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兰斯顿·休斯的诗歌作品。休斯的诗歌描写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抨击种族歧视。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种族对立,深入探索美国黑人的种族身份问题,提倡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共生。  相似文献   

2.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是位才华横溢的黑人作家,精通多种文体的创作。在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休斯诗歌的主旋律与诗歌思想的灵魂表现在对黑人民族的自豪感、对黑人文化的关注和对种族歧视的谴责。在这一主旋律下,他诗歌中的文化意识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体现出了从探索美国黑人身份、发起民族斗争到突出“多元文化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贝克特作品挑战构建爱尔兰民族文学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界限,将爱尔兰的历史和文化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贝克特的作品不仅反映出在爱尔兰范畴内而且在爱尔兰的后殖民主义的范畴内的矛盾性。其作品中人物的多民族身份和多文化身份是对爱尔兰殖民化主体性的解读,同时也是对帝国主权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研究视野,对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歌剧《原野》从剧本观念、创作观念等方面进行重新剖析,力图打破以往西方人眼中看中国歌剧——以西洋歌剧为标准的审美价值观。探寻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下的"世界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后殖民主义的解读一直存在着误解,许多人认为其单纯是对民族主义的支持。事实上,后殖民主义提倡的是一种多元文化主义,这在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于是,一种新的无边界的小说——"世界小说"产生了。"世界小说"的产生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作家有独特的创作手法与特色,是对纯粹民族性的反驳。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小说"成为研究后殖民主义下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整合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本文将翻译行为放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两种不同的文本转化方向,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背后的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及运作,目的在于呼吁人们重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应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拥有跨文化身份和多元文化观,与后殖民理论家有着诸多异同。她从积极的意义上言说中国,解构殖民话语霸权对它的歪曲和丑化;在与明恩溥的个案比较中可见,她和殖民主义文化立场有着巨大差别。这一切证明赛珍珠有鲜明的后殖民性,对她的研究可以和后殖民主义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8.
《大地》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作为背景,讲述了王龙一家在各种灾难中挣扎抗争的故事,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面貌以及人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本文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从《大地》的主题、女性地位以及生活文化等方面分析作品的后殖民主义特征,并从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探究了她创作的动机,最后指出《大地》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伟大作品,它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增的国际婚姻与移民使韩国社会进入了"多元文化时代",政府出台了诸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试图解决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增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批判性地考察了"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背后隐藏的士大夫式种族主义理念,提出新的"全纳型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欧美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策略,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教育援助,向发展中国家输送知识、技术、文化和意识形态,从而出现了跨国高等教育活动。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国高等教育迅速成为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并且实际上成为发达国家后殖民主义策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兰斯顿.休斯无疑是20世纪最优秀的黑人诗人之一。对他诗作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也是汗牛充栋,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侧重于他的代表作,即他中后期的作品,而对他的早期作品,即他的成名之作《萎靡的布鲁斯》重视明显不足。可无论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来说,《萎靡的布鲁斯》对休斯后来的创作都起到了路标般的作用。而这种路标式的作用也正是任何一个休斯的喜爱者和研究者不可以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当代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其《救赎》一文中记述了“我”在快到13岁的时候获得“救赎”的经过,线索单纯,内容简单。它之所以会勾起人们对之持久的热情,主要得益于作家休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反讽艺术。这种反讽在作品中表现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浪漫反讽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兰斯顿.休斯中晚年对政治要么过于热情,要么故意远离,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战斗性与妥协性并存。这种矛盾性形成的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在的。从他看似矛盾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休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经历了不平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地名,揭示其蕴含的宗教思想。休斯的宗教思想是很复杂的,既怀疑宗教,又依赖宗教,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个星期五的早晨》是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名篇。在这篇小说中,兰斯顿·休斯通过情节结构的前后抵御、人物行动的隐形障碍、思想意义的有意模糊,增加了小说叙事的容量,构成了叙事的矛盾,反映了他创作思想上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焦虑。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阳   《培训与研究》2010,27(6):12-14,29
姜白石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泽被深远,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文章从其词中诸多饱蕴感情色彩的意象入手,在把握"清空"特点的同时,对其文化成因、心理渊源、社会背景、人文思潮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并阐析词作背后深蕴的创作心理,探索特定的生活境遇和复杂的人生态度对作品的影响,从而对白石在两宋词坛上的地位作出进一步的观照。希求以形而上的理性思索穿透文本,直窥词人高迥的精神面貌和深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poetry written for children by the late Ted Hughes, the British Poet Laureate. Looking at work that spans the length of his career, this article examines Hughes's individual collections for children, both in their own terms as poetry and in terms of their intended audience. I suggest that Ted Hughes's poetry for children was an attempt,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to create a body of work that remained true to his gift of caging the minute within real and imaginary worlds, and that he expended considerable energy in staying faithful, not only to the world as he saw it, but also to the way his work appeared in, and took its place within, that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