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新唐书·宋之问传》“穷历剡溪山”的记载及后世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提出疑问 ,认为之问足迹尚未及到剡溪及剡中一带 ,“庶几踪谢客 ,开山游剡中”为思慕之词 ,非已然之词。二、就陶敏先生《宋之问卒于桂州考》一文的观点质疑 ,认为宋之问卒于桂州还是钦州 ,目前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他流放钦州的路线应是由湘入桂而不是由湘入粤。并以此与陶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
李白与剡溪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曾忘情高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中的剡溪即今浙东曹娥江的上游。剡溪流经之地古称剡中,风光秀异,享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李白与剡溪有不解之缘,他一生曾四次入剡,留下了大量吟咏剡溪的佳作。开元十四年(726)秋天,26岁的李白意气风发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故乡西蜀,吟唱着“此行不  相似文献   

3.
王维《送邢桂州》 ,陈贻火欣先生认为诗中“邢桂州即邢济” ,他说 :“据《新唐书·肃宗本纪》 :上元元年 (公元 76 0年 )……‘西原蛮寇边 ,桂州经略使邢济败之’ ,可知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以前。”[1] (P92~ 93 ) 张清华先生进而认为此诗写在上元元年六月以前。[2 ] (P14 1)  相似文献   

4.
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据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将之定于肃宗上元元年(760),仅此一年。然而综合杨谭《兵部奏桂州破西原贼露布》及新旧《唐书》等有关材料来看,杨谭出任桂州刺史应在至德二载(757),离任应在上元二年(761)四月后,首尾共有五年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所定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以及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显然都把时间范围定得太窄了。  相似文献   

5.
“桂林”一名,最早见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那时,秦在广西境内设桂林郡。从秦朝到隋朝的800年间,“桂林”这个名称,一直“居无定所”,先后在贵县、象州、柳州、武宣四地流动。公元621年唐朝恢复桂州总管府,桂林被设为桂州州治,在行政上称为桂州,但在众多诗人文士笔下已称为“桂林”。此后,桂林这个古老的名称,才在今桂林永久“安家落户”,成为今桂林的专称。桂林,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千余年。  相似文献   

6.
《语文知识》1994年3期的马中礼《“蒲服”并非“匍匐”》一文,对高中第六册《语言的演变》中吕叔湘先生说的“蒲服即匍匐”提出质疑,认为“说‘蒲服即匍匐’却不一定准确”。我们认为吕老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匍匐”是一个双声连绵词。既然是连绵词,就如“踌躇”、“彷  相似文献   

7.
杨丽欣 《中学文科》2009,(15):121-122
“桂林”一名,最早见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那时,秦在广西境内设桂林郡。从秦朝到隋朝的800年间,“桂林”这个名称,一直“居无定所”,先后在贵县、象州、柳州、武宣四地流动。公元621年唐朝恢复桂州总管府,桂林被设为桂州州治,在行政上称为桂州,但在众多诗人文士笔下已称为“桂林”。此后,桂林这个古老的名称,才在今桂林永久“安家落户”,成为今桂林的专称。桂林,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千余年。  相似文献   

8.
在唐诗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完善七言律诗方面,宋之问和沈佺期无疑应占一席之地。皎然曾把沈、宋和陈子昂作过比较,认为“陈子昂复多而变少,沈、宋复少而变多”(《诗式》卷五)。沈宋二人在当时的号召力也很大,《新唐书·宋之问传》曰:“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沈、宋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本文不揣谫陋,拟对宋之问一生的交游作一浅探,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宋之问打下基础。田游岩、韩法昭集中有《送田道士使蜀投龙》、《答田征君》二诗。田道士、田征君,系指田游岩。《新书》卷一九六《隐逸·田游岩》云:“田游岩,  相似文献   

9.
“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何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言长期找不到确切出处。历代考证中,有人认为是宋代范成大所说的“桂林之秀,宜为天下第一”而来;又有人认为是出自南宋末年桂州径略史李曾伯《重修湘南楼记》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到了清朝光绪11年,广西巡...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陈子龙词的审美意趣。陈子龙有两个词集:一是《江蓠槛》,一是《湘真阁存稿》。《江蓠槛》写于青年时代,主要歌唱的是春天和爱情,凸现其名士风流,间有英雄迟暮之感。《湘真阁存稿》乃是明清易代之后的作品,自觉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手法,春情绮思中寄托着亡国之恨。从《江蓠槛》到《湘真阁存稿》,一以贯之的是风流婉丽的风格,但后者的审美意趣又有若干演进和突破,词蕴更为绵邈凄恻,包含更丰富的隐喻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