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特别是近年出现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思考,更需要探索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与手段。由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更多地反映在社会公众的心理和情绪上,因此,除采取政治的和法律的手段外,更需要从提高人们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下功夫。所以,通过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培育共生理念,倡导宽容社会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目前有数量增多、涉及面扩大、暴力和危害程度增强的趋势,其成因主要有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何化解这类矛盾,一些国家在宏观理念和政策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和借鉴国外的这些矛盾和经验,对全面把握我国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现状、主要成因及在宏观上如何化解这类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P17)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特别是国内一些社会矛盾事件中出现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所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一些国家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方面,从宏观执政理念、微观政策设计到具体实践操作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出现的社会时代背景,要求加强舆论的引导力,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舆论引导,在政府、民众、媒体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三者在舆论引导功能,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5.
产生“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许多利益诉求达不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层面,致使许多关系民生的利益矛盾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最终产生消极的甚至对立的社会情绪,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因此,有效减少“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和增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入手。  相似文献   

6.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的合力来解决。但因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人们心理冲突和情绪宣泄的结果,因此文化在化解此类矛盾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刊特约了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孙玉杰教授结合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问题研究”组织了这组笔谈,旨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求解决这类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体制性症结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直接利益冲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矛盾,而是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外在表现.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导致社会矛盾外溢、贫富分化引起社会心态失衡、基层政府权威弱化造成社会规范失序以及社会治理机制的内在缺陷等是诱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体制性症结.只有针对这些体制性症结,深化制度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涉及到社会道德中的公平正义观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此类矛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社会矛盾,也关系到社会道德问题。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当重视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正确处理坚持正义与遵守规则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沿着理智的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9.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近年来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矛盾形式,引起了党政干部和人们普遍关注,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形成原因、特点、社会影响以及防范与化解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特定的身份意识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身份意识主要表现为: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角度看,他们大多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结构中的弱者;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在政治系统运行中的体验来看,他们大多有一种受压制的政治想象;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的生存状态来看,他们大多把自己看作是与主流社会不同的、具有异质性的边缘人;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政治意识的发展态势来看,他们的群体意识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他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筑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新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传输空前快速和国际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了有史以来最快速和最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话语平台.目前我国已经拥有130万个论坛,规模为世界之最,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民众自由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网络的"舆论场"作用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不可忽视网络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但准确判断了我国当下的发展形势,还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了新的变化,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发生变化、矛盾的决定性不一样、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反映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发展,因而这一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国家执政进入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轨道。胡总书记指出:科学执政就是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领导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执政就是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的就是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高校党的组织承担着正确领导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的使命。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我们当前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课程名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应章节:第三专题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点题入题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妥善化解劳资矛盾,不仅是企业建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让广大职工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重要途径。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是困难企业化解劳资矛盾的有效途径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就是要在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形成一种可以不断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化解矛盾冲突、有效促进利益和谐的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协调机制。企业兴则经济兴,职工稳则社会稳。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  相似文献   

19.
抓好科学发展观"三进入"是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理顺工作思路、加强教学力量、清理审视教材内容、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三大规律"进行长期探索后得出的必然结论.其中,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道路、发展保障等方面,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科学发展观则丰富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