗、较真同时也有些“滚刀肉”性格的罗永浩,持续发酵两个月之久,并最终导致西门子公司中国总裁亲自发表视频道歉。“你们不应该问我为什么坚持,”他说,“而应该去问那些放弃的人,为什么要选择放弃。”  相似文献   

14.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什么会“兵不血刃”地突破蒋介石在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笔者翻阅了大量有关文史资料,破译了陈济棠为红军的“让道”之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有着这样一个谜: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却损失巨大?原来.中国工农红军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时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达成“借道”协议,使得红军顺利通过。笔者翻阅了大量有关文史资料,破译了陈济棠为什么为红军“让道”之谜。  相似文献   

16.
瓜子是一般人都爱吃的零食,但如果把一盘带壳的瓜子和一堆剥了皮的瓜子同时递给你吃,你会选择哪一个?恐怕大部分人的选择会是带壳的瓜子。为什么?因为凭感觉,显然是带壳的瓜子嗑起来更香些。也就是说,更多的人看重的往往是“嗑瓜子”这一逐颗品尝、玩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刘斌 《新闻记者》2007,(12):88-90
今年9月,应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邀请,我随上海财经记者代表团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行程虽然短暂,效率却非常高,代表团一行6人穿梭在法兰克福、波恩、柏林、汉堡和慕尼黑5大城市之间,顺利完成了对30个机构的登门拜访,这其中有一半是媒体单位。陪同代表团的是阿登纳基金会上海项目办事室主任Thomas Awe先生。中文名叫魏特茂.说快了和“为什么”有点音近,一位十分热情、友好和幽默的德国人。他在路上说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搞笑段子”:有个中国小女孩问他为什么叫“为什么”。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为什么”;反正叫魏特茂,不要问为什么。玩笑归玩笑,魏特茂先生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受到德意志民族严谨的一面。所谓“走在钟表上的民族”:他时时处处扮演掐秒表的角色,一看我们问个不休、无意刹车的时候,就会当机立断插话进来,“还可以问最后两个问题”。若问“密集访问”为什么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这本小册子的书名和作者名似乎都需要解释一下。书名为《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乍一看以为是会条分缕析社会主义种种不可能性,其实英文名是“why not socialism?”不是疑问句,而是反问句,意思是“社会主义如此之好,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呢?”  相似文献   

19.
时统宇 《视听界》2007,(5):108-108
“纸馅包子”露馅不久,在北京电视台制片人培训班讲课时,我说到为什么会有“纸馅包子”?万恶之源是收视率!大家还给我鼓了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界第一个基金会是怎样建立的?为什么会设“提名”荣誉?中青年记者参评年龄为什么限制在55岁以下?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有10个名额为什么只评了9名?一位参评者为什么零票落选?四川省金堂县广播站编辑杨登榜是怎样登上了九龙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