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文化》2012,(4):62
1949年8月14日,普林斯出生于当时为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父母为美国政府做事。大学毕业后普林斯在纽约《时代》杂志集团的剪报部门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从杂志上裁剪文章,提供给编辑、记者或者寄给读者。慢慢的,这些天天出现在普林斯面前的广告画面成了普林斯的创作对象。他的第一批作品是1977年翻拍广告中出现的模特儿、卧室家具、手表、笔以及珠宝。  相似文献   

2.
郭彦,中国大型时装杂志《优雅》的执行主编,常与美丽、高雅、迷人、聪明、智慧等形容词相联系。生在成都、长在成都的郭彦,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她的长篇小说《冷眼看风》等,曾多次在国内获奖。郭彦现与丈夫易丹教授及他们深爱的儿子定居成都。她满怀激情地欣然接受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以及社会与家庭赋予她的各种职责和义务——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和一个主编……刘:拥有迷人的外貌、可爱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无疑,你是寥寥无几的幸运女人之一。身为女人,你如何在社会中为自己定位?郭:我是一个笃信传统的人。我个人认为,女…  相似文献   

3.
王振铎 《寻根》2005,(6):27-35
2500多年前,正当西方的哲人受“上帝”的启示,绕着地中海周边的河流、平原和山谷,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用“神谕的文字”,在泥陶版、莎草纸或兽皮上刻画、撰写后来被称为《旧约》的某些先知故事的时候,东方的哲人接受“圣王”的教谕,周游黄河大平原,寻求三皇五帝积累起来的甲骨、金石、竹木等简版文献,精心编述治世兴邦的文化经典。  相似文献   

4.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5.
编辑说明     
《上海文化年鉴》2009,(1):F0002-F0002
《上海文化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上海文化发展面貌的大型工具书.它客观记录上一年度上海文化领域重大事件及其事实性资料和数据.为国内外人士、社会各界研究和了解上海文化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6.
“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历史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的基本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化”。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并且是一小半。还有那另外一大半应当是:“一部‘兵法’收天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关于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指示精神,文化部外联局和北京市文化局6月22日至23日,联合举办了《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专题研讨会。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及来自各地共9个省、市文化厅、局的同志及在“走出去”方面成绩较好的文化企业负责人等6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之诸多“第一次” 与以往不同,参加此次研讨会者有政府主管对外文化工作的官员、中国涉外文化企业的负责人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这种三位一体的结合,系中国对外文化工作史上的第一次;该研讨会是由政府出面为中国文化企业走…  相似文献   

8.
作为四川的第一位独立电影制片人,陈忠刚刚在美国坦普尔大学电影学院获得美国电影艺术创作的最高学位MFA。近日,他的首部剧情长片《情诗》在其家乡蓉城亮相。这个以成都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微妙地抓住了处于边缘文化中的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余冰 《寻根》2013,(4):106-110
1940年5月5日,一种名为《译林》的小杂志在上海创刊。译林社编辑兼发行,金星书店经售。32开本,155页,一期而终。 《译林》没有"发刊词",编者在《后记》中诉说了创刊的初衷:"纯翻译的文艺杂志,以前有过鲁迅先生、茅盾先生等所主持,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交流》2011,(11):93-93
日前,应阿德莱德澳亚艺术节组委会邀请,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在阿德莱德女王陛下剧院上演。作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重点项目,《恋爱的犀牛》分别于阿德莱德、布里斯班和墨尔本3地巡演11场。澳大利亚南澳州州长迈克·兰恩夫妇、  相似文献   

11.
陈美林 《寻根》2012,(5):17-21
危兆盖先生在《寻根要有度》《寻根》,2012年第1期)文中指出有些人总要“寻找到一个有名头的人物来认作老祖宗”,而有些人就“利用这种心理浑水摸鱼,专门在弄不清楚的事上出成果,往自己脸上贴金”,“这种毛病,过去有,现在也有,甚至也可以说是古已有之,但于今为烈”。此言极是,笔者深表赞同,手边正好有一例,不妨一说。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一、释“后羿” 王“后”:甲骨文中有“后”字,作“ ”等形,刘兴隆曰:“象妇女产子之形,为毓、育之初文,典籍作后。”(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981页)“后”又假有“後”的意思,放在祖先的名字之前,指后来的祖先,区别于“高祖”。《说文解字》云:“后,继体君也。”段玉裁曰:“《释诂》、《...  相似文献   

15.
“其实一民族之有今日结果的情景,全由他自己以往文化使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与发展方向确实受其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开启新的一页,中国艺术也应和时代的节拍而步入新的境界,并成为记录时代发展鲜活生动的视觉文献。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如何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五四"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甲申文化宣言>,其显主题是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问题,隐主题是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即有建设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问题.从文化心理来看,这三次文化宣言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到真正确立"文化自信"的复杂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赵明 《华夏文化》2012,(1):29-31
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龙”是汉民族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而虚构出来的动物形象。《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的出现,一开始往往与水有关,龙在商代是卜问天气晴雨状况的重要事物,  相似文献   

19.
王琴 《华夏文化》2008,(1):30-32
中国古代乐器、乐律的制作大多都有神奇的来历。如乐律被认为是伶伦模仿凤凰的呜叫而作: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凤皇之呜,以别十二律。其雄呜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锺之宫,适合。(《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20.
王洁 《华夏文化》2009,(1):29-30
关于“猞猁狲”一词,不同语文辞书的处理不尽一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辞海》(1999年版)均未列“猞猁狲”词条,前者在训释“猞猁”时也未提及“猞猁狲”,后者在“猞猁”的释义中说。明“别称‘猞猁狲”’。《辞源》(修订本,1988年版)、《汉语大词典》(1992年版)则把“猞猁狲”列为主条目,前者未设“猞猁”词条,后者将“猞猁”设为参见条目,用“(猞猁狲)又称猞猁”将两条目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