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贽是中国晚明的思想文化巨人,其自由和批判精神使人印象深刻。文章以翔实文献为依据,主要对他的文化心态的多元性和冲突性进行了深挖掘,认为其家庭和时代背景对于他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并逐次梳理了他的思想变化,主要阐述了由儒转佛最后三教归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与佛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在佛学文章中,他亦从未对佛教的有神论表示过妥协,因而,指责柳宗元佞佛,根据是不充分的。柳宗元的思想是以荀氏之儒为主体,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统合儒释”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韩愈都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但韩认为儒学的危机主要来自佛、道的冲击,故主张排佛、老;柳则认为危机主要来自儒学的神学化和自身的封闭性,故在批判这种神学化的同时,还主张援百家之长以济儒。“统合儒释”的实质就是援佛济儒。思想史的发展证明,柳宗元的主张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新时期小说作品和作家创作心理、创作过程,认为无不契入儒文化精神的特质。儒文化和作家自我意识的互补照映,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一种独特现象——新儒学文学。  相似文献   

4.
儒的前身是官学的学官,为人师是他们的职业;儒士作为术士,就是习传诗书,礼乐等经艺之人,被人称为儒术,儒家。在孔子之前中国就有了儒,儒术,儒家之称。孔子出身于儒士,是儒术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他们的观点,主张称为儒学,儒学在批判,继承古代文化方面有独到的贡献,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世界文化史上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传统儒文化在道德领域的规范要求为依据,分别从儒文化对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儒文化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两个纬度探讨儒文化对现时期德育工作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儒的前身是官学的学官 ,为人师是他们的职业 ;儒士作为术士 ,就是习传诗书、礼乐等经艺之人 ,被人称为儒术、儒家。在孔子之前中国就有了儒、儒术、儒家之称。孔子出身于儒士 ,是儒术的集大成者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们的观点 ,主张称为儒学 ,儒学在批判、继承古代文化方面有独到的贡献 ,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在世界文化史上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7.
士族、古文经学与中古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朝时期,中国的诗歌理论有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诗论名著。当代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儒学衰微和玄学兴盛所致。本文认为这是与士族地主的兴起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起主导作用相关联。士族地主不同于汉代宗族地主,他们是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强大的宗族,以世积文儒、位居清要,性尚通脱、重视自我及侈情奢华为特征。玄学的兴起和古文经学取代今文经学都是缘于士族的习性及其对思想文化的新好尚。中古诗论家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的诗论体系都是以儒家诗学为主导,兼收了玄学及其他有益的思想成分,是儒体玄用而非玄体儒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伦理道德革命入手,集中批判封建礼教,这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五四运动的缺点主要是思想方法问题,决不能和“文革”相提并论。对待传统文化必须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9.
试论儒文化的开放性——兼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文化以其开放的文化情怀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独具魅力。正是由于儒文化的开放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它的包容性特点,才使得当今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可以在儒文化中找到它的文化渊源。就教育而言,当今世界终身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成为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终身教育思想,他对终身教育的理念、目的以及方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无疑应该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培养有鲜明中国烙印的优秀教师,是当前中国教师教育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课题。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对此进行探索与实践。学院以君子文化为引领,挖掘江南文化资源优势,提出"效圣贤之教育人生,展儒师之时代风范"的教师培养理念,把当代儒师作为师范生效仿的目标。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儒师作为师范生成长目标的缘由,阐述了儒师的人格特质,指出了儒师之德、儒师之道、儒师之教、儒师之学是培养儒师的四方面要求,进而从课程开发、培养方式变革、区域教师教育资源拓展等方面介绍儒师培养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通,对秦国的兴盛和秦王朝的建立发挥了重大作用。汉承秦制而有所损益,进一步确立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模式。先秦以来的儒法思想融通,以国家融通方式、集体融通方式及个人融通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逐步加深,其相互交织、共同形成的主流政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并维护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政治结构,造就了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的相对稳定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在汉朝最初的百年之间,统治者所采纳的统治思想大体上是从黄老思想转向阳儒阴法。这种变化既与黄老、儒家和法家三家思想各自的特点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统治者个人的特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总体特征是"儒表法里"。儒和法虽互相矛盾、甚至对立,但殊途同归,维护专制官僚统治的共同使命则使二者能够共存。在这一特征的总体支配下,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呈现出矛盾、失衡、循环往复的特征。儒家追求的正义并未完全实现,法家追求的安全也仅是有限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在21世纪和平发展进程中,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而要高度重视对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精华的研究和汲取。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就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既是先秦以来学术杂家化的正常发展,又是汉初思想融合的产物,其主体思想和儒家思想体系一脉相承,还汲取了道家思想营养,融合了法家思想精髓,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客观上完成了儒、道、法三者思想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如何选拔优秀的行政人才是人事行政中的重要内容。先秦儒家与法家分别提出了尚贤与尚功的原则。尚贤与尚功不仅反映了两家在人事管理思想方面的差异,也反映了两家理论出台的背景差异及根本理论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儒道精神的入世和出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成就了中国人的道德生命,道家完善了中国人的艺术生命。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背负着儒道两家的精神。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形式,承载着圣贤哲人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精神,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对人生态度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在梳理儒、道、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体育美学审美价值的反思,道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判断和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感知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儒家体育美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个体生命的追求,道德价值的塑造和体育伦理的教化;在道家思想文化体系中,强调“身与物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把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相对立的哲学概念范畴作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