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2.
“跳一跳摘果子”在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它的涵义有了新的生成。其一,长着果子的大树已由狭义的目标(果子)载体成为了促使学生生命成长的一切外在环境与条件的代名词,成为一棵棵为成就学生未来而存在的生命树。其二,学生也不是见果子立马就摘,而是要“在大树下多坐一会儿”,或从宏观上领悟生命的意义,或从微观上获取“果”所蕴涵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索(学生探索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教师或家长预设“果子”与孩子主动探索没有什么矛盾,果子是目标,主动探索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主动探索往往依赖于鲜明的教学目标,主动探索的动力也往往来自鲜明、有意义的目标。至于“果子”是怎么预设的,是藏在…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教育工作者费尽心思、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取“果子”的情形: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升学重奖……结果是“果子”获取了很多,学生不堪重负, 但他们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获取“果子”,也不知道“果子”到底有什么用。 人们常常感叹,我们的教育太浮燥,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总是习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量多地获取“果子”,教育者并以此来体现自己教育的功绩。殊不知,在这种“速成”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根本来不及品尝“果子”的滋味,来不及享受获取“果子”后的快乐,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取“果子”的兴趣和热情。古人…  相似文献   

5.
庄幼民 《教书育人》2007,(10):37-38
我们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深得教师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课程改革以来,在理性涤荡教育灵魂、激情改造数学课堂的同时,我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经典描述有了一番新的思考,我突然发现:以前,在理解和把握“跳一跳,摘果子”时,似乎总摆脱不了“师道尊严”的无情“束缚”,难于剔除“神圣权威”的可怕“阴影”,经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定位,仅仅局限于思考“如何让学生够得着或者是经过‘跳一跳’才能摘”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跳一跳,摘果子”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跳起来摘果子”是人们对思维训练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跳起来摘果子”的含义包括:其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果子”的价值,。激起学生“摘果子”的兴趣和欲望,即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思维的启动阶段。其二,这些“果子”并不是伸手就能摘到,要摘到“果子”,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果子”以后产生一种满意感和自豪感,进而诱发他们继续摘果子的欲望。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摘“果子”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包办代替将使这一工作变得毫无意义。其三,摘“果子”的关键是“跳”。只有既想  相似文献   

7.
如果是说在教育结果的层面上,“跳起来摘果子”也许还可以商榷,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课时都要求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那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瞎折腾人了。  相似文献   

8.
果子羹     
厨娘烧好果子羹,端来放在桌上。老爷们吃了果子羹.连声道谢,孩子们都津津有味,舔着手指头。果子羹交了红运.大家觉得很合口味,非常满意。“嗨,好甜的果子羹啊!”“嗨,多软的果子羹!”“多好的果子羹啊!”……只听见对它一片赞扬。“喂.厨娘,最好每天桌上都有果子羹!”他们自己吃了个够,也让客人尽情地吃,最后还给街上的过往行人端上一碗。“正直的先生们,请尝尝果子羹!它在我们这儿可妙啦,  相似文献   

9.
木(水。括号里的是错字,下同。)甲骨文作,小篆作,象一棵树的样子,上象树枝,下象树根。在楷书里,“树枝”被拉平了。“根”是垂直向下生长的,所以中间的一竖(树干)不要转弯提钩。“木”字作偏旁用时一般也不提钩,如杨、李、林、束、困等。果(菓)树上长了果子的样子,上边的“田”就是果子。表示草木类别的“艹”多余,不应  相似文献   

10.
树上有两枚果子,一枚青涩的,一枚成熟的。 “成熟是不是很可怕呢?”青涩的果子问。  相似文献   

11.
果子     
多汁的小东西在眼睛里晃来晃去我不想让它蹦来跳去我只想请它从枝头跳进我的肚子里摸摸肚子嗯其实春天的果子也优秀至极茭诗心诗语编辑叔叔对我说,《果子》要刊登了,那是真的吗?想想写“果子”的心境,其实也就如此嘛。似乎忘记了写“果子”是什么时候了,那时我想到了农夫果园,心里那个馋啊,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希望“果子”能实现我的心愿,于是也就有了《果子》。这就是我的瞬间灵感啦。果子@张骁  相似文献   

12.
于荣 《湖南教育》2004,(11):8-8
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果子”,这是广大教师的心愿,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但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能否让孩子真正“摘到果子”,这就值得深思了。看看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吧: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师生的全部生活就是上课上课再上课。学生基本上是在老师的支配下度过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双休日也排满了各种名目的补课、“特长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生活和人生命运掌握在老师的手里。而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为了学生将来能“摘到果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乎,按照自己的预想去要求学生:学生读书没有自觉性,所以需要强…  相似文献   

13.
捡果子     
一个暖融融的日子,老师带我们去公园捡果子。 来到公园的草坪,我们看到了很多红艳艳的果子,同学们纷纷开始捡。果子圆圆的,骨碌碌地滚,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一个同学找到了果子,大声地说:“我找到一颗果子,这可是我看到的极品呀!”我听到后也来到草坪仔细观察,耶!我也找到了一颗。我情不自禁地喊:“我找到了一颗好果子!”  相似文献   

14.
熊新媛 《江西教育》2004,(20):29-29
一、优方法 CAL课件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以声音和画面吸引学生.使识字教学变得形象、有趣。如学习“采”时,展示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地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解说:“采”树上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在地处热带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巴西以及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有一种四季常绿的乔木,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当地居民都称它为“面包树”。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原来是因为它能结出像面包一样的果子——面包果。  相似文献   

16.
“禁果”考     
“偷尝禁果”,经常在报刊上出现,多指男女间不检点的行为。把“禁果”理解为不能做的事,自然已约定俗成。但如果弄清禁果的出处,就知道是望文生义。世人把吃禁果视为不端行为,其实是对禁果的曲解。伊甸园里有棵“知善恶树”,吃了树上的果子便有智慧,能分别善恶,能知道羞耻,上帝禁止亚当、夏娃吃它的果子,这果子便称禁果,又叫知羞果。吃了禁果能长智慧、分善恶、知羞耻,没什么不好,怎么和不端行为纠缠在一起呢?令人费解。上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认定的禁果,该是普罗米修斯去偷的神火!“禁果”考@刘曰建  相似文献   

17.
我们传统的教学及其评价更多关注的其是“所摘果子”的数量与质量,忽视了在摘果子过程中学生的和谐发展,比如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其实只是在降低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诱导学生“发现”某种规律。这与直接告知学生某种规律并指导其熟练运用的教法,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这种所谓  相似文献   

18.
“跳起来摘果子”还是“坐在树下休息—会儿”这都是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对教育理念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草率地说:“跳起来擒果子”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相似文献   

19.
灰狼的歪理     
⒈小鹿在门前栽了几棵刺果树。秋天,果子成熟了,又红又大,上面长满了尖刺儿。 ⒉小鹿摘了一些果子,小心地拔掉刺儿,送给邻居们尝尝鲜。3.一只灰狼路过,见到果子馋得直流口水,张嘴就吃,扎得它满嘴流血。 ⒋灰狼很生气,捂着嘴去找小鹿算账:“你的果子扎了我的嘴,你要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跳一跳,摘果子”这个教学概念拓展开来,结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案例,从诸多方面探讨如何使“跳一跳,摘果子”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