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阅读下面两文,完成题目。(甲)(选文略,见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桀纣1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2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4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5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前,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曾以此为题写过一篇文章。今天,12岁的我也想用这句话来提醒一些想用武力征服别人的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3年3月中旬,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多少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2016年7月份的欧洲杯不少人认为东道主法国队能够夺冠,除了球队实力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法国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 (师板书“天时”“地利”“人和”.) 师:那么,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两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据事论理,来阐释“人和”与“仁政”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十六课有孟子的短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我教过之后 ,有几点浅薄的见解 ,特提出来 ,大家商榷一下。一、课文中观点模糊和逻辑性不强的地方1.短文开头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我认为“天时”与“地利”孰重孰轻 ,不能一概而论。“地利”由于“天不时”可变成“不利” ,“地不利”而由于“天时”也可变成“地利”。何况古人原本是十分崇尚上天的 ,那时 ,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弱 ,唯心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虽然《教学参考书》中解释说观点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十六课有孟子的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教过之后,有几点浅薄的见解,特提出来,大家商榷一下。  相似文献   

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其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都有可借鉴处。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第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7.
8.
9.
<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教育界长期以来没有定论,广大教师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考题时往往给出几个参考答案。《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把握"中阐述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又在"问题研究"中阐述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最后又在"练习说明"中阐述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我们师生就疑惑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三种选择,那么究竟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据人教版和江苏省教版“教参”中述 ,其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本人对此持有疑义 ,愿讨教于同行和大家。我认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课文的标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教材语 ) ,我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见解”就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从而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统治者要施“仁政”。其理由有三 :其一 ,我认为本文作者主要目的是在谈治国之道 ,而非战争之道。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 ,第一句…  相似文献   

11.
“域民”、“固国”、“威天下”这三个词组有共同点——同为动宾结构,也有不同点——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不能理解为“这个区域内的百姓”。《十三经注疏》说:“域民,居民也,不以封疆之界禁之,使怀德也。”从语法角度来说,“域”是名词作动词用,有“限制”之意;“民”是宾语,是动词“域”的直接承受者,因此“域民”是一般动宾关系,意思是限制百姓  相似文献   

12.
一、对“不如”句式的探究 文章开篇写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每节课如何体现和落实教学大纲的精神呢?我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指导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执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我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确立了这篇文言文的训练重点:疏通文意、列出提纲、熟读成诵。朗读贯穿课堂始终。1.指导诵读方法,突出三个层次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三个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志英 《学语文》2006,(3):12-13
[课件显示]在伴有胜利喜悦奋进冲锋号角声的背景音乐中,展现出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画面,配之以朗读文中的部分文字。文字飞播出现内容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设计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教什么?——教文章出处、教“不如”句式、教“而”“夫”用法、教“地”“非不”“也”的含义、教“中心论点”与“文章主旨”的区别.为什么要教这些?——这五个内容是连贯的、递进的,它依次回答了:文章的出处是什么?“中心论点”句是什么?第一分论点是什么?第二分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这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教学思路的.这也是“从大处着眼”确立的文章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李广祯 《现代语文》2008,(4):106-10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论点是什么,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大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论点,理由是这篇文章主要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开头、结尾说的都是战争,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上文议论之后推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是中华经典的传承,前人智慧的结晶.学习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感.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笔者进行了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人教版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面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应该给出一个否定性评价吗?如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抑或学生的答案才是正解?我们该如何解读中学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如何在众多的个性化解读中获得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