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秋季,河北省高中最后一批融入了新课改的大潮.我们在接受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反复论证,最终决定试行导学案.<红楼梦>这部作品伟大深邃,而<林黛玉进贾府>则是一面袖珍版的"风月宝鉴",如何运用导学案这种方式来提高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典型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本文试图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浅谈试行导学案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林黛玉进贾府>以短短几千字的篇幅,通过丰富、细腻、生动、深刻的细节描写捧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点染了小说的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以黛玉初进贾府的一天活动为线索 ,为我们清楚地展示了全书的典型环境 .其优美动人的人物外貌描写 ,生动传神的语言运用 ,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刻画 ,贾府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 ,让我们如同亲历过一般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 ,表现了高超的行文艺术 ,充分体现了小说艺术美的生动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熙凤是<林黛玉进贾府>中众多出场人物中最精彩的一个,也是<红楼梦>中塑造得很成功的文学形象之一.对这么一个有着十分丰富内涵的人物,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设计的[课后练习二],要求学生赏析人物的语言,即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物思想、性格等内涵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来的.其中有关王熙凤语言的赏析有三句: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受师生喜爱的一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不仅借林黛玉的一双眼睛引出了贾府中的众多人物,而且通过多处环境描写,展现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豪奢气派.  相似文献   

6.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我们通过黛玉的眼睛,看到了贾府华丽富贵的程度.但在描写贾政、王夫人内室的那段文字中却连用了三个"半旧".在研读了文本和原著后,对"半旧"一词的理解,我觉得站在儒学的角度从四个方面分析贾政,即从文化涵养、教子齐家、修身正己、恋旧情结来解读可以更全面更细致地解读"半旧",也更显<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以黛玉初进贾府的一天活动为线索,为我们清楚地展示了全书的典型环境,其生动传神的辞令艺术让人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了小说艺术美的生动内涵。  相似文献   

8.
曹海燕 《考试周刊》2008,(7):176-177
本文运用韩礼德与胡柏和汤姆逊等人的及物性理论分别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段作了语篇分析,认为这两种理论对文学批评,乃至教学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描述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其中人物出场的描写尤为精彩.文中在作者的精心处理之下,对贾母、王熙凤、贾宝玉这三个人的出场描写,显示了其高超的写作技艺.  相似文献   

10.
一、看似平淡最要紧的"草蛇灰线"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初到贾府,贾府上上下下人物纷纷出场,正在作者对众多人物的言谈举止、贾府的纷繁事件展开紧张有序的描写时,小说插入这样一个情节:……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红楼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红楼梦>是曹雪芹用生命铸成的舍利.如何品味这一文学大餐?怎样打开这座艺术的宝库?高中语文课中,编者打破章回结构,根据故事的完整性要求,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一篇.这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思考的.  相似文献   

12.
张则平  宋玮 《现代语文》2006,(1):117-117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依然很大.对于这篇课文,我分三步完成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绽放在讲台     
张宏伟 《时代教育》2009,(10):160-160
本文针对单元"学习活动"的要求,对讲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和<雷雨>进行了创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跳出"老师讲解划定的圈子,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读名著,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种特殊体例的课文,就是把一首古诗词包融在一篇生动浅显的现代文中,我们常称之为"文包诗",如低年级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高年级的<黄鹤楼送别>等.我想"文包诗"这一文体,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而设置的,它使原本深邃的诗歌意境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6.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为主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的,也寄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狐狸和乌鸦>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小故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花了大量笔墨描写贾府猜制灯谜的趣事.全书共出现了二十七条灯谜,先后出现在第二十二回和第五十回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林黛玉进贾府>的语言描写分析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好出风头,不安分守己,察颜观色,机变逢迎,逢场作戏,八面玲珑,刻画了一个精明干练,做事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一、"豪门旺族"写法正确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与教材配套使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透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礼节繁复,等级森严,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无论在布局谋篇,情节安排,还是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都匠心独运,写得传神入画、字字珠玑、笔笔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