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和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基本方略,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不断加强治德和治法的力度,是推进德治和法治整合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历史视阈中的先秦"德刑之辩"及其现代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周公“敬德保民”、孔子“德政”、孟子“民本”、荀子“隆礼重法”为代表的儒家德治理论和以管仲“法制”、子产“铸刑书”、商鞅“严刑峻法”、韩非子“重法轻德”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相互辩诘。两学派在治国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但在其“人治”本质上又是一致的。借鉴先秦“德刑之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西方法治的差距,我国推行法治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坚持德法并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正>今天下午,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表示,有人提出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依法治村,认为这些"治"的背后,是用法律去治老百姓,事实上,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员,严格依法行政。(10月20日《新京报》)谢春涛一语戳中了某些官员字典里的单向度"法治"观念,这些人认为当了官,就掌握了国家暴力机器,用法律"治"民,更有甚者把国家机器当成私人工具,为所欲为。比如,有的官员炮制"诽谤罪",导致举报官员的百姓"因言  相似文献   

4.
关于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官还是依法治民,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笔者以为依法治国是依法管理国家事务,是治事,而非治人.治官治民都违背社会主义法治的维权精神.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为向社会主义法治过渡却必须强调依法治官.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并非依法治官,而在向社会主义法治的过渡阶段却必须要依法治官,明确二者差异,大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面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考试法治的历史解析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着悠久的考试文化和考试法治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迈入了改革开放、民族振兴与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我国每年有近亿人次参加各类国家级考试,但至今没有出台"考试法",与考试大国的形象极不相符。强化考试法治理念,制定"考试法",实行依法治考,提高考试执法能力和水平,是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推进考试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方分析了法治与宪治产生的原因、动力以及现实社会缺少法治与宪治的历史根源,离开了市场经济,人类不可能迈向现代化,同样,离开了法治与宪治,人类也不可能迈向现代化。法律无论怎么完善,都不能和法治、宪治划等号;人治大于法治、宪治,权力高于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正确把握法治、宪治的基本原则,是支撑中国现代化伟业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传统法律中的"综合为治"包括:人治与法治结合,治官与治民统一,审判与调解并举。"综合为治"的形成既有思想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综合为治"对和谐安徽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安徽要坚持依法治省与以德治省并举,依法行政与依法反腐并行,迅速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结合。  相似文献   

9.
齐亚红 《中国科教博览》2004,(12):146-149,153
商鞅创立的预防犯罪理论独具特色。本文从其预防犯罪理论的根源、具体思想等方面出发,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并指出商鞅这一理论对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商鞅法治思想是法家思想流派中"法治"派的典型代表,商鞅主张将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严格依法治国,崇尚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这种超越时代范畴的思想对今天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警治历经的武力升级、协商管理、策略瓦解三种模式变迁,折射了西方国家抗争治理的理念转变.西方警治模式的发展既与西方社会"街头政治"的兴起密切相关,又深受警察因素、抗争者因素、威胁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国社会的抗争治理虽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经验,但其警治行为中的模式演变、警察群体的角色定位、警治行为的法治保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代产生的商鞅法家思想,在综合三晋法家思想和其他诸子思想的前提下,在秦国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文章从分析商鞅法家思想的产生和建构入手,揭示了商鞅法家思想的以独尊的君权为其理想的原点,以人的性利说为动力、用历史进化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和前导,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而推行法治;以重刑主义原则为支撑形成了一整套的法治思想,最终为秦国厉行农战,兼并六国构划一套完整思想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商鞅关于法、法的制定与公布、法律的执行等思想,表面上和现代"法治"观念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其中所包含的专制色彩、重刑主义、对自由的禁锢和对人权的蔑视,凸显出其与现代"法治"在本质上的截然不同.#为此,在法学领域中应当摒弃用"法治"一词来表述商鞅和法家的思想,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韩非是继吴起、商鞅、申不害等战国后期法家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对以往的法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和扬弃,从而将法家思想的理论水平推进到了新的高度,被后世学者看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内容丰富,文章主要讨论其君臣观,并从中探讨《韩非子》中所反映出的韩非的治吏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龙溪的"外王"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其心学理论基础上,以"现成良知"为理论基础,以"仁政王道"为根本原则,以"一体之治"为最终目标。实现了治心与治世、良知与治政、一体与治世、为学与为政、兴学与化民的统一;体现了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内在品质和兼济天下、淑世救世的"外王"精神;彰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6.
韩非“法治”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地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国的变法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深刻把握韩非法治思想之精神要义,能为我国法制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笔者认真观看,深受鼓舞。这部专题片详细展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辉煌成就,不但是增强民众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向导,而且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召示。"法者,治之端也。"古往今来,凡以强国之姿立于世界者,必循法治以立其身。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百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迅速崛起成为强大的诸侯国,为一统天下奠定基础。任何一个时代、民族或国家,法治体系的健全既能使强者信服,又能保护弱者利益,还能使人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在推进"高考阳光工程"中,只有实现人文与法治的建构与对接,转换为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法律保障,才能真正保护考生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针对受教育权进行有效的权利保障是"依法治招"的核心内容,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是"依法治招"的有力保障.文章同时探讨了"依法治招"的法律保证,对<国家教育考试法>的制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老司城土司时期的法律制度具有政治性、等级性、宗亲性和本源性,其许多内在的精神理念与现代法治理念殊途同归。公法领域,国家采取"土流参治",中央制定法直接对流官、武官和较高官职的土官进行规制,老司城土司地方政府对土司社会内部的公法治理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私法领域,采取"因俗而治",中央政府不参与老司城土司私法领域的治理。法律具有很强的地理属性和民族属性,国家对老司城土司时期社会独特的法治原则,既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也促进了土司社会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落实在行政治理上,创新行政治理是新时代的任务。本文从治理理论着手,阐述在善治、法治、共治三个维度的行政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