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带"先"字的时间比较句,简称"未VP……先"句式。该句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由否定副词(未)修饰某个行为动作所形成的短语,后半部分是由时间副词(先)修饰另一行为动作而形成的短语。该句式通过比较,主要描述前后两个行为动作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在《儿女英雄传》中,该句式的用例有单句形式,也有复句形式。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形式,"未VP……先"句式都能变换为叠合结构(如,未VP之先)。"未VP"是先秦时代经常用来表达时间概念的句式,直到汉代,才出现形式上有标记、意义上比"未VP"更加明确地表达时间概念的同义句式"未VP……先"。"未VP……先"是从先秦开始由蕴含时间意义的"未VP"句式演变为叠合结构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X什么Y"构式有两种构成方式:一是X和Y为同一单音节行为动词,形成"V什么V"构式;二是由动宾式结构VN中间插入"什么"构成,形成"V什么N"构式。该构式可归结为拷贝式"话题—情态"构式,这是一种语用否定构式,其核心构式义为"否定",非核心义为"责备"和"提醒"。  相似文献   

3.
重动句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特点是在句中重复运用同一个动词.本文分析重动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指出重动句可分为不带标记类重动句和带标记类重动句,其标记词有助词"得","了"和介词"到"等.并且分析得出动补短语V2C为重动句的语义重心,动补短语V2C对动宾短语V1O在语义表达上存在多种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X得"句式在口语中使用范围广泛,"X得"句式中"X"主要是形容词和动词;"得"由动词演变为结构助词,并呈现出附缀倾向;"X得"句式在语义、末尾语气词、感情色彩、表达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X得"句式多在同情、无奈、彼此共知等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5.
《自君之出矣》,自徐幹确立后,历代拟作不断,成为乐府诗题,形成固定结构样式。女性创作该题,从鲍令晖始,但中断一千馀年,至明末兴盛。明清闺秀诗人的《自君之出矣》创作,有继承、模仿男性文人的一面,但在第二句的否定式表达结构与非否定式表达结构,第三句的"思君如"与"不如",以及第四句的承接等方面,闺秀诗人都显示出独特的创新性。《自君之出矣》题闺秀创作的兴盛,与女性社会的进步,女性自身的发展,她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尤其对前代经典的阅读离不开,反映了女性的时代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疑问句尾"为"字的词性、语法功能及其句法关系,提出这"为"是施事动词,其含义广泛,具有带前置宾语的语法功能,其受事宾语总是要求紧靠在"为"之前。而不同意把这"为"看作语气词,也不同意把"何"看作是动词"为"的宾语。此外,本文还论述了"何以……为"("何以为"),"何……为"句式的产生和作用,认为这种表示询问或反问的习惯说法是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句式,其表达作用主要是为了强调宾语。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说的正说反说,肯定与否定之义,肯定与否定在语言使用中互为因果,有时肯定的句式是为了表达否定的意思,而否定的句式却是为了表示肯定的内容,并能加强语意,增强修辞效果。如:例1 您留几句回家说吧,这是人家周公馆。(曹禺《雷雨》)这是四凤为了阻止其父亲的噜苏而使用的一种委婉表达法,虽是肯定句,却是“您别说了”的否定含义。例2 无草不死,无木不萎。(诗·小雅)  相似文献   

8.
在《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中都存在一种人称代词宾语置于重叠动词之间的动宾结构形式VOV,以《词话》为最多,这说明VOV式的兴盛期在《词话》的成书时期。VOV有两种变式:一是VOV儿式。因为动词重叠后儿化形式不能带宾语,所以“儿”只能附着在VOV后,且表示轻松悠闲的意味。二是VO—V式。其中的“一”和后一个V是“同义”,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词话》中也有VVO式,而在《水浒传》中却没有,在《红楼梦》中则较多。这表明16世纪中叶是北方话人称代词宾语语序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世说新语》中动词作定语为研究对象,穷尽性搜集了有关用例,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V+N;V+之+N。而"V+N"结构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0.
沈开木先生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中说: “当一个短语不是主谓短语的时候,一般地说,“不”字的否定范围在“不”字后面,常常是从“不”字后那个词开始,到动词的宾语为止。即是说管到逻辑宾语为止。 “在‘不’字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  相似文献   

11.
"X什么Y"构式是指词或短语被"什么"离析所形成的表达否定性语义的结构式。最近几年,这种句式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不可否认,学术界在该句式的归属、句法结构的定性、结构意义的归纳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争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证了否定句"无以……为"、"毋(勿)……为"、"不(未)……为"等句尾的"为"字是施事动词,具有前置宾语和句法功能,其宾语总是要求紧靠在"为"字之前,它对宾语有一定的选择性,名词、动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可以做它的宾语,而人称代词"吾、汝、之"等不能做它的宾语."无以……为"等习惯说法是一种特殊句式,具有强调宾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是”说     
一 关于汉语的“不”和“是”,中外学者已作过很多研究。现在,在现代汉语的教科书里和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论著里,一般是把“不”定为(否定)副词,把“是”定为(判断)动词的。按照给“不”、“是”划定的这样的词性,“不”、“是”合用即为副词和动动词的结合。如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不[副]词,‘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相似文献   

14.
以“王冕死了父亲”“张三追累了李四”等汉语特殊动宾结构为研究对象,以Parsons新戴维森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逻辑表达式来表征不同句式的语义结构,为这类汉语特殊句式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研究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从事件语义学入手对句子表达的时间进行分解的话,逻辑表达式就能清晰地展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不同动词之间的意义差别以及它们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时间表达特点来看,英语中,时间词语或其他成分只能是辅助性的标记,动词才是时间表达的必要条件,不可缺少。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有使用的强制性,而汉语中表达时制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动词后加语法词语,时间词语、补语等成分等都可以表达时制。"了"表示"先时",先于参照点的时间。英语的所有动词都有过去时的形态变化,而"了"的运用得受动词的性质或句子情况的限制。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而汉语的"了"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主语语义角色的复杂性反映了动词的语义角色与句式的论元不一致。把字句的语义角色不能完全用施事、必有论元或原型施事这些动词论元概念来概括,而应该用句式义来概括。文章把这个句式论元概括为影响论元。  相似文献   

17.
帮你认识can     
徐进霞 《阅读》2011,(12):43
同学们都认识了单词can,但是它的一些用法你都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一、can作情态动词,后跟动词原形,表示"能,会,可以"。如:She can make a beautiful puppet.她能制作一个漂亮的木偶。You can read books in the reading room.你在阅览室里可看书。I can go home now.我现在可以回家了。can的否定式为can not,其缩写形式为can’t。如:Mike can not dance.迈克不会跳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中,本属于由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常常会用名词、介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弱式动词和虚化动词、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从而使英语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叙述中多用动词。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担当各种成分,动词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汉语的动态性跃然纸上。既然汉语的叙述倾向于多用动词,那么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遇到原本应该由英语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时,汉语将如何转换。文章将通过对Anthony Hope所著的《曾达的囚徒》英译汉版本的分析探讨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的动静转换。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楚辞》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句首状语的诗句,通过对这类诗句的研读,可以发现充当句首状语的语词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副词、介宾结构等,这类状语表达的意义非常丰富,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语气、时间、地点等等。句首状语的使用,扩展了诗歌的意象,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诗歌表情达意的艺术性,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商务信函在线检索工具,本文对商务信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胜过关系差比句型more than的应用和汉译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该句式翻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商务信函语料库中肯定句式"more than+数词"出现频率最高,占57.5%,出现的否定句式只有no more than和not more than,占6.3%;在对more than句式进行汉译时,首先要明确其所属句式类型,再根据相应句式的翻译规则进行汉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