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考试机构的重视.教育评价工作开展的好坏已经成为一个衡量考试机构的水平标志,反映出考试机构的竞争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把教育部考试中心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服务教育、面向社会的专业化考试与评价服务机构”,并将评价工作列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从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评价经验入手,目标为建立适合中国的教育制度的评价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唐盛昌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1):91
2012年,上海再次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中获得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第一。在此,主要进行三点解读:一、数学标准的执行PISA测试是用同一把标尺对不同标准下培养的学习者进行测评。上海学生在"空间和图形"这一领域得分最多;在"变化和关系"领域,得分较多;在"数量"领域,尤其是"不确定性和概率"领域,与国际水平相比,只是持平。测试结果说明,上海学生PISA数学测试的好成 相似文献
4.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拓展,教育成为人力资源的\"永动机\".为满足成员国持续提高国家竞争力,从国际框架审视各国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发起了监测成员国教育成效的PISA测评项目(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近来,PISA备受关注,国内关于PISA的研究集中在对其实施背景、评价理念、测评内容、测评工具和结果的分析介绍,研究多采用比较法,研究群体主要在高校研究机构.教育部考试中心PISA项目研究组先后完成了PISA 2006和PISA 2009的中国试测研究,现阶段正开展PISA 2012中国试测研究工作.同时,上海正式参加了PISA 2009. 相似文献
5.
6.
大规模教育质量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走向。本文以PISA2006结果报告为中心,解析PISA对大规模教育质量和相关影响因素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为研究和开展我国大规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2010年12月7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公布了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09年测试结果,其结果令国内外教育界及新闻媒体震惊,原因就是中国上海首次参加该项目测试,便以绝对的优势勇夺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的第一名。这个第一也着实让很多人为此纠结并产生疑问,纠结我们这个第一的可信赖程度,疑问我们的教育水平究竟是否 相似文献
8.
熊芹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2):13-14
1 PISA简介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的一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该项目在OECD成员国和其他非成员国中进行,以15岁中学毕业生为评价对象,主要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等基本素养.并由此分析学生成绩与教育背景、学校因素以及情感态度之间的关系.2000年,共265000名来自32个国家的学生参加了第一次PISA评价。测评涉及阅读、数学、科学三个知识领域. 相似文献
9.
TIMSS TIMS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简称IEA)发起和组织的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活动。成立于 1959 年的IEA曾经在 60年代初组织了有十多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国际数学评测和第一次国际科学评测。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士阶层崛起,孔子创办私学,通过课程改革,以"仁"统摄新"六艺",希望实现"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宏愿,为封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公平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考试公平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从这一角度探讨考试公平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如何实现考试公平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看法,旨在引起各界对考试公平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现行各国关于高等教育平等的一般做法为参照,阐述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人权公约及制定的国内立法对于高等教育平等的规定,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改革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以促进高等教育平等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学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公民生活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的核心,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成了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如何测评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因此成了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和评估框架,为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于实现教育公平。择校表面看起来有与教育公平相违背的一面,但事实上,择校并不妨碍教育公平。择校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结果,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风"问题,同时规范择校费的收支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paper provides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to measure and analyze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within and across systems and ascertain potential equity implications. The proposed approach employs an outputs-driven method to provide a snapshot of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ke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vailable in relation to student populations that are most in need. Our approach standardiz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o three broad dimensions including teacher quality, school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school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while contrasting the alloc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between low- and high-needs schools. We implement this approach using real world data from Brazil to demonstrate its adaptability to the context and available data while still maintaining a consistent framework across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招生人数以及在校学生数逐年增长,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已发展到33所。但是,中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失衡问题,东部地区在学校数量、师资力量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新形势下,应该在教育公平理念指导下,均衡发展中国的高等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18.
保障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是UNESCO多年来一贯的追求。本研究借助福柯的话语实践理论,运用N-Vivo 8.0对UNESCO的全民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处理,发现全民教育一方面延续了UNESCO追求教育公平的努力,另一方面又具有更为强烈的革命气质。这种革命气质促使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在信息时代不断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PISA、TIMSS和NEAP三项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科学素养测评的启示:1.明确测评目标和测试框架,在深入研究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恰当的试题;2.根据测评目标,采用科学的测评方法和工具;3.多维度收集学生学业成绩信息,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Colin Power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2007,6(2):87-100
Globalisation includes not only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opening up of market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those set in motion by shifts in policy relating to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 and the role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on education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and the ways in which reforms and prioritie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s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re being shap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t is argued that educational reforms should not be left to global forces or powerful global organizations to decide for us, but should stem from deliberate and considered choices based on the best-available research. Closing the gaps between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demands that we rethink our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we develop and implement policy. The paper examines some of the rethinking underway, and how organizations like APERA, UNESCO and Eidos promote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and practione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