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物理通报版初中《物理》第二册第21页图2-7有一个“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演示实验,是用空气压缩引火仪来完成的。实验的原理是: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起火燃烧。棉花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达到棉花的着火点;第二,要有充足的氧气。在这个实验中,采用普通棉花看不到燃烧现象,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压缩空气内能增大的实验效果明显秭归县实验中学乔瑜(443600)初三物理新教材第17页实验一运用空气压缩引火仪,将一小团棉花放入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内,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结果?教材结论是:“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  相似文献   

3.
正在初中物理"内能"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如图1所示的两个演示实验来说明做功可以改变气体内能。其中,甲实验成功率较低,有时打压十几次才能成功一次,影响演示效果。此外,学生可能会怀疑是由于活塞直接碰撞、挤压硝化棉而燃烧的,并非空气被压缩而升温。乙实验中出现的"白气"现象不明显,且因为教师通常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器材较小,离学生较远,现象持续时间很短,所以学生不太容易看清楚。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做功改变气体内能的实验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第45页从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试管内有液态乙醚出现的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而气体液化的时候要放热,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在第二册第17页则又从压缩空气,使玻璃筒里棉花燃烧起来的实验得出结论:压缩空气,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二者是否矛盾?那么压缩气体时,气体的内能到底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有的气体被压缩时会液化,而有的气体却保持气态不变呢?原来,每种物质都有一个特有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匕,无论怎样增大压强即压缩体积,气态物质也不会液化.在这个温度以下…  相似文献   

5.
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气体做功内能增大和减小的演示实验采用两种仪器,分别是空气压缩点火仪和气体做功内能减少演示器,二者皆采用转换的思想间接呈现气体内能的变化,无法直接显示温度变化。用热电偶温度计创新改进实验仪器,可显示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和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该仪器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不存在耗材损耗、便于分组实验等优点。学生通过使用该仪器直接观察并认识气体内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可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109页有这样的演示实验: 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该实验采用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意在说明压缩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  相似文献   

7.
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中有压缩气体其内能增大的演示实验,但对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其内能减小却没有实验.本文自制了一种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实验仪,验证了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其内能减小,改进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同时也为相关仪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仪器模型.  相似文献   

8.
高二物理(必修加选修)2003年6月第1版第78页中有两个关于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演示实验:一是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二是用图1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两个演示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要求也很高,可见度较差,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在图1装置的基础上,对实验加以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教材中演示“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棉花,迅速压缩厚玻璃筒里的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棉花燃烧起来.这一演示实验的成功率低,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制作了一个易操作、效果明显的实验装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空气压缩仪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学物理教学演示实验"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中常用的实验仪器。它的原理是由于汽缸的空气,在迅速下压活塞时被急剧压缩,活塞对空气做的功转化为空气的内能,使空气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的着火点从而使得沾有乙醚的棉团燃烧。  相似文献   

11.
内能改变演示实验的成功做法江西信丰县大桥中学朱向阳新编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四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有两个演示实验:实验1是演示压燃棉花的现象;实验2是演示水蒸气液化成雾的现象.许多教师反映这两个实验都很难做成功,即实验1压燃不了棉花,实验2看不到...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109页有这样的演示实验: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该实验采用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意在说明压缩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笔者曾见过不少刊物登载过关于压缩空气引火实验的文章,可谓众说纷纭,但大都讨论燃料问题,有的主张用硝化棉,有的主张用乙醚,有的主张用火柴头,等等。其实,燃料固然是该实验的必要条件,但多数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不在燃料的选取上,就燃料来讲,低燃点物质如红磷、赛璐珞、火柴头、蜡烛芯、脱脂棉等均可。低燃点、低闪点液体如乙醚、二硫化碳…  相似文献   

13.
在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42页活动12—6“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中,使用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点燃酒精,由酒精燃烧生成的高温高压的燃气对塑料盒盖做功,说明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相似文献   

14.
在初、高中《物理》课本中都介绍了这样的实验:利用“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压缩筒内空气做功,使空气热能增加,从而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燃点,使浸有乙醚的棉花燃烧起来.该实验虽然仪器、操作都较简单,但却不易成功。笔者经过多次实验,总结出了简单易行的办法,演示几乎能全部成功。现介绍如下。取少量普通药棉(团实后有绿豆粒大小),浸上乙醚,用手紧捏,将多余乙醚挤掉。然后将棉花扯得蓬松一些,放入筒底,装好活塞,迅速下压,一般即可点燃。若效果尚不明显,可将活塞提出筒外,让新鲜空气进入后,再装活塞下压。如此做几次,一定会成功。(一个棉团可燃4至5次后再换)。  相似文献   

15.
高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十一章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一节中设计了两则实验:其一,用空气压缩点火仪演示,压缩气体做工内能增加,效果很好;其二,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由于没有现成的仪器,我们在教材给出的装置基础上加以改进,制作了一台教具来演示该实验,实验效果较好。1 材料设计与制作(图1)(1)密闭容器用2 mm 厚,d=12 cm,h=20 cm 铁管及等厚度铁板焊接而成,底为法兰盘加胶垫用螺母紧固密  相似文献   

16.
压缩引火实验的成败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做此实验的结果只能观察到玻璃筒里产生白色气体,而观察不到浸有乙醚的棉花燃烧,也就是说燃烧的成功率很低,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经过多方的分析研究,认为浸有乙醚棉花没有燃烧,是压缩气体温度不高没有达到乙醚气体的燃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很多资料,得知纤维素酸酯(俗称硝化棉)的燃点比较低,  相似文献   

17.
朱红 《物理教师》2014,(1):54-54,65
1 问题提出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9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物体的内能”中为了说明“做功改变内能”安排了2个实验,分别是“压缩空气发热”和“蒸汽对外做功”,见图1,前者说明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后者说明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内能>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压缩空气时内能增加"实验的教学要求是:"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二册第十一章中新增的演示实验。实验要求用灵敏温度计测出气体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温度计的示数和气体冲开胶塞后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变小,用于验证空气在膨胀时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但是一般中学的物理实验室只配备热敏温度计,而且热敏温度计对变化的温度的反应并不灵敏,要等数秒钟后才能达到热平衡。所以不能把气体绝热压缩时升高的温度及气体绝热膨胀后降低的温度比较真实地显示出来。本人制作的这套教具,找到了一种性能优良的灵敏温度计,能把气体绝热压缩时升高的温度及气体绝…  相似文献   

20.
笔者见过不少关于空气压缩引火仪的文章,大家各有主张,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初中九年级物理“空气压缩时内能增大”的演示实验,采用的是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面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然后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是棉花被点燃,说明压缩空气做功,空气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