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学具,顾名思义,就是辅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据我们了解,近几年来有些学校在学具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辅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常规检查中发现:在有学具的科目中,教师上课少用者有之;学具发给学生以后不闻不问者有之;不发给学生,任其堆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期末就卖给收废品的更是有之。再看看我们的教师对学具的了解和认识情况如何昵?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教师根本不知道学具袋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也有些教师认为学具就是高级玩具,让学生玩玩罢了,除此之外,别无它用;还有些教师认为用学具只能在公开课上摆摆花架子给别人看,平时上课用太麻烦,也不利于组织教学……基于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高中政治实施过程中实效性缺失的原因1.探究的教学模式存在盲目性。在新课改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问题讨论难度较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2.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认为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研究性教学,是当前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一、指导学生制作学具,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有些难点知识教师费尽口舌也讲不清,通过实验,学生会豁然开朗。而现有的实验器材并不是应有尽有。教师自制教具,同时指导学生制作学具,可以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制作学具,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课本上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看似细致而全面,可是课后仍有不少学生存有疑问:液体压强是由于液体…  相似文献   

4.
第8期讨论问题:如何提高操作活动的实效?在数学课上经常会有操作活动,可是不少学生在操作时或注意力不集中,或根本不按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活动,甚至有的把学具当成玩具……于是,有的教师干脆采用自己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或者让学生在自己的指令下完成操作活动。在教学中,怎样设计、组织操作活动,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美术课上的很多不和谐因素都与“学具”有关,学具的问题主要出在学具的备置和学具的使用两个方面。1.学具的备置。笔者在美术课上时常发现:有的学生无所事事、东瞅西看;有的学生到处借东西,不时还引发一些矛盾,扰乱课堂。这些现象都是没带学具或学具准备不全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动手实践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广泛存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但当前很多操作活动有"形"无"质",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有的学生漫无目的地操作,秩序混乱,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学生操作才刚刚开始却又草草收场,体验不够充分;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操作着学具,却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脱节,让操作失去了本质.  相似文献   

7.
衡丽 《林区教学》2010,(10):89-91
学具操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就学具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及如何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林慧 《广西教育》2014,(29):42-42
正学具操作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具操作存在着误区,如操作要求不明确,缺乏针对性;急于操作,不在意学生的思维及想法;对课堂生成不予理会等。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只重视对学具标准件的使用,对学具在课堂操作中的思维含量缺乏认识,使学生成了课堂操作工。为此,笔者做了一次尝试,对标准学具做了加工故意使其"残缺",运用残缺学具的操作给学生预留思维生长的通道,提升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如今的学生大多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究其原因,除了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修养、知识储备有关,还与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存在的一些弊病有关.有的老师作文指导过分强调仿写,难以触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想象;有的不按合乎规律的训练程序指导写作;还有些教师指导作文,不是启发引导,而是把自己的立意和构思和盘托出交给学生……这些往往会导致学生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灵活使用学具可使教学变得直观,学具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活动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乐学、会学。一、巧用学具学具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学生所使用,教师在设计学具使用时一定要"巧"。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学具盒中的小直尺,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  相似文献   

11.
动手操作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学生“玩”学具,随意拼拼摆摆;有些学生我行我素,自己摆自己的学具,对教师解充耳不闻;有些学生抢别人的学具……操作效果不是很理想。那么,提升操作效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通常会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精心设计数学操作活动。此时,学具的应用就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误将学具当玩具,误将教具当学具,既没有充分发挥学具的引导作用,相反还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扰。那么,如何将学具有效运用在低年级段数学课堂中呢?笔者  相似文献   

13.
设计思路幼儿园学具教学法是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实验研究课题 ,我们山东省烟台市有幸有89处幼儿园参与了此项实验 ,并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学具教学法实验基地”。此项实验既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又促进了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所谓学具 ,既是教师用于教学的教具 ,又是幼儿动手操作的玩具 ,同时也是载有知识信息可供幼儿学知识、练思维的学习工具。学具在教学中既能提供学法 ,还能提供玩法。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幼儿人人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 ;反过来 ,幼儿的学习活动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玩的方式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要使学具操作真正成为学生课堂 学习中有效的认识活动,首先要克服教师在指导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当方法。 1.认为学具操作可有可无。有的教师认为,操作活动不作也无关紧要。只要教师讲清楚,学生记住,再练几道题也就会了。有的教师甚至怕学生动起来后收不住,浪费教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学生思维发展与动手操作之间的关系。作为《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动手操作常常被运用于课堂之中。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有的学生漫无目的地操作。秩序混乱,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学生操作才刚刚开始却又草草收场,体验不够充分;有的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着学具,  相似文献   

16.
为了帮助教师解决准备教学材料的困难,江苏省教委研制了一套学具。这些学具有的是供学生观察的认识对象,例如各种岩石材料;有的是供学生进行实验。这些材料减轻了教师准备教学材料的负担。可是,许多教师把这些学具当成学生课后制作的材料,并没有认真对待,有的教师根本就不理不问。 这样,既没有充分发挥自然学具的作用,也没有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缺少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而数学又是一种抽象化、概念性较强的学科,低年级的小学生仅通过书本上的内容很难进行理解,而运用学具就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化和直观化.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合理的使用学具就会将学具变为玩具,扰乱课堂的秩序,降低教学的效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学具就变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教具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具是学生学习的助力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具的使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仅仅注意了教学中的直观演示,忽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相对来讲,直观演示与学具操作是有所区别的,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让学生人人动手,人人主动参与学习,这也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然而,不少教师对于数学活动课不够重视,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简单的介绍一下;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己课后看一看;甚至有的教师根本都不提及活动一  相似文献   

20.
文摘集锦     
排除心理障碍 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畏惧心理的起因 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方面的;二是学生自身的。有些教师的师德有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循循善诱,而是动辄批评;有的教师个性固执,学生提不得不同意见;有的教师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有成见。为此,师生之间便逐步变成了猫和鼠的关系。学生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对教师尊重不够。例如,有的学生对教师缺少理解,误认为教师对他有偏见;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正确教育看作是对他的岐视,甚至看作是教师同他过不去;有的学生自以为是,对教师的好意相劝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总认为是教师在挑他的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