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是诺贝尔奖创建一百周年。瑞典的大化学家、大实业家、炸药的发明者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95年11月27日亲笔写下了他的遗嘱,把三千三百多万瑞典克朗的巨额遗产交给一个基金会管理,基金每年的利息与收益用来奖给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科学与文学、对世界的和平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奖、医学奖、文学奖均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与颁发,和平奖则由挪威议会中的一个五人委员会评选与颁发。这就是诺贝尔奖的由来。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与世长辞。诺贝尔奖于1901年正式颁发。从1969年开始,在原来四个奖项之外,又增设了经济学奖。各种奖项每年颁发一次,至今不衰。一百年过去了,诺贝尔奖以其崇高的目的、高严的学术标准、全球范围的涵  相似文献   

2.
王洪波 《今传媒》2005,(3):52-52
2001年是诺贝尔奖颁发100周年,全球范围内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国内出版界也相继推出了大量图书,以介绍诺贝尔奖的辉煌历程,激扬民族的刨新精神。其中规模最大的一部,是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奖百年鉴》。2002年4月,随着该书最后数卷的出版,这项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记在上海采访了该书的策划编辑卞毓麟、匡志强两位先生,他们向记介绍了它的策划缘起和出版故事。  相似文献   

3.
自日本政府在2000年提出"50年内产生3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以来,日本已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日本的"诺贝尔奖战略"也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10月8日,本年度诺贝尔奖公布的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就再有斩获: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山中伸弥和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2000年日本政府在"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50年内产生3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以来,山中教授是第11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而在该目标提出前的几十年间,日本仅有5位获奖者。近年来日本科  相似文献   

4.
金点强 《新闻世界》2006,(11):58-59
一百多年来,每到一年年度,世界的科学家、人学、作家以及经济学家会将日光投向瑞典——诺贝尔这个让人苦苦追求的奖项,在此刻各归其主。所谓奖金我所欲出,名声我所欲也。对大多数得主来说,诺贝尔奖意味着一夜间暴富,声名显赫,从此步入“不朽”的殿堂。但也有一些“异类”,在大奖不请自来时或无动于衷,或依然故我,或干脆拒绝。在名利的巨大诱惑面前,他们表现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淡泊态度。[编按]  相似文献   

5.
<正>媒介融合当道,编辑记者们要掌握的不再仅是笔头功夫,能用用户体验最好的方式做新闻才是增强自己竞争力的砝码。这个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虽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技术流,但跟上可视化设计师的思路实属必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013年12月诺贝尔颁奖典礼前后,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推出数据新闻,向一百年来的七百多位获奖者致敬。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和中国人关注诺贝尔,而要了解诺贝尔的历史,财新网的这张《百年诺奖》数据可视化动态图一目了然。而且在此专题出品一年后,细心地加上了2014诺贝尔奖的信息。可视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代重要的期刊,《东方杂志》对诺贝尔奖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报道与解读,以期借此来唤起国人对诺贝尔奖以及科学的重视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项中没有生物学奖,早期的诺贝尔奖似乎更青睐医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诺贝尔奖基金会似乎“情有所转”,1950年至1959年的十年间,从事“纯理论”研究的遗传学家竟获奖5次。此后,科学家的发现越来越证明了遗传学的医学效用,纯理论学科终于等到了大展宏图之时,基金会也因其当年慷慨奖励一个“毫无用处”的学科而备受赞扬。  相似文献   

8.
2003年度诺贝尔奖现已尘埃落定,再一次激起我们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和追求。从1901年颁发至今,诺贝尔奖已有100余年历史,成为世界上享有盛誉并最具权威的奖项。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探究对诺贝尔奖的原始认识。大约何时中国人开始知道诺贝尔奖?这却成了新闻和学术界一个难解的谜团。有科技史学撰指出:“我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的颁发是年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盛典.尽管它关注的焦点是科学发展的最前沿,涉及很多艰深的专业内容,但却受到普通百姓的热情关注.同时,诺贝尔奖报道是每年的重复性报道题材.因此,诺贝尔奖报道的得失分析对整个科技报道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了《科技日报》及《文汇报》关于诺贝尔奖的相关新闻报道作为个案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10.
在五年或更早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夕,台湾艺文新闻的报道中,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就一直被提起,说是呼声最高的得奖人之一,且有不少作家撰文大谈村上春树为什么(不)该得奖?直到莫言得奖那年,媒体舆论更是吵得沸沸扬扬,大有中日文学比拚而中国胜出的意味,很是有趣. 每年的讨论,当然照例有支持村上该得奖,与不认为村上足以拿奖两大派说法,偶尔会针锋相对,更多时候是各说各话. 直到2014年,虽然照例仍然被拿来陪榜,也还是有几位作家撰文讨论了村上得奖的可能性,最后也的确不是村上春树.不过,笔者好奇的是,到底有多少人真心相信村上春树真的会拿下诺贝尔文学奖?撇开文学层面的探讨不谈,这些年诺贝尔各奖项的颁赠,颇有老者优先的意味.甚至还曾经有诺贝尔奖得主撰文表示,如果人生愿景中有挑战拿诺贝尔奖者,除了专业要杰出之外,身体也要够好,要够长寿才有可能排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13日21版发表记者王洪波的文章《“诺贝尔学”呼之欲出》,文章说:“日前,《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由武汉出版社推出。今年是诺贝尔奖颁发100周年,有关的研究正在升温,公众对此也非常关注,本书的出版正好满足了由此出现的社会需要,也填补了辞书出版的一个空白点。”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是不妥当的。《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的出版并非是“填补了辞书出版的一个空白点”,实际上,在此之前有关诺贝尔奖书籍的出版真可用车载斗量来形容。各学科获奖者的传记均有专著出版,有的还不止一种。就我个人收藏的…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发100周年,瑞典皇家学院出版社(Imperial College Press)和《世界科学研究》(World Sci-entific Research)于去年年末联合出版了《诺贝尔奖:第一个100年》(The Nobel Prize:The First 100 Years)一书。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初,瑞典诺贝尔基金会根据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的遗愿,设立了诺贝尔奖金。分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医学、文学、和平五个方面,把奖金、奖章和奖状授给每年度在世界上作出杰出成就的人。到了1969年,又增设了经济学方面的奖金。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有500多位科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和10多个群众团体荣获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奖金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这500多位学者到底是谁,他们对人类究竟有哪些重大的贡献,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都是人们迫切希望知道的。但是,由于过去长时期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诺贝尔奖金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报刊上很少报道,人们不知其详。  相似文献   

14.
杨柳 《档案天地》2010,(10):35-37
人们很难想象,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在战场上拼杀。其实不然,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当然这都是他们获奖之前的事情。成名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战争武器的研制者,间接参加了战争。20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工程就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发起.并由多住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的制造原子弹的工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7,(38):10-10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公布之时,国内媒体总是要议论一番,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怎么样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有人将这些议论背后的心态恰当地称为“诺贝尔情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走过了将近110年的漫长岁月。一年年的激烈竞争,一年年的花落各家,很多获奖者在赢取这份特别收获的同时,也给诺贝尔奖的历史留下了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之最”。  相似文献   

17.
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是世界著名的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童年由于父母分居,主要受家庭教育成长,十六岁时即成为一名有能力的化学家,能够流利地说出英、法、德、俄、瑞典等多国语言。1842年全家团聚于俄国圣彼得堡。1850年诺贝尔离开俄国到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赴美国工作。1855年重返圣彼得堡  相似文献   

18.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号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奖得主授奖时滞和获奖年龄的周期变化特征能够揭示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获奖年龄差异,以及获奖成果取得后的检验周期长短。文章以190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以及1969-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分析样本,通过划分6个时间周期阶段,计量分析每个周期阶段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和授奖时滞分布及其周期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形态,46-70岁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高,偏年轻和偏老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偏年轻化,25-45岁获奖者占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偏老年化,25-45岁获奖者仅占2%。诺贝尔奖获奖难度越来越高,获奖年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3个学科诺贝尔奖得主各周期阶段平均年龄从第Ⅰ阶段的55.4岁快速增长到第Ⅵ阶段的66.2岁;诺贝尔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较高且随时代发展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随时代发展上升速度最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平均授奖时滞最长,达到31.06年;博士阶段是培育诺贝尔奖得主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最早获...  相似文献   

20.
赢得最多诺贝尔奖的国家是美国,一直到一九八九年为止,他们共囊括一百九十八个奖(单独或合力赢得),以医学和生理学居多。紧追其后的国家是英国,共获八十八个奖。虽然总部设于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共获得三次诺贝尔奖;但个人重复获奖的次数最多不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