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已使用 4年了 ,这套教材进行了扎实而有序的化学启蒙教育 ,使学生从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智力。该教材还特别重视实验教学 ,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但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了该教材实验部分有些不尽完善之处 ,现仅摭拾几点仅供参考。a .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先看课本中以下三处叙述 :①第 84页 14~ 15行。“从倒在纸上的粉末里还可以看到有红色的铜生成。”②第 12 0页 6~ 7行。“我们可以看到 ,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的铁丝表面上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③第 175页倒数 4~ 6行。“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放在硫酸铜溶液里的…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第56页关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3-8]的现象描述是:“黑色氧化铜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的铜,同时管口有水滴生成.”后一种现象很容易观察到,但前者却不易做到.实验室里通常是用稀硫酸与锌粒在启普发生器里反应来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但实验结果往往是黑色粉末(CuO)逐渐变成红色的疏松的块状物后,任你用酒精灯怎么加热也不能变成亮红色,这对于课堂演示实验而言就意味着“失败”(与课本所述不符).由于课堂演示实验受时间所限,不可能多次重复进行.怎样才能百分之百地达到课本所述的实验效…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化学第二章中关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描述,似乎由黑色物质变成的红色物质都是铜。这红色产物都是铜吗?我们重复实验多次,经检验,这红色产物不全是铜,其中还含有氧化亚铜。这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作证实。我们设计的实验,除氧化铜的来源不同外,具体操  相似文献   

4.
精心设计了钠与微量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及产物研究,通过改变和控制实验条件等探究证实了该反应产物有红色固体物质铜、黑色氧化铜、砖红色的氧化亚铜和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等物质.  相似文献   

5.
通常,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一定生成硫酸铜和水。但是你如果取过量的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在反应后剩余的黑色的氧化铜中可以观察到红色的粒子,这红色粒子不是氧化亚铜,因为它不溶解在热的稀酸中。在试管里放入足够量的这样的红色粒子,注入适量的浓硫酸,给试管加热,则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和硫酸铜,这说明红色粒子是铜。  相似文献   

6.
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从热力学角度分析,金属钠可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在实验过程中金属钠很难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但在反应过程中有少量的红色固体铜产生。得到的铜单质并不是金属钠直接与铜离子反应的结果,通过实验探究,生成的铜是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活性氢)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相似文献   

7.
1发现问题 几位学生按某一资料上的要求做了一个“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小实验。将氧化铜粉末堆放在一小木片中央,点燃小木片,木片在燃烧过程中将上面的大量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紫红色的铜。学生问我:“中上层的氧化铜粉末与木片燃烧后的木炭不直接接触,但最后也变成了红色的铜,这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物质还原了氧化铜呢?”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与学生一起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若按课本或教参所述的方法操作,很难从黑色混和物中辨认出被还原出的红色的铜,现象很不明显。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终于找到一个实验现象较为明显的办法,下面就介绍改进实验的具体操作和装置。取一束红色的细铜丝,放在酒精灯焰中加热至全部变成黑色(用以代替黑色的氧化铜粉末),然后埋入研细的木炭粉中,置于试管底部,让部分覆有黑色氧化铜的铜丝露出炭粉,再用酒精喷灯加热,如下图:  相似文献   

9.
"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中的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的方法进行实验很难成功,主要原因是使用酒精灯加热反应速度太慢,且达不到反应的温度,难以观察到氧化铜粉末从黑色变成红色这一实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反复实验,找到了一种较好的实验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增加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钠的性质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对初中学习化学的金属活动顺序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然而,演示时将钠直接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由于钠与水的反应比较剧烈,产生大量的热使得刚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氧化铜。黑色氧化铜的生成既不利于观察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淀,也不利于排除生成铜单质的可能。若在试管中完成该实验,产生的热量还会引发氢气的燃烧,造成安全隐患。下面介绍笔者经过大量尝试得出的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安全实验方法,供大家参考。1实验用品钠,2%硫酸铜溶液,煤…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课本第74页[实验2—9]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按课本介绍的方法进行实验总是难以达到教材所述的要求:“氧化铜由黑色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只见到土红色,总是不光亮。我作了如下改进:先用干净的毛笔蘸取少量蒸馏水,均匀地薄薄地涂在试管底部;然后用纸槽小心地把少许氧化铜粉末送入到试管底部,并用玻璃棒把它铺开;最后按课本  相似文献   

12.
如何培养学生规范实验用语的能力长阳县教学仪器站覃春卫(443500)笔者曾在中考化学实验题评卷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答卷时措词不当,用语不规范。如对氧化钢和盐酸反应现象的描述,有些学生说成“氧化钢变小”而实为“黑色氧化铜粉末逐渐溶解至消失,无色溶液变为兰...  相似文献   

13.
一、锌与硫酸铜反应的演示实验锌的金属活动性较强,它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析出金属铜的速度较快,使锌片表面附着的金属铜晶粒粗糙,显示黑色,而不是红色。若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至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刚好溶解,制成深蓝色的硫酸铜的氨溶液(使溶液中铜离了的浓度减小,大部分的铜离子变成铜氨络离子[Cu (NH_ 3)_4]~(2 ))。这时再在溶液中插入锌片(可用废干电池锌皮),由于控制了反应速度,就可以在锌  相似文献   

14.
初中化学课本第73页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按课本介绍的方法,经多次实验均难达到教材所述的要求:“氧化铜由黑色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只见到红色,但却不光亮。我们作了如下改进:先将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少许置于蒸发皿中加少许蒸馏水,用玻璃棒调制成糊状,再用新毛笔(旧毛笔亦可,但虽用水冲洗干净凉干)蘸取糊状物,均匀地薄薄地涂在试管的底部(或涂在中部成环亦可),使试管口向下,并在酒精灯上烘干,最后按课本要求的装置;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即可清楚地观察到氧化铜由黑色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中有三处“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演示。为了使实验更加鲜明准确,可作如下改进一、课本73页“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所用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结果生成的铜,不具有金属光泽。如改用电灯花线中细铜丝灼烧其表面成的氧化铜(此反应可在讲氧气性质时让学生熟悉)代替,当通入氢气少许,加热,即可看到氧化铜还原成具紫红色光泽的铜,同时试管口有水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按教材要求实验完毕后 ,在试管壁上总附有一层被还原出来的光亮的红色铜 ,不管用酸碱及洗涤剂怎样处理 ,仍难洗净 ,这是使用粉末CuO来做这一实验带来的不快。如果在做实验时 ,不使用粉末CuO ,而是作如下改进 ,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方法一 :实验步骤 :1、用砂纸将细铜细擦亮并绕成螺旋状 ,用镊子夹住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表面变为黑色为止。 2、将其放入干燥的试管底部 ,按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我们便可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黑色的CuO逐渐变成具有金属光泽的紫红色铜 ,同时试管口有水珠出现。方…  相似文献   

17.
铜和浓硫酸共热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是说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的一个重要实验。在部编教材高中第一册13页中讲述了这个实验。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按教本所介绍的方法做实验,现象很不明显;第一步把铜片和浓硫酸共热,溶液变成灰黑色;第二步把此溶液倒入少量水中,但得不到蓝色溶液,溶液仍然是灰黑的。这不符合课堂演示实验要反应迅速,现象明显的要求。如果把铜和浓硫酸的混和物加热的时间加长到一两分钟以上,再倒入水中还可能出现红色。如何使此实验的现象明显?经过多  相似文献   

18.
部编初中化学课本(1982年新版)第152页上曾写道:“从实验可以看到蓝色硫酸铜晶体受热后变成了白色粉末,同时,放出了水蒸汽。这是因为蓝色硫酸铜晶体受热后失掉了结晶水,生成无水硫酸铜的白色粉末。”这里没有讲明失水后的固体粉末是否仍是晶体,这往往会造成错觉,似乎粉末并非晶体。  相似文献   

19.
实验目的1.掌握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 2.复习氯气的重要性质; 3.复习氢气的重要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实验装置及操作如下图: 现象:可看到U形管阴极区出现红色,湿润红纸褪色,碘化钾-淀粉溶液逐渐变蓝色,氢硫酸溶液逐渐混浊,氯化亚铁溶液颜色逐渐加深。阴极产生的氢气干燥后能安静地燃烧。能使黑色氧化铜粉末加热时还原成红色的铜。为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记忆,还原操作可按下述顺口溜的次序进行:“先  相似文献   

20.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和“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两个还原实验虽不太复杂,但却不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对这两个实验作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明显,并容易得到成功。一、“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这个实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要求看到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可以看到游离态的铜。但是按照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混在炭粉里的铜不容易看清楚,可以用以下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取一干燥的试管,先在试管内加入一薄层碳粉,然后将氧化铜粉末用摺叠的小纸卷盛好,倾入试管内,抖动试管,使氧化铜粉末均匀地覆盖在木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