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鲁迅的误读与妄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鲁迅的妄评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鲁迅的误读。这一状况在当前鲁迅评论与研究中仍表现得很突出。冯骥才将“国民性”与“国民劣根性”等同,而以阿0为“国民劣根性”的标本,作出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的结论,把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说成是一种“西方的霸权话语”,就是对“国民性”的严重的误读。思想家与一般读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被误读、误解是会有的,作为评论应尽量避免误读。评论需调整心态,才能走近或走进鲁迅。  相似文献   

2.
据《太原日报》报道,日前,鲁迅后人周海婴、周令飞决定在2009年初开展一项“鲁迅课本教学”评优活动。在与此的相关活动中,他们认为,“鲁迅在中小学长期被误读”。周令飞说,目前选人中小学课本的鲁迅作品达20篇以上,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峻急而沉重的教学话题 文本误读有时恰恰因为“人”的误读。 学生的误读表现在对鲁迅性情的认识上。凭着教材中的鲁迅文学作品.学生对鲁迅的性情认识是一个封闭而简单的怪圈:鲁迅给人的感觉总是难以接近,无论在时间距离还是在心灵距离上。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故乡》中,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成了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批判的典型语言,今天的研究者对此句话的理解大都是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写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民所受的精神束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揣摩,认为:把“老爷!……”一句,诠释为“农民所受的精神束缚”是对鲁迅《故乡》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一种以己意解《诗》的诠释方法,然而朱熹却认为,“以意逆志”要求诠释者务必将己意悬隔起来,力求通过仔细研读经典中的字句,从而发现圣人的微言大义。朱熹之所以会误读“以意逆志”说,主要原因在于《孟子》原文的表述方式容易误导读者作出歧异性的解读,因此,朱熹的误读极有可能是不自觉的。尽管朱熹的解读偏离了孟子本义,但也许正是受到这种误读的启发,朱熹提出了在其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虚心涵泳”读书法。可见,朱熹的误读并非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钊zhāo”是勉励的意思,多用于人名。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七至九)》中谈到“钊”字误读引出的两个故事。一个是误读作“剑”。北洋军阀曹锟当总统的时候,要办李大钊的罪。国务会议上一个阁员说,“只要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什么名字不好取,他偏要叫李大剑?!”另一个是误读作“钧”。鲁迅在  相似文献   

7.
扫描     
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鲁迅之子周海婴近日说“: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触鲁迅的作品。过去政治上的需要,我们不去讨论。个别年轻人如果不喜欢(鲁迅),也没关系。”今年年初,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举行了一场活动。会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多方共鸣。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鲁研专家说,在鲁迅小说教学中,老师在对其主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常会偏重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鲁迅。诚然,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  相似文献   

8.
应该采取较为复杂的态度来分析20世纪末的“贬鲁现象”。这次贬鲁现象的发生具有某种必然性。平心而论,冯骥才与王朔等人对于鲁迅文学创作的某些判断有着切中肯綮的审美表达。但是,他们言说鲁迅时又确实存在着很大误读,有的甚至是自觉步入了言说的歧途,必须从学理层面予以严正指出,以走近鲁迅,还原鲁迅的本来。  相似文献   

9.
围绕鲁迅的杂文《倒提》,在鲁迅和廖沫沙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花边文学”的论争。由《倒提》的深意以及廖沫沙的误读可以看出,要正确学习并理解鲁迅,必须避免意气用事、片面理解鲁迅,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相似文献   

10.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及魏晋文学时,他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而这里的“自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之文艺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疾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  相似文献   

13.
把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一书名中的“且”字读成“而且”的“且”(qiě)是误读,应读作“租界”的“租”(zū)。这是因为写作这批杂文时,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14.
王薇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0):77-81
“创造性叛逆”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事实。然而国内翻译界不少学者在接受和运用这一概念时产生了种种误读:混淆了翻译的规定性和描述性两种研究范式;认为“创造性叛逆”脱离了实践;认为“创造性叛逆”提倡胡译、乱译,解构忠实;认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只是译者。通过对误读现象进行剖析,文章指出误读主要源于描述性和规定性两种研究范式的混淆,学者的断章取义,概念本身的表述不清及学科界限模糊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对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语文教师来说,尽管入选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实在是很有限的,但他们却能自觉地用“鲁迅”为语文教学“补钙”,形成“鲁迅教学的批评化追求”。文章首先对“鲁迅教学”和“批评化追求”这两个概念作出界定,并在概念界定的过程中论述了这样做的原因;然后从运作策略上提出了榜样示范、学识积累、思路点拨和思维拓展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式设计。全文融理论阐述、经验总结和操作设计为一体,对鲁迅作品和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文革以来人们对于鲁迅作品乃至鲁迅本人都存在着不少误读和误解,这在青年学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与鲁迅在文革中被利用、被大肆渲染密切相关。前几年某位流行小说的作家更是逮住鲁迅一阵狂批和谩骂,彻底贬损和否定鲁迅的当代价值,更有某位青年诗人提出要把鲁迅这块“老石头”踢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受到晚清启蒙主义大师的影响之后,就自觉将自己民族与整个世界作比较,并以此作为产生自觉精神的源泉.本文从静滞停滞与动态进化;“缺失主义”与追求“独立精神”;“易趋虚假”与“力图真实”;“压抑个性”与“个性解放”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独到的比较.这种鲁迅式的“比较”,显示了鲁迅的洞察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也是他超越同时代人的地方.鲁迅这种“”比较即周,爱生自觉”的比较功夫,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新文化,无疑是值得学习且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言说     
为什么一提鲁迅,大家就认为是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从课堂里带来的。如果孩子们最先接触鲁迅的文章是那些革命性、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或小说,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鲁迅的兴趣和情感。  相似文献   

20.
当前,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被大幅度删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和僵化,导致部分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存在着严重误读,鲁迅形象被极端地扭曲和变形,成为一个演绎“政治正确”的特殊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