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匮乏和苦难,由于兵荒马乱,由于太早地对于政治的关切和参与,我说过,我没有童年. 我没有童年,但是我有五岁六岁七岁直到十几岁的经历.回想旧事,仍然有许多快乐和依恋.  相似文献   

2.
赵燕 《档案天地》2008,(1):23-24
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再次翻阅那些童年的“老照片”,勾起了我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70年代初,8个月大的我和妈妈一起随军到了部队,开始了我童年的“军旅”生活,直到10岁才回到地方。在军队中度过的那段童年时光是我记忆中的一块净土,那时的孩子,童年时没有电脑、网球、高尔夫,更没有迪斯尼,  相似文献   

3.
我几乎在我五岁后就对我童年的一切有了完整的记忆,并且是我越长大则越清晰。我一直对此得意洋洋。其实如果我悲观一点想,实在也是我长大后没有遇上一件好事儿,惟有对童年进行美好的回想才能赖以生存下去一样,给自己找一个活着的理由罢了。  相似文献   

4.
1921年秋天我出生在北京.1937年秋天离开时刚满十六岁.漂泊了十二年.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段童年记忆,仿佛那里才是故乡。1949年我回来了,又是秋天,刚好二十八周岁.向往着回到那美好而安静的北京.可是一下火车就发现和记忆大不大,但也算不得年轻,所以就进了政治研究院,享受中灶待遇。  相似文献   

5.
刘娟 《大观周刊》2013,(1):126-126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以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  相似文献   

6.
王秦 《军事记者》2014,(1):65-65
一位哲人说过.小时候想要什么,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就像已经得到一样:成年以后想要什么.生怕别人知道,否则就像要失去一样。童年之所以美好,在于其本身的不可重复,当我们长大变高成了现实.也许就开始倒叙着童年的零零总总.回忆着那些单纯的日子。逝去的童年终归遗憾.幸好,我们还有童心作为依凭.  相似文献   

7.
我的一位原在上海工作、现已举家迁居美国的朋友.前些日子来信说.移居美国最大的得益者不是朋友夫妇,而是他那刚年满9岁、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乐乐.因为转学美国.乐乐再也不用放学后回家做家庭作业了.书包可以扔到房顶上了。看来,乐乐是“翻身得解放”了!乐乐虽然不是我自己的孩子.但我还真是从内心深处为乐乐的“翻身解放”而感到高兴——因为,乐乐的幸福童年又回来了.孩子又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他那个年龄段所应该享有的且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追回的美好童年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煤油灯     
小时候.老家的村庄是没有通电的.更不会有今天“电化”后的各类电灯、电话、电视、电扇、电脑等高度依赖电的现代家用设备。因为童年的记忆.那些短暂的没有电的光景自己还依稀的记得一点,每当回忆这些遥远的点滴记忆.自己总有一种极其平静的感觉。这种记忆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而对于和我同龄的人(特别是城里人)来说有点难以想象甚至夸张。  相似文献   

9.
同刘墨禅有交往的人称他“刘大师”。大师者,一为推崇他的画品.二喜他的人品。“地案斋”的由来刘墨样的画室取名“地案需”,与众不同的取名自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刘墨禅9岁丧父,童年时代的生活,去日苦多。自幼爱好绘画,使他在不幸中找到了一份慰藉。12岁辍学养家,没有钱买纸笔练画,遂以大地为纸,以木炭为笔,随心画来,恣意涂抹。他那时就想,白石老人能通过自学努力从一个穷木匠成为艺术大师,只要我心诚勤奋,也一定能有所造就,在这一精神的感奋下,刘墨排开始了国画艺术道路上艰苦的追求和探索。观察、写生、试着创作,没有师…  相似文献   

10.
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吗?要珍惜生命,就要珍惜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没有时间,也就无所谓生命。有资料说,一个人如果能活70岁,大约有60万个小时,除去睡觉和业余时间,用来工作学习的时间只有20多万个小时,而如果再扣除童年和60岁退休以后的时间,那么剩下的纯时间只有10多万个小时。从这  相似文献   

11.
弄堂童趣     
张新国 《档案与史学》2006,(2):F0002-F0002,F0003
一个童谣。会有一段故事.一段故事会有一帮儿时的朋友。任凭当今世界如何的精彩纷繁.翻读一段我们儿时的童谣.童真、童趣、童言无忌.把我们童年的游戏跃然纸上.将封存在记忆中的童年情景激活起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22,(12):140-141
<正>这是一本关于童年的图画书,适合5~8岁儿童阅读,以纯美的故事,结合精美图画,讲述了小美的美好童年回忆。  相似文献   

13.
姚倩 《新闻爱好者》2012,(10):58-59
虽然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网络媒体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却没有质的提升,反而引起了儿童们"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虽然论述过在电视媒介横行的时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但却错误地估计了电脑带给"童年"的影响。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日,这种"童年的消逝"体现在少年儿童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网络对当今少年儿童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呈现少年儿童形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二十七岁的男子汉,却着魔于儿童的天地,至今发表四五十章儿童散文诗。儿童散文诗不是儿童可为而要大人完成的。儿时,生活在童年天真烂漫的环境里,只知尽请享受那天授的金色时日,没有功夫,或没有能力去回味,可是,随着成人之后阅历的加深,往往会冲淡儿童时代的感觉,这是一项不可避免的特殊的灾难。我曾经苦恼自己缺乏儿童那愉快的兴味和纯真的激情,怎么办?我就依靠对儿时的眷恋和迷  相似文献   

15.
晓蓓 《编辑学刊》2008,(3):45-49
面对当下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世界,以传统纸张印刷形式出现的童书正遭受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人们甚至怀疑,人类的童年是否还能保存?美国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教授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阐述的媒体生态变化对人的思维结构、生活形态,人类的理性和天性的动摇和制约,无疑是具有醒世意义的.然而,这本书出版后,却有一个戏剧性的小插曲: 不断有孩子反对波兹曼的看法,他们写信告诉他"童年没有消逝".谁知道呢,也许,孩子正以他们存在的本身捍卫和保存着童年.杨红樱作品的连续走俏,不正是一个例证吗?  相似文献   

16.
陈娜:刘老师好,首先,能否请您谈谈您的家庭背景、早年的求学经历以及大学刚毕业时的经历?刘建明:尽管我在新中国长大,但我的人生有过煎熬的岁月。1942年我出生在辽宁营口市,四岁时母亲因病无钱医治去世。幼年丧母,贫穷、没有家庭欢乐,更没有父爱母爱和儿时的文化熏陶,使我从小养成孤独寡言的性格。直到解放后我才能吃饱饭,家里的日子稍有好转。苦难的童年总是在我心里抹不掉,我总想,不能让不幸再降临头上,于是立志改变人  相似文献   

17.
提起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刘纯燕,全国的少儿观众无人不知,成年人观众又有谁不晓呢?翻开《诗心玫瑰》一书记载的她的档案,我们发现,她能让时光凝结和倒流,能让我们在聆听天籁之声和童年笑声的风铃中年轻。 她9岁成名,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的影片配音令她荣获“飞天奖”最佳配音奖。24岁时为4岁稚童的配音惟妙惟肖,而立之年依然没有长大,依然是孩子最喜爱的卡通形象“金龟子”。从她9岁那年考上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儿艺术团,再到1986年她从广播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部、青少年部至今,她一共参加了1000余部…  相似文献   

18.
初识龙慧,是她在武汉立美整形之后的媒体报道上,以为她只是众多爱美女孩中的一个,没什么特别之处,直到与她见面,才了解生活对于她来说比普通人更加沉重。16岁承担生活的重担24岁的龙慧并不避讳自己来自农村,童年的回忆,她讲起来波澜不惊。那是在随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贫穷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土房一到下雨天就漏水,木板当桌、门板作床,家里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个9瓦的灯泡。高中还没有读完,家里已经没有办法支付三个孩子的学费,龙慧带着无奈也怀揣着希望离开家乡。  相似文献   

19.
曹之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7-348
我于民国三十三年(农历甲申岁,公元1944年)出生于黄河南岸,黄河水哺育了我难忘的童年。总角之年。即嗜书如命。先父在旧社会念过私塾,家里有几册线装书。四岁那年,母亲撒手西去,几册发黄的线装书伴我度过了苦难的岁月。我最喜欢的一本是《绘图千家诗》,这是一册石印本,上图下文。手写体.油光纸。在先父的指点下.我学会的第一首诗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相似文献   

20.
前言:这是一个网络的纪元,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人类跨人Web2.0的世界让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预言变得更加坚实。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新闻时代,虽然技术垄断没有让文化最终投降,大众也没有因为媒介的无孔不入而最终童年消逝乃至娱乐至死。堆是,就在这个机器新娘隐喻下的“美丽新世界”,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介在让假、恶、丑无处藏身,让舆论尖刀变得更加锋利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