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武》2007,(11):8-9,53
祝大彤先生为人耿直,心口如一,谈太极拳从不隐讳自己观点的作风,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他提倡的"轻扶八方线"的太极拳练用法则,不仅轰动了圈内太极拳界,也在海外武坛上引起反响。他著述的《太极拳解秘十三篇》、《太极内功解秘》也是一版再版,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近来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希望介绍一下这位深受太极拳爱好者推崇的著名太极拳家的有关情况。为此本刊济问了祝大彤先生。现将访谈记录刊载如下,以供读者借鉴,参考。———编者问:祝先生是从何时对太极拳发其景慕之忱,并开始追随杨禹廷先生左右的?答:杨禹廷讳瑞霖(1887~1982)享年96岁,北京市人。九岁习武,先后拜多位名家为师,壮年已是京城闻名的武术家。精通回汉两门弹腿、  相似文献   

2.
祝大彤  刘训鳌 《精武》2003,(4):40-41
太极拳门派林立,而且一个老师一个教法,不能随意说人家对还是不对。虽然习太极拳者都尊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但理解不同,练法就会有异,结果当然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顾青 《精武》2008,(3):60-60
笔者酷爱太极拳,研练及传播太极拳多年。曾参加过祝先生1994年在香港的太极讲座,并购其《太极内功解》一书,认真研读后对其太极理论颇有保留及斟酌之处。再次看到祝大彤先生在《精武》的专访,愿就其中几个笔者认为偏颇、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讨论,以期抛砖引玉,树客观阐述传统武术之学风。  相似文献   

4.
小舟 《精武》2006,(10):57-57
提起沈维德先生,看过1999年第11期《精武》的朋友一定会想起那个腰身柔软、红光满面的老者。我第一次见到沈维德先生的照片时,惊讶得“呀”了一声,不仅是折服,更是感叹,感叹先生的毅力,感叹先生的执著。很想见到沈维德老师,不仅想和他聊聊瑜伽,更想感受一下这位“瑜伽老人”朴实的魅力,从老人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拳如其人,拳法能反应一个人内在的东西。这一等就是七年。  相似文献   

5.
李秒丰 《精武》2007,(12):18-19
引言:看了2007年《精武》第10期发表的浦汉健先生的《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的文章后感慨颇深,先前看过多篇浦先生的文章,浦先生对传统太极拳的执着和深研令人赞叹不已,从浦先生挚谈吴式太极拳,到改称浦传太极拳,从中也渗出了浦先生的苦涩与无奈.但浦先生时传统太极拳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是值得真正的太极拳的爱好者和追求者由衷敬佩的,今观其文,挚诚之心依然可表.诚如浦先生开篇所言“‘什么是太极拳’,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真要想讲清楚,其实很不容易。[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翁心诚 《精武》2010,(4):38-39
《精武》杂志从2009年年第9期起,陆续刊发了数则李紫剑先生的《太极拳杂谈》,编者曾用"通博广识、高人一筹"八字予以评介。我阅读后感到杂谈里显"五智",杂谈后隐"三效应",先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雷雳 《精武》2007,(12):53-53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内有一节展示武松"千斤坠"功夫的文字令人拍案叫绝:武松把眼来虚闭紧了,扑地仰倒在凳边。那妇人(孙二娘)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便叫:"小  相似文献   

8.
廖志武 《精武》2006,(10):45-45
翻开2004年11期《精武》的俱乐部,我被许德林先生的一篇短文《读〈我眼中的李小龙〉有感》所吸引。许德林先生在文中对《我眼中的李小龙》一文的作者张先生关于李小龙截拳道武学体系的观点甚为不满,甚至一笔抹杀了张先生该文的价值,称张先生此文只有“抛砖引玉”四个字是正确的,维护李小龙截拳道正统地位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与张先生素不相识,但是对于李小龙截拳道的看法与张先生较为一致,有必要站出来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9.
祝大彤 《精武》2006,(5):39-39
一、什么是“心脑不接”“心脑不接”在体用结合上是重要的拳法。传统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练拳不推手难以体验松柔,推手不练拳难以圆活、严谨。“心脑不接”是太极深研者在盘拳修炼的基础上,研习双人推手、较技中遇到的难题。所谓心脑不接,就是在双人推手较量中,二人胶合在一起时,择  相似文献   

10.
林永江 《中华武术》2006,(10):45-45
读《中华武术》2006年第7期王荣泽先生《太极拳眼法》一文,颇受启发。王先生总结当前太极拳眼法说:“在改革创新理念的驱使下,渐行渐远的是‘面向某方向’,‘简单、朴素、沉稳’;渐行渐近的是‘近视某部位’,‘华丽、复杂、花哨’。这是进步还是倒退?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见仁见智,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11.
魏坤梁 《精武》2010,(4):39-42
一、太极拳"醉梦境"的提法不符合经典拳谱与现代科研 太极拳锻炼时的精神状态应该怎样?2009年第12期《精武》杂志上有人提出:"任何太极有成者都必须进入醉梦境,否则不会有效",不仅认为"醉梦境是养生太极之大门,不入此门则无以养生",而且认为"不进入醉梦境就不能算入拳境",还说:"所说大师精神抖擞是从外观上看,从内察必已进入醉梦境。"还引述有人说打拳"似梦游"。这些说法正确吗?  相似文献   

12.
余功保先生编著的《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一书即将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对话方式,与十几位太极拳流派的著名专家、高手全面细致地分析、阐释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从入门到高级的各个层次,包括练拳要领、拳论解释、内功心得、错误纠正、疑难剖析等方面。精彩的  相似文献   

13.
郭渠 《武当》2005,(2):14-15
太极拳经典论著《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即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寥寥数语,道出了太极拳义理的总纲。看似简单,细思却奥妙无穷。然而,太极、无极、阴阳、动静、开合这些都属于难以描述清楚的东西,一人有一人的气质,于动静之际体会各有不同。现试就本人的点滴领会略作浅述,聊作抛砖之举,望不贻笑方家。  相似文献   

14.
李奇光 《精武》2009,(9):66-66
我自幼喜欢武术,能练成一身高深的武功是我的梦想。因此,我经常买些武术书刊来阅读,借以了解武术知识。十几年前,我被《精武》杂志上的传奇人物“东北神力王”李春苓先生和李氏形意太极拳的介绍文章所吸引。看到李春苓先生以枯瘦病弱之躯竞能练出如此高深的内家功夫让我感到震撼。  相似文献   

15.
李万斌 《武当》2010,(11):32-34
(接上期) (10)《精武》杂志2003年第8期和2004年第9期均发表过由武华彦撰文、张熙耕演练的“终南山太极拳”的情况,说终南山太极拳,全称终南山返还太极拳。相传它起源于陕西终南山。终南山属秦岭支脉,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有许多道教胜地,历代的道士和隐者在此研习太极术(太极拳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魏坤梁 《精武》2009,(12):36-39
一、任何真正的太极拳锻炼都脱离不了技击性 《精武》2009年第9期有一文认为:“老年人不适宜练技击,健身养生太极具有非技击性”,对于这一观点我深感不能认同,现将我的认识发表,以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石月明 《中华武术》2002,(10):24-25
梅兰芳是国际顶尖级艺术大师。傅钟文老师一次在朋友家里遇到了梅兰芳先生,梅先生向傅老师说起一件事。梅先生曾向杨澄甫老师学过太极剑,《霸王别姬》这出戏中的剑舞就是根据杨老师的太极剑创编出来的,这说明文化艺术在很多领域里是相通的,文艺、武艺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李锦藩  孙建国 《武当》2004,(5):24-26
河北永年是杨、武氏太极拳故乡,也是中国太极拳中兴发祥地之一,中国六大门派就有四大门派繁衍于此。武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嫡系传人李锦藩(1920-1991)恩师,系李亦畲之侄曾孙,深得其家传,不仅继承了武氏太极拳家传系列十八种套路,还掌握了“廉让堂太极拳”大部分资料和手稿,并著作四部“拳谱”:《旧谱再缮》、《掘遗缀初》、《诲艺精言》上下册等等;《永年太极拳大事记》是恩师在世前整理的手稿:为免于流失,经与广大太极同道商榷核实,借《武当》杂志一角,公布于世,敬请同道友人参阅。  相似文献   

19.
老六路是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宗师教家里人练的一趟以内功练法为主的.一趟传统的太极内功拳,它完全按照拳道学总则——阴阳修炼。阴指内功神.意、气的修炼.阳指外形肢体运动。练太极拳应包括肢体运动与气势运动两项.人的内气是先天具有的.人们后天的劳动.取代了先天内气的使用.先天内气变成潜在的能量。由于先天内气长期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未能有效地增长壮大。现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相似文献   

20.
李师融 《武当》2007,(2):29-32
“太极拳”这一名称,何时开始命名,由谁命名?太极拳名和《太极拳论》有什么关系?太极拳和“十三势”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太极拳源流研究中,人们很希望彻底弄清。笔者据十余年的源流研究所知,书之于世,供同好拳友参考,也望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