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易 《云南教育》2001,(14):25-26
汉字教学方法林林总总,流派纷呈,但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的思想却为诸家接受,成为共同遵循的原则。语境识字,既是识字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识字的科学方法,是识字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   语境识字的内涵是“四个结合”   “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结吸收我国汉字教学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这一更加完整、更加符合实际的识字教学原则和方法,并把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的思想概括为“四个结合”,即“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  相似文献   

2.
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杨锡芳(安义县石鼻小学)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脱离语言环境孤立地识字。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一、有助于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牢固联系,提高识字...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多年识字教学的成功经验概括为“四个结合”,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是“四个结合”的核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了识字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新编小语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在学词、学句、学文中识字,结合词句、上下文准确地理解字义,并能与字音、字形紧密结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识字教学目前已有定论的有7个流派,它们是: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部件识字、听读识字、猜认识字、循环识字。 1.分散识字。使学生掌握三种识字工具:先教汉语拼音,不要求一次熟练,要求在以后的使用中逐步熟练;第二教独体字,教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独体字大都是合体字的组成部分,教独体字有助于识记合体字;第三是教查字典的方法。当学生掌握这三种识字工具以后,就开始随着课文识字。这种流派的特点是使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语言环境。 2.集中识字。全称是“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它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先集中学习大量汉字,然后再把学习重点转到读写训练上去;二是在学习课文前先把若干课文的生字集中起来学,学完生字再教课文。这一流派主要作法是“先识字后读书”。体现了利用汉字规律识字的优点,解决了识字教学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第一、二学年虽然以识字为重点,但并不是孤立地教识字,而是要在语言的教学中教识字。”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提出来的教学理论。所谓“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把单字放在词里,句里,段里、篇里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主要是指在阅读中识字,即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大纲说“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就是这个意思。传统的识字教学,总是安排在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集中解决。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企图一举达到“四会”,  相似文献   

7.
“随文识字”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自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从文入手,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环境,使生字不孤立出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识字。  相似文献   

8.
"随文识字"教学模式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提倡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理念,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结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教学,探讨随文识字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陈颖 《云南教育》2004,(19):54-55
“识字学词学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主要课型。本册要求学会370个生字,其中的129个生字安排在“识字学词学句”中完成。这部分教材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中但不孤立识字;二是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三是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四是把识字与学词、学句融为一体。教学的着力点是:帮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学词学句.初步建立词和句的概念,并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相似文献   

10.
重视语言文字教学,忽视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比较普遍.识字教学孤立地教字词,阅读教学孤立地讲解课文,这种弃图而教,轻直观、重抽象,忽视儿童认知心理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对字、词、  相似文献   

11.
徐玉婷 《云南教育》2001,(19):32-33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培养识字能力和查字典的习惯。”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识字,还要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以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识字教学。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儿童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口语词汇和简单的字义,入学后,掌握字形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陌生东西。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教学生字,字的音、形、义三个要素必然不会形成有机的联系。要么记住字形而不知读音,不明其义;要么听到字音而写…  相似文献   

12.
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刚入学,就要学习汉语拼音,学生掌握拼音后又如何识字,为阅读打好基础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新编小语识字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我们知道,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口语词汇的音和义,如:上、下、天、地等.但这些字的形状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印象,一旦这些字以书面的形式特点出现,学生一下子很难从它的象形或会意等方面来认识掌握.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就是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词、句、语段、篇章来教学,使它们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形式上的“符号”,而是与它所代表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建立音、形、义三者的联系,这样才利于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掌握.怎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呢?  相似文献   

14.
正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又利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近50年的实践检验中,"随课文分散识字"一直以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识字教学乃至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等充分借鉴和运用的一种流派。  相似文献   

15.
“识字学词学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主要课型。本册要求学会370个生字,其中的129个生字安排在“识字学词学句”中完成。这部分教材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中但不孤立识字;二是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三是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四是把识字与学词、学句融为一体。教学的着力点是:帮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学词学句,初步建立词和句的概念,并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材编排体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揭示了汉字的构字方式,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编排形式各课不同,灵活多变,有看图识字学词学句,有按事物类别识字学…  相似文献   

16.
对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识字教学的流派 ,“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于 2 0世纪 60年代初 ,它的最大特点是“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这种识字方法的优点是 :1.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 ;2 .强调语言环境 ,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3.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也谈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松花江地区教育学院果乃玉识字足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九年义务教育大纲适当地降低了识字量,但对识字教学的方法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纲指出: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强调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一、利用语言环...  相似文献   

18.
一、把生字返原回课文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为了方便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把课文中需要认的字抽出来编排在课本后面,也就是说这时生字已经离开了原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强调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9.
识字是儿童掌握书面语言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因此,我认为:归类识字也要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进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归类识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作法: 一、为归类识字开拓广阔的语言环境识字是为了阅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完全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归类识字中,如不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以下几点:1.忌孤立识字。所谓孤立识字也叫"离文识字",也就是说脱离语言环境识字,单个字单个字地识字。这就可能造成能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