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泽厚作为我国当代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创造性思维对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体论"美学思想的构建和发展是李泽厚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成果,它主要集中体现了李泽厚对康德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观以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本体论"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后期最重要的学说。李泽厚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从"人生在世"即"人活着"这一事实出发,以"实践"、"行动"("做")联结起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理性、度的智慧和来自西方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把一种本是纯西方的学说(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脉即儒家哲学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即"情本体"理论。情本体成为实践美学最终的落脚之点。"情本体"理论的思想基础仍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是对李泽厚80年代的"内在自然人化"、"心理本体"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关于仁-孝的思想。它的主旨是探讨个体面对强大的不可预知、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如何把握自己的偶然性,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本文主要以《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论语今读》、《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哲学探寻录》等论著为主,对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的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情本体的生活实践基础:"做"的哲学与"度"的本体性;二、情本体的世界观:"巫史传统"与"一个世界";三、情本体的伦理内涵:礼仁分疏与两种道德的建构;四、情本体的核心:人性情感的塑造;五、情本体旨归:"立命"与个体主体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这篇论文主要论述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李泽厚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之后,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其他的美学研究者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起点,《美学四讲》则是其集中体现。“自然的人化”这一人类学主题分别展开为“美是自然的形式”、“新感性”和艺术积淀;审美本体论是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总结形态。李泽厚的后期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收获,其内部存在诸种矛盾,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具体性并未展开深入讨论,也没能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实践存在论美学已不同于实践美学主流派的观点 从章辉的一系列批判实践美学的文章来看,他所指责的实践美学,主要针对的是李泽厚70年代术到80年代中后期,运用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所构建起来的美学理论。这一实践美学思想以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为基础,发挥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李泽厚把实践作为他的哲学和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50年代李泽厚美学思想诞生之日起,时至今日,针对它的研究和由此而产生的争论就从没有停止过,毁誉参半。由于其哲学美学具有得天独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度和主流意识形态非常的合拍,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美学领域的主流话语形式。70-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是原实践哲学的延续和发展。90年代,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当代多元的价值观的氛围中遭遇挑战。在论争中,不仅形成了后实践美学,也促使李泽厚实践美学自身进行了反省和革新。后实践美学坚持了审美超越性,确立了主体间性的美学观,试图用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实现与现代美学的接轨。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李泽厚思想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李泽厚批判的主要是理性本体、欲望本体、圣爱本体、语言本体、"Being本体".李泽厚的批判是从他自己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出发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坚持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以此反对传统本体论的精神本体性;坚持从人的现实生存的完整性上肯定人和人的生命,以此对抗传统本体论对人性的单面认定;坚持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多样性、流变性、当下性,以此颠覆传统本体的单一性、恒定性、彼岸性.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就是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重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人审美主体性),重新建构内圣外王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本体论,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泽厚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以实践主体为本体性范畴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模式,高扬主体性、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提出要在偶然与必然的具体结构中分析历史事件,这些都构成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的反拨与纠偏。但李泽厚后来的哲学倾向是弱化主体、突出本体,工具本体取代实践主体成为李泽厚历史哲学的本体性范畴;与此相应的是在对现实问题的论述上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客观力量,而把其它问题作为在此基础上的必然之势推向无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著名美学家、哲学家李泽厚认为教育学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 ,因此我们称这一思想为“教育学中心”思想 ,并对李泽厚何以通过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研究而提出这一思想作了概要的陈述和评价 ,力图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对美学来说,哲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深度的问题。美学的本体论和哲学的本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本质一致性在于,它们运思的指向都是人的存在(人的美感性存在就包含或者说蕴含在人的存在之中);其根本不同则可从历史现实、理论逻辑两个角度看出。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的问题首先关涉到其哲学基础即哲学本体论问题,而美学的实践、美学的生命和美学的存在,则直接关涉到美学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实践美学中重要的一支,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对美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严整和清楚的阐释,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古典哲学的精华,独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美学体系。尽管如此,也应该看到其中的种种局限和不足。刘纲纪的实践美学过分强调人类的物质实践和主体性的中心地位,必然导致美学研究的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世界美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我审视的姿态,既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借鉴西方哲学以及其他美学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更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不断推进中国当代实践美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席勒美学本质上是一种本体论美学,而不是一种知识论美学,它是一种作为人类生存方式和世界现的人美学美学,因而它乃是德国主体性哲学的内在部分。美学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本体论,它的目的首先是关注生存论视域中的人的问题。各种企图把关学变成某种实用分析或描述的设想实际上都违背了美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实践本体论优越于物质本体论.以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的方式论证自然本体论,并不符合本体论的本意,也不符合哲学区别于科学的本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关怀人的感性现实生存,在本体论中就应该展示实践的内在矛盾,而不应仅仅一般性的强调实践."对象化"范畴比"实践"范畴更能深刻揭示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矛盾,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更具有本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李泽厚美学的哲学基础——抽象实践论李泽厚同志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自居的。他把自己的美学自称为“真正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论集》,第166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即他自己的美学——不是从“意识或艺术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和‘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41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  相似文献   

17.
日前,由太湖文化论坛美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哲学和美学、文艺学本体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黄栅森、陈筠泉、田心铭、陈志尚、严昭柱、董学文、涂武生、马龙潜、陈飞龙、修海林、黄力之、李志宏、张守民、李庆本、马驰等来自全国哲学、美学、文艺学界的知名学者30余人与会.会议围绕近年来在哲学和美学、文艺学领域的本体论研究和"实践本体论"论争,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将研讨会中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以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基础为反思支点,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转向;但是,在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文化批判中,葛兰西实现的是社会历史主体─社会历史客体的模式构想,其实质是近代哲学主体─客体建制模式在社会历史话语中的"翻版",社会历史实践的本体论基础又仅仅成为一个外在的"设定".这为真正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历史实践本体论变革的实质和路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一卉 《文教资料》2012,(22):85-86
李泽厚的"积淀说"在其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积淀说"的产生,包含着对于西方各派学说的吸收和改造,其中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于其"积淀说"的影响谈及的人不多,但是在二者之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学理传承关系。本文就此对两种学说的逻辑进行梳理和对比,以厘清二者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问题是目前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实践本体论”是本体论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一派新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对学术界震动很大。有人对此新鲜好奇,有人对此迷惑不解,有人极力反对,而有人极力拥护。在这个问题上,产生激烈争论的主要有两派:一是“物质本体论”的坚持者,一是“实践本体论”的拥护者。“物质本体论”的坚持者指责“实践本体论”片面强调主体性原则,以主体性原则取代客观性原则,进而以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