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而至!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信息技术和产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是知识经济的通道,无形资产将成为资本的主  相似文献   

2.
在生来第一件事就是“揾钱”中国传统观念里,钱没有太好的形象,“有钱能使鬼推磨”、“君子不言利”等均对金钱加以鞭挞。高尚的人羞于谈钱,要谈钱、挣钱,总是把钱作为办成某件事情的附属物,挣钱不是目的。然而,在广东人眼里,无论干什么事情,就是为了挣钱,不挣钱干它干吗?金钱既非万能,又非万恶,金钱绝对不是恶东西,金钱是财富的象征,人能挣到钱意味着人能干,也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通过金钱来表征。金钱也是人让会地位的象征,人的能力、知识、工作成效最终要以  相似文献   

3.
父亲对儿子说:“我们有钱,但是,我们必须挑选最能干、有思想、有想象力和有勇气有效使用金钱的人,才能使我们的钱对人类有价值。”这对父子说到做到。他们的捐款量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亿美元,高于今天福布斯排行榜上绝大多数富翁所拥有的财产。更有意义的是,他们的捐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金钱如果用来购买物资和用于消费,其价值可以估量,其影响的时限较短;金钱如果转化为知识,可以治疗疾病,提出新的思想,带来新的产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其价值就难以估计;用金钱建立长期的机构,不断培养多方面创新的人才,其价值更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4.
“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自古有之。古人曰:一寸光阴一寸金。那时,黄金乃最贵重之物,将其与时间作比,意指时间非常珍贵。“暗时如金”,也是同样的道理。“时间不是金钱”的说法,并非否认时间的珍贵。相反,是说时间要比金钱贵重得多。即便在古时,人们也承认,最贵重的黄金也无法与“时间”相比拟,于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下半句是:寸金难买寸光阴。  相似文献   

5.
面对数字鸿沟 编织员工知识网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郑亚琴 《现代情报》2002,22(7):159-161
面对数字时代的两极分化,我们的观念应由“知识就是力量”转向“知识共享就是力量”。作为21世纪的图书馆员必须将普及IT知识、编织新知识网络和进行终身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弥补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成为面向世界、面向信息市场的知识型员工。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就是金钱,决策就是生命”。信息越来越成为比材料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软科学研究的基础、决策科学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周语华 《科教文汇》2009,(17):128-128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作为教学一线的我们始终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教和学的主线。所谓“数感”,实际上就是我们推崇和经常提倡的数学素养,也就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对于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等知识的认识”,它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辩证唯物主义素养等。我们说,一名同学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某种意义上就是指他有较强的“数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们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一个生产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促进每一个生产部门进一步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知识就是力量”,给我们指出了生产、工作和学习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学习了科学技术知识,才能促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大踏步的前进! 有人说:“科学知识很神秘,听到科学就有点怕。”我们先来研究科学知识是否神秘、是否真的可怕呢?毛主席早在1942年2月1日“整顿党的作风”中就教导我们:“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  相似文献   

9.
汪爱民 《科教文汇》2012,(32):179-179,18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各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重点任务.针对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课程就是知识、经验、活动.把“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落实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上,要具有“知识领跑、经验助力、活动先行”的课程改革观.  相似文献   

10.
缪文海 《百科知识》2023,(18):14-15
<正>所谓“乐捐”,就是某些用人单位,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员工存在迟到早退、旷工缺勤或上班看视频、打游戏、桌面不整洁等其他违反用人单位规定的相关行为时,需按照“乐捐”制度的要求,向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而“乐捐”的钱则由用人单位保管,用于单位团建或聚餐等特定活动。从网上曝光的个别公司的“乐捐”制度来看,一个月如果有多次违反公司规定的行为,不排除月底领不到薪水的极端情况的发生。那么“乐捐”真的是“捐款”吗?此种用人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无法律效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二敬 《金秋科苑》2012,(11):52-57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命画圆。于是,有人以金钱为圆心画圆,企图用金钱的“光茫”掩饰其生命的空虚:有人以权力为圆心画圆,妄想以权势的显赫掩藏其生命的苍白……然而他却以工作为圆心,从在职到退休后都无怨无悔地用点点滴滴的业绩,默默地画着他的人生之圆,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承认与赞许。他不仅在职时获得过省“百优秘书工作者”、省“人大先进工作者”、市“十佳秘书工作者”、县“十佳公仆”等荣称,而且退休从事老科协事业后,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汉寿县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光学。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课本里,我们就知道“卡路里”这个家伙,它让水升高温度,是热量的单位。但是,如果我们停留在课本知识上,那我们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诉讼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律保护的权利,权利包括“权”和“利”两个部分,“权”和“利”是形影不离的两兄弟。知识产权诉讼起因多是为了维权,而在实践中大部分知识产权权利人往往是冲冠一怒为了打击侵权愤而提起诉讼,但是最终的结果常常只是维了“权”,却没,“利”,也就是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常人所说“赢了官司,丢了金钱”,这个说法在知识产权诉讼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又怎样才能在知识产权诉讼中既维“权”,又得“利”呢?本文试从博弈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世界正在迅速地迈向“新经济”时代,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技术革命、知识革命、通讯革命和网络革命。我们的教育的确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以便与技术、知识、信息和网络革命相适应。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确需要一场思想革命,以便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潮流相适应,教育只有通过观念、体制、构架、机制和模式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才能迎接应变“新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一、“新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挑战“新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一种经济。有人认为“新经济”就是全球化经济;有人说就是网络经济;有人说是信息经济;也有人说是知识经济,即人力资本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凭借其经济实力,大力开展“务实外交”,完全以“分裂国家”的模式来拓展其“国际生存空间”。这严重阻碍了祖国统一的进程。随着“务实外交”的不断开展,其花样不断翻新,手段也层出不穷。主要有如下几种。“金钱外交”即“银弹外交”,台湾当局推展其“务实外交”,往往以经贸开道、金钱铺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和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辑部和苏联“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辑部合编10月号“知识就是力量”,分别在北京、莫斯科两地出版。十月号“知识就是力量”专刊的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十月的旗帜下”。在这一部分中,介绍了苏联基洛夫工厂从苏维埃政权诞生的时候起的一些历史片断。在这些历史片断中,反映着整个苏联工业化的道路,也就是英雄的无产阶极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40年中所走的道路。另一部分是“肩并  相似文献   

17.
你们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哪一天吗?没错,就是3月12日。在这一天,我们植树造林,为祖国披上“绿装”。在种一树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得晓一叶之理,知晓树木的知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树的“私生活”。它们跟人类一样,也是会呼吸、睡觉、生病、放屁的哟。  相似文献   

18.
闫红 《科教文汇》2011,(27):134-135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一切化学知识皆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反过来,化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也就是在生活中理解化学知识将更加形象生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要让化学与生活互相渗透相互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知识经济”、“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经营”、“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等概 念和理论已经不再感到陌生。新世纪来临之际。“知识银行”、“知融学”、“知融学院”“知融人才”、“知融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和新事物已开启了新的百年知识创新的序幕。 为此,在新春佳节之际,我们专访了中央党校魏同悟副研究员。魏同悟等专家,学者们正在创立知融学、已经开张了知识银行尽管对这些概念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毕竟是一种创新实践.我们支持创新的努力,我们为此对魏同悟副研究员进行了专访。——编者  相似文献   

20.
孙同俭 《科教文汇》2008,(17):55-55
语文素质教育迁移律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向能力迁移的教学思想。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又要重视能力,做到知识奠基,重在能力。心理学家们为我们提出“为迁移而教学”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什么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