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网络欺凌的认知提高,职业院校的网络欺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分析网络欺凌的定义和特点基础上,通过职业院校对于网络欺凌的认知现状、应对现状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职业院校应对网络欺凌要从构建认知体系,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利用技术监控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
采用网络欺凌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和父母情感温暖问卷,调查了906名大学生,考察了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间的中介效应,探究了父母情感温暖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发现:网络受欺凌、手机成瘾、网络欺凌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父母情感温暖在这一中介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随着母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减弱;然而,随着父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增强。大学生网络受欺凌既能直接影响网络欺凌,也可通过手机成瘾产生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合理利用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成瘾行为的干预作用,避免网络欺凌在高校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制止网络欺凌出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网络欺凌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多发,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关于大学生网络欺凌防治,学校在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内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本的问题是基层防治体系尚未建立,中间群体作为基层体系的作用被忽视。本文主要以中间群体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大学生网络欺凌防治中中间群体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发挥中间群体在防治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欺凌防治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现象的表现入手,分析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危害,查找大学生沉溺网络的现状、特点及对大学生造成影响生理、心理、行为、情感的主要表现,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大学生网络沉溺的建议性对策,有效避免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职业院校学生是网络欺凌现象的高发群体。网络欺凌具有欺凌主体隐匿化、欺凌形式多样化、欺凌危害复杂化等特征。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不力、立德树人工作力度不足及学生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强等是职业院校学生中易滋生网络欺凌现象的原因,亟需从推动网络欺凌法律治理、把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关系联结、增添网络表现考核等方面探索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预防网络沉迷,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难解决的问题。就如何应对高校学生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进行探讨和剖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当前校园欺凌呈现隐秘化、低龄化、多样化、帮派化和残忍化的特征。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包括社会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缺位、家庭防线失守、法律制度缺失、个体认知不足等。校园欺凌的整治与预防应在借鉴国外治理校园欺凌的基础上,从社会预防、情景预防、法制预防三道防线入手,构建有效的我国校园欺凌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死亡”作为网络欺凌的一种深层次形态,本质上是一种话语暴力,凸显深层次的有意识暴力,体现出无理由发难的新趋势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社会性死亡”的生成是多种因素和复杂逻辑耦合作用的结果,虚拟世界是其生发的现实背景,选择性接触是其扩散的助力机制,人的心理是其铸型的内在要素。“社死”乱象需要综合治理,在方法论上保持好言论自由和行为规制的张力,在治理体系上坚持多元主体治理,在治理机制上从单向规制走向高效协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并结合教育实践经验对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阐述。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小学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创建和谐校园环境、设立心理咨询站、加强家校沟通、强化家庭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对策,为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是基于证据的实验性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项目。在行动路径上,项目确立从认知导向行为的目标体系,构建模块化的活动课程,帮助学生认知网络欺凌的概念、角色,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探索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并以合作教育游戏2.0模拟实践强化,体验式培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项目采取了模块课程育人、专业队伍支持、游戏活动强化和政策环境保障等几项反网络欺凌行动策略,在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和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通常存在盲目崇拜、用语低俗、沉溺游戏、诚信缺失、侵犯版权等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特性、网络社会特性、虚拟与现实的道德背离、网络法律缺乏、网络伦理教育缺位等原因造成的。为避免此类网络失范现象的出现,就必须开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建立网络技术监督机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网络欺凌者及负性生活压力大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江西师范大学、宜春学院等四所高校12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网络欺凌者自杀意念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网络欺凌者,男生高于女生、有留守经历学生高于无留守经历学生;有自杀意念倾向者网络欺凌行为、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倾向者;男生、有留守经历、网络欺凌、人际关系障碍、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无目标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研究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对预防其自杀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给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信息孤独症、网络依赖综合症、网恋综合症、人际关系冷漠、自我迷失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网络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等不同层面的关注,但是在打通防治网络欺凌的“最后一公里”环节时存在明显不足,即班主任怎样防治网络欺凌。网络欺凌行为表现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的问题,欺凌者存在认知、情绪、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原因,班主任需要针对归因分析提出建立机制、引领认知、教会...  相似文献   

18.
网络欺凌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全球性难题,具有诱因的多元性、危害人群的脆弱性、出现的普遍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结果的严重性等特点。网络欺凌难题的解决符合全球共同利益。习近平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互利共赢性、均衡普惠性,为解决网络欺凌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使人们具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网络欺凌问题解决需要以网络空间发展新理念为思想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导,以共同协作和交流借鉴为行动方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欺凌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攻击行为,得到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异同、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局限与展望几个方面,对网络欺凌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践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