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动     
《高中生》2012,(18):39
猜数Q先生跟 S 先生、P 先生一起做游戏。Q 先生用两张小纸片,在上面各写一个数。这两个数都是正整数,两个数的差是 1。Q 先生将一张纸片贴在 S 先生的额头上,将另一张纸片贴在 P先生的额头上。于是,S 先生和 P 先生只能看见对方额头上的数。Q 先生不断地问:"你们谁能猜到自己头上的数?"文筑宋颖莉  相似文献   

2.
妙妙猫  洋洋 《小火炬》2020,(1):44-47
在瓜瓜森林里住着南瓜先生、西瓜先生、冬瓜先生和北瓜先生。他们原本是很好的邻居和朋友。可是有一天,北瓜先生却搬走了。因为北瓜先生觉得,除了自己,其他三个瓜先生的名气都很大。  相似文献   

3.
饶宗颐先生早在"弱冠"以前就与詹安泰先生有了交往,因为才气过人,深受詹安泰先生赞赏,而在不足20岁的年龄被詹安泰先生推荐进入韩师,第一次踏上讲堂。随后又被詹安泰先生推荐赴中山大学任教,但由于途中饶先生身体不适未能到任而留在香港。饶宗颐先生与詹安泰先生虽终无缘同处一校共事,但音讯常通,酬唱不辍,堪称莫逆之交。惜解放后,囿于时局,两人最后失去联系。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饶宗颐先生与詹安泰先生的这种深厚情谊,又由詹伯慧接续下来,并在饶宗颐先生的竭力玉成下,使詹安泰先生手写的诗词遗墨得以影印刊行。  相似文献   

4.
2000年7月2日是俞敏先生逝世5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一天,想写一点儿关于先生的事情。带着这个目的,我访问了师母。师母向我讲述了关于先生的鲜为人知的身世和经历。我当时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记录下师母的话。回家后稍加整理,写成了这篇传略。此文寄托了弟子对老师的深深怀念,同时更饱含着师母对先生的无限眷恋。 先生祖籍在浙江绍兴山阴县桃李村,从曾祖父开始迁居天津。1916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七)先生出生在天津。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 先生的父亲俞人麟先生最初在天津铁路工作,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相似文献   

5.
拒绝平庸     
《同学少年》2012,(3):22
在我眼中,先生是个不平凡的人,他活在世俗中,却有着一般人达不到的境界。先生姓姚,教的是语文,在城里颇有名气。杏坛耕耘几十载,先生早已退休。闲来无事,先生应几个亲友的请求,开办了一个小小的作文辅导班。本来先生只打算收几个学生,可不  相似文献   

6.
张忠诚 《江苏教育》2007,(20):54-56
一第一次见到高林生先生是20多年前,在我家14寸的黑白电视中。那时候,电视台经常播出先生和韩兰成合说的相声。师范毕业后做了老师又见到了先生,先生此时已是鼓楼区文教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了。先生经常到学校听课,指导业务,见面的次数自然多起来。虽是经常见面,但彼此并不熟悉,只是在听先生评课、  相似文献   

7.
与罗杨先生闲聊是一种享受,与罗杨先生聊书法更是一种学习。对说罗杨先生的书法过去有启功先生的东西,现在变化很大的评述,他说:我原来在国家文物局工作,最早跟一位老先生学隶书。后来国家文物局请启功先生来编《中国美术大全》,我在参加名  相似文献   

8.
<正>我虽是黄先生93届的博士生,但在我成为先生门生之前,就早已被先生的学识与人品深深地感动了。在学识方面,先生是学界公认的泰山北斗级学术宗师。先生所著《教育哲学初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教育哲学教材,其后先生持续勤奋地在这一学术领域深耕细作,到《教育哲学通论》的出版,先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严谨完善中国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于建福师弟的文章,《耕耘在教育哲学的田野上——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伊始,恩师黄济先生驾鹤西去。1月12日为先生送行的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先生做最后的告别。先生的遗容安详、平和,恍惚中觉得先生并没有离去,只是在熟睡之中。前来为先生送行的应有上千人之多,其中有许多熟人,但更多的是素昧平生的人,因先生之高德则慕仰之,因先生之明行则而行之。此诚如古人所说的"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先生恰如一座无言的丰  相似文献   

10.
先生著述颇丰,然而话却不多。先生视书为生命,却又时常将珍藏多年的书刊赠予我们这些晚辈、学生。记得在1991年的夏天,我刚收到被录取为先生博士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便得知先生染病住院。当我赶到医院病房时,已有许多领导、师生在探望先生。大家都关切地询问先生的病情,叮咛先生安心养病,并问先生在生活上还需要些什么,然而先生  相似文献   

11.
蒋牧良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对鲁迅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但在文学创作上奉鲁迅为导师,而且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人,做事。他将鲁迅先生奉为终生的楷模,承继他的精神和遗志。他是鲁迅先生的虔诚守护者和追随者。  相似文献   

12.
许寿裳(季茀)先生是鲁迅先生终生的挚友,他们在日本同过学,在旧教育部共过事。我认识许寿裳先生,是在一九二五年经鲁迅先生介绍的。鲁迅先生那时在翻译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在涉及英国文学的地方,得到季茀先生的协助,所以我知道他精通英文。季茀先生像鲁迅先生一样,态度蔼然可亲,谦虚诚恳,乐于助人。他协助鲁迅先生,也就是给未名社很大的支持,因为《出了象牙之塔》是未名社印行的第一本书。他们的友谊与合作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祝福恩师刚入师门时,先生是那么的威严,而现在,先生看起来却越发慈祥了。时间在先生身上留下岁月的印记,而先生在学生心里填满成长的记忆。教师节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教师节快乐!其实,先生一直都是辛苦繁忙的,却也总是乐观快乐的,谁说不是呢?  相似文献   

14.
怀张堃先生     
先生走了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我不曾见过先生。不曾目睹过先生静默诚挚的面容,聆听过先生敦厚朴实的教诲,感受过先生清扬高蹈的风采。时光的交错使我最终无缘见先生一面。然而,我是见过先生的,我深信。在那散发着  相似文献   

15.
顾黄初先生是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在开拓语文教育研究领域,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发掘本民族语文教育遗产、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颐先生是我社的老朋友,我辈青年,也曾蒙先生赐稿、赐教。谈笑之声犹在耳,先生却乘黄鹤去。突然得悉,顾黄初先生因病2009年3月9日于沪去世。现摘登顾先生的一篇旧文,管中一窥先生学术之貌,更表深深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际鑫先生精擅书画之道,看他即将付梓的书画作品集,我有了更深的感受。 我和际鑫先生在一起工作、交往已有二十余年,久而弥笃。读先生之文,服膺先生所学,窥见先生胸襟与为人,然后可论其书画.  相似文献   

17.
高利克 《中文自学指导》2010,(2):70-82,F0003
1960年,高利克先生在北京大学留学期间,写下了第一篇汉学论文《茅盾先生笔名考》,并将文章送茅盾先生过目。茅盾阅后在原稿上多处批注,并在文末写了短文《关于我的笔名》予以回应。2009年秋高利克先生将这份珍贵的手稿赠予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今年恰逢该文写作五十周年,本刊征得高利克先生同意,全文首发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8.
能够成为俞敏先生的弟子,是我一辈子的幸事。这不光是因为先生是学贯中西古今、名重海内外的学者,从先生治学能学到真学问,也不光是因为先生爱护学生,严格要求而且循循善诱,在先生身边能给我信赖感和安全感,尤其是因为先生的人格,实在令我敬仰、令我亲近。这些年来人们总在说“师德”,从先生身上,我看到  相似文献   

19.
人生路上,在诸多的老师中,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导师章太炎先生。鲁迅先生以温暖的情怀,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鲁迅先生眼里,寿先生方正、质朴、博学,教学极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鲁迅先生的父亲病重,服用的汤药里,需要一味三年以  相似文献   

20.
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