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不一样,使用不同语言进行语言互译时就会遇上许多难题。如何做到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为读者所理解,还要符合语言习惯,且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还须注意保持作品的风格,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及语言习惯进行深入研究,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够理解好相同的语言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异同  相似文献   

2.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功能对等的翻译要寻求原文同译文在语义上的最切近和语体上的自然对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注重文化的交际和传播,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功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原理,结合甘孜州旅游文本的功能特点,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甘孜州旅游文本翻译指导理论的可行性,提出了译文行文自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语义优先,自然对等和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相似的三大翻译原则及标准,并采用释义、类比和改译三大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中处理好文化上的差异问题一直为各国学者所重视。一些学者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应该充分尊重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译文越接近译文读者的本族语越是上乘。另一些学者认为译文应该以原文作者的文化习惯为主,尽量保持原文译文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本文意在通过书名翻译探究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顺应理论对典籍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顺应理论视角下,典籍翻译是一个关于语言与文化选择与顺应的动态交际过程。译者在典籍翻译活动中要结合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动态变通地选择语言,并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的结构客体,采用得体的语用策略,使译文准确自然传达原文文化内涵,体现原文风格的同时顺应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意识,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7.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翻译则是一种转换工作,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有文化的转换。文化现已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信仰,价值观和态度是翻译工作者的共同难题,译者必须努力消除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原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理解能力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语言,其表达习惯亦不相同。本文据此提出语言习惯与译文忠实的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翻译是译意,是转达原文中的信息和意义,而非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译文在忠实转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的同时,其行文特点和表达方式必须符合译文语言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语言,其表达习惯亦不相同.本文据此提出语言习惯与译文忠实的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翻译是译意,是转达原文中的信息和意义,而非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译文在忠实转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的同时,其行文特点和表达方式必须符合译文语言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翻译。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英汉思维、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象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跨文化翻译时,译者应从多角度去理解、揣摩原文,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原文的宗旨,再现原文的文字信息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其语言载体中得以体现,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求语言表达方式及进行翻译时都要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中,译者翻译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中西方这些差异,以期译出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太适合应用型文本的翻译,因为他们都强调“忠实”、“对等”,译文的好坏以原文为标准。广告翻译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语言交换活动。在广告翻译中应以目的论为指导,不拘泥于语言形式,而要采取多种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特征、文化习惯和读者期待,以达到广告预期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目的是让译文受众准确无误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设法化解英汉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中灵活地采用"加"与"减"的技巧,在译文中忠实再现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文与原文是对应并且互补的关系。对应即译文与原文相似。互补即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相互沟通并相互补充。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不同的文化在对话和交往中互相认同、互相吸取补充,从而促进多元文化并存。  相似文献   

16.
杂合现象在翻译活动中难以避免,而翻译活动又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概述了意识形态及翻译杂合研究现状,然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了原文杂合与译文杂合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以及原文杂合和译文杂合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与妥协。  相似文献   

17.
徐嘉璐  袁亦宁 《海外英语》2012,(17):162-164
语言作为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思维成果的方式存在着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征。翻译活动需要在不同语族的语言之间或者同一语族的不同语言进行词语间的同义转换,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的词语很少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翻译活动中的词义选择问题由此而生。如何恰当处理意义的模糊性和传达原文真实意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该文从文化巨著《红楼梦》的杨宪益汉英译文中的选取了部分例子,对于词义选择现象进行分类探讨,希望能够为译者在从事汉英翻译活动中的词义选择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朱洪达 《海外英语》2011,(1):183-185
翻译是一种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交流活动。在语意、结构上与原文似乎完成对等的译文仍然可能使译文的读者不知所云。原文的作者与译者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受到各自不同的主导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对事物的理解带有各自不同的某种预设的文化倾向。不同语言文化中的人对事物判断带有预设性不同的审美、思维模式和价值取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译者对译文处理上的语用失误。同时原文作者在创作原文过程中,为了提高表达交流效率,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对与读者相互显性的语言文化背景进行了文化缺省处理,而这些文化缺省对处于另一文化的译者未必是显性的,从而又增加了译文出现语用失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金玫 《考试周刊》2013,(81):24-25
外语学习者只有在大体掌握原文和目标语言的基本特色及其精髓时。翻译对他来说才具有价值。如果他不能对有关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模式进行比较.笔译和口译就无法取得成功。因此,翻译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真正的地位应该处于这一过程的末端,而不在初始。换言之.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翻译应视为一种目标,而非手段。翻译的目的在于运用语言这一手段帮助不同国家和不同的人民相互交往,以便促进不同国家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翻译的标准是:译文一定要忠实于原文;译文的语言一定要清晰、连贯.易于理解,并符合规范。翻译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领悟、表达和审核。精确地将英语译为汉语十分不易,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0.
由于汉英语言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巨大差异,在英语人称代词的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因文体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在翻译时应对原文采取省略、还原和替代等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通顺明白,符合汉语通常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