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晋时期的书法无论在审美还是实践中都为中国书法艺术构建了大的框架,从而出现了书法的繁荣。探索个中原因,是魏晋玄学为书法的审美提出了许多启示,最终形成了魏晋“尚意”、“尚韵”的书法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各种书体相继出现,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其中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成功演绎了以魏晋风度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成为历代书法家学习的典范.本文从王羲之的人生历程和生活状态、生活背景、书学思想、书法师承等方面探索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然后,从楷书、行书和草书三个方面分析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最后,探讨王羲之书法对书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是文人艺术创作高度自觉性的体现,在中国书法吏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王.尽管当时战事频仍,文化艺术却并没有在战争的硝烟中停滞,各种思想的碰撞,为生逢乱世的人们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联系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各种因素,对我们当前的创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各种书体相继出现,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其中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成功演绎了以魏晋风度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成为历代书法家学习的典范。本文从王羲之的人生历程和生活状态、生活背景、书学思想、书法师承等方面探索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然后,从楷书、行书和草书三个方面分析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最后,探讨王羲之书法对书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政治混乱的一个年代。战争的混乱成为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南北人口不断迁移和融合的过程中,魏晋六朝时候的饮食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幻,胡人和中原的交流同样丰富了魏晋六朝时期饮食。魏晋六朝时期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也中国饮食文化重大的转折点。魏晋六朝时期文学发展迅速,众多的文人创作和饮食分不开。魏晋六朝的饮食文化为文人创作提供了题材,文人的创作也推动了魏晋六朝饮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6.
到汉末魏晋,中国书法在自然形态时期的创作实践逐步唤醒了“有意识地创造美和表现自我”这一艺术主体意识,从而使书法这一独立的艺术门类得以确立,书法艺术由自然本体成长为自觉本体,由自然形态过渡到自觉形态,揭开了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是艺术走向独立与自觉,体现艺术本体意识的重要转折期。本文试图从文学、书法、绘画等几个方面分析、论述魏晋时期艺术本体意识自觉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佛学——禅宗之“顿悟”思想对中国魏晋以来书法意识的影响既深且巨,可说是论证了中国书法意识“逃于禅”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魏晋风度所体现的言行特征是清谈、吃药和喝酒,人格范式则是一种超然物外、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人格,即追求瞬间的感受、超脱与放纵,在短暂的心灵享受中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魏晋风度的背后,隐含着张扬个性的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带来了魏晋时期文学艺术的自觉,而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书法的自觉.在书法艺术中,最能体现个性特征的是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是时代风貌的凝聚,也是家学渊源的熏陶,更是他本人独特个性品格的熔铸,由此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独有价值和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兰亭序>的"第一"地位之所以在后来的一千多年中无人能撼动,大致是因为在张扬个性方面再没有真正的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10.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  相似文献   

11.
唐“法”是一种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树立书法艺术法度,并通过法度反映书法艺术规律,形成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规范,寻求文化传播等规则的过程与结果。并且随着发展,逐渐成为后人的一种普遍认同。南北书风的合流促使了唐法的确立,初唐、盛唐与晚唐书法在表现上各有不同,这一过程中,唐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因素为书法的尚法提供了条件。楷书和草书体现着唐代的书法规则,也是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更是直接受到同时代书法理论的滋养与促进。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书法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书法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种文化的认识方式而作用于其它艺术,还为后人提供了长久学习、遵循与仿效的范本。现代中国书坛仍然需要唐人崇尚书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书法艺术语言的现代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作者用较客观冷静的态度审视了悠悠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各时代书法语言的差异性和必然性 ,以及这种必然性所导致的书法艺术的发展 ,对当今书坛那种浮躁的创作不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书法作为教育手段,自古以来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到了近、现代,则有更多的教育家、学者开始探索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书法教育的美育功能.书法艺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这是书法教育中实施美育的基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如何深入挖掘书法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对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有着不可等闲视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大干“大干体”书法体现出的创造性、典范性、传承性、价值性和传播性,在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新书体、实现中国书画艺术紧密结合、继续大风堂门派和书画界传承、促进书法作品间商品化、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范围广泛宣传诸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16.
蔡邕书论不但自觉地把语言学范畴的文字与美学范畴的书法区分开来,并且第一次较全面地、较系统地论述了书法美学的本质特征——书肇于自然、书法阴阳说、形、神、势、力、妙、书法的抒情性、“任情恣性”的创作自由状态。因此可以说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是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第一块丰碑。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美学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7.
"立象尽意"是中国书法追求的目标,"意象美"是书法形象的基本特征,书法的意象乃是人间万象,用自然意象观照书法精神,从书法中感悟自然的生命情趣,感悟人的生命意象,感悟人的气质品位意象,集精气神情形意于笔端,塑造书法的意象美。书法的发展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传承优秀书法传统文化,更要融入现代的诸多元素,才能实现真正的书法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继汉代书法觉醒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美学进入了自为阶段。书法美学思想蓬勃发展,并达到空前的繁荣,出现了大量的书家、书论,在汉代书法美学思相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美学观点,祟尚自然,追求妍美,并开创了书法品评之风,形成了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书法线条是书法艺术构成的基本手段,线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书法作品艺术境界的高下.从书画同源的角度看,书法线条源于先民对外界物象的高度的抽象概括,书法线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书法线条与书法风格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不同的线条构成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书法的线条与笔法关系密切.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书法线条的流变揭示了笔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硬笔书法是同汉字与生俱来的最早出现的书体,硬笔书体乃是汉字书体的母体。西汉以来,毛笔广泛使用后,毛笔书法成为我国书坛的主角,才出现毛笔书法,并在蓬勃发展中建立了毛笔书法体系,迅速登上了书法艺术宝座,主宰此后书坛两千多年。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钢笔为主体的现代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一起在全国形成了超乎人们想象的热潮,爱好者之多,普及面之广已远远超过了毛笔。硬笔书法建立自己的艺术体系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