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预先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实验时先点燃一支蜡烛,用长镊了把它伴放到盛氧气的集气瓶底,盖上玻璃片。可看到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待蜡烛火焰熄灭了,这时集气瓶里充满二氧化碳气体。2.取一段约5cm长的镁条,用砂纸擦亮,然后用对锅夹住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伸入集气  相似文献   

2.
一、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部分[实验5—3]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现象:底下的蜡烛先灭,上面的蜡烛后灭。由此得出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对此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呢?所有的可燃物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熄灭吗?为答此疑,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一个实验:将镁带先在空气中点燃,然后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瓶内壁产生大  相似文献   

3.
a.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此实验是把无色的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集气瓶里慢慢倒入立有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把空气排出,使两支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倾倒时,需谨慎小心,让二氧化碳沿器壁流下,若操之过急,会使高位烛火先熄灭,或同时熄灭,导致实验达不到原设计要求,而且也少了实验的趣味性。对此实验略做改动,成功率可达100%。在立有蜡烛的烧杯一侧插入一塑料板或玻璃片(不可全插到底部,底部要留有空隙)。在一侧倒入二氧化碳,速度快慢都会使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补充实验:用一个大烧杯倒扣住3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着…  相似文献   

4.
a.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 此实验是把无色的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集气瓶里慢慢倒入立有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把空气排出,使两支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倾倒时,需谨慎小心,让二氧化碳沿器壁流下,若操之过急,会使高位烛火先熄灭,或同时熄灭,导致实验达不到原设计要求,而且也少了实验的趣味性.对此实验略做改动,成功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5.
传统上,很多人用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10册中第5课《空气的成分》,就用了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1.提出问题:点燃的蜡烛,用杯子盖上,蜡烛慢慢熄灭,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这是本课的引入。 2.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分析。本课用分组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希望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3.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比例。 第一部分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水盆中点燃一蜡烛,将一空气瓶或杯子倒盖在蜡烛上。不久,蜡烛熄灭,而水走进了空气瓶内,水量约占全气瓶的一成(10%)多。  相似文献   

6.
1设计思路人教版9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主要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是其中重点之一。教材中把高低不同的蜡烛用铁丝固定放在大烧杯中,如果集气瓶倾倒气体的角度不对,或倒入二氧化碳的速度不当,都会导致这个实验失败,目前针对这个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有众多教师从实验的一体化、微量型、组合型等不同的角度设计和改进了此实验。  相似文献   

7.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知识容量大、内涵深刻。现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归纳如下,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这个实验。1.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该实验是利用某物质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不是气体,从而使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当集气瓶内外气压相等时,集气瓶内增多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此体积占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的百分数即为空气中氧气体积的百分数。2.燃烧匙内的物质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其他可燃物如木炭、硫粉、铝箔、铁…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物》第二册 (人教版 )实验九“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原来实验的目的只是验证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若能同时验证呼出气体中氧气也减少了 ,那么就更能配合课文说明呼出气与吸入气成分的变化 ,从而为理解体内气体交换打下基础。1 结合实验的原理和实际改进实验1.1 实验器材 在材料用具中增加医用注射器一只 ,塑料软管一根 (直径与注射器出气孔相匹配 ,长度30cm左右 ) ,带孔橡皮塞两只 (大小与试管口径相匹配 ,橡皮塞孔径略大于塑料软管和吸管 ,使之有 1mm左右空隙 ) ,卫生香、火柴 ,其它材料与原实验相同。1.2 方…  相似文献   

9.
许多书籍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有这样一段叙述: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将燃烧着的木炭慢慢伸向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否则,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聚集在集气瓶下方,将氧气排出,使木炭与氧气隔绝,燃烧很快停止。对此,笔者提出异议,试与同仁共同商榷。关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笔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做了多次。一种方法是将燃烧着的木炭慢慢伸向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另一种方法是将燃烧着的木炭快速伸向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结果实验现象完全相同:木炭都在氧气中正常燃烧。那么,为什么将燃烧着的木炭快速伸…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通过实验对比制备氧气的方法,从实验的安全性角度考虑,得出了不易用过氧化钠制备氧气与铝粉进行燃烧反应实验,同时给出了氧气制备收集、与铝粉反应一体化的实验设计。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1第三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无论怎样打磨铝箔,在氧气中仍然不能燃烧。于是笔者根据教参提示将实验改成铝粉与氧气反应,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各种方法特点(见表1),以及盛装氧气的集气瓶底部需要有水或细砂以防止燃烧物脱落炸裂集气瓶等问题,将实验设计为在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实验6-5]如图1所示,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但在具体实验中,往往由于操作难以把握而造成上层蜡烛先熄灭,导致实验失败。贵刊2010年第3期第25页刊登了肖利辉对该实验的改进一文,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笔者对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实验6-5」图1所示,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但在具体实验中,往往由于操作难以把握而造成上层蜡烛先熄灭,导致实验失败。贵刊2010年第3期第25页刊登了肖利辉对该实验的改进一文.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笔者对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全日制普通高级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第80页[实验4-1]"铝箔的燃烧"及第81页[实验4-3]"镁条在二氧化碳里燃烧"2个实验(如图1、图2所示),如果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做起来比较繁琐,其主要原因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氧气或二氧化碳时,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莲藕中的孔里有空气,帮助它们在水中呼吸,由此我们联想到竹子里面是空的,是否也有空气或别的气体呢?我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猜想竹子里面的气体可能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为了证明竹子里有什么气体,我们做了几个实验。首先,我们必须先把竹子里的气体收集起来。我们用锤子把竹筒打一个洞,然后迅速把竹筒放到水里,再拿一个装满水的集气瓶放在竹筒的洞上收集竹子里的气体。收集好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上,我们收集了十几瓶气体进行实验。实验一:我们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把点燃的蜡烛放进从竹子里面收集的气体中,发现蜡…  相似文献   

15.
【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可燃物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据此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16.
中师(生物学)第二册有这样一道习题:根据CO。在澄清的石灰水里能使石灰水变混浊和q能助燃的道理,利有关的用具来设计两个小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的COZ多,而氧气少(提示:可用吹气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我们通过实验并得到了如下的结果。一、证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COZ多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向瓶内倾倒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经振荡后石灰水变混浊,而向另一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加人澄清的石灰水后振荡,石灰水不变混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比吸入的气体中COZ多。二、证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  相似文献   

17.
初中化学教材中(P7实验1—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是采用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测定的。由于所用钟军过大,不易于课堂上演示操作,现象的明显性也受到影响。现改进如下。操作方法:1.在集气瓶上贴上一张纸条,将集气瓶容积从上至下五等分,在纸条上注明。2.在毛玻璃片上,固定一只小蜡烛,点燃后放入水槽中。3把集气瓶从蜡烛火焰上方迅速倒扣在毛玻璃片上,并将瓶口用水封住,蜡烛火焰慢慢熄灭。4.移开毛玻璃片,待水进入集气瓶中不再上升时,用毛玻璃片封住瓶口,取出,可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线约在集气…  相似文献   

18.
氧气知识是初中化学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现将氧气知识考点梳理如下,并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氧气的典型考题进行研析. 考点一: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原理及方法:如图1,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通过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最终集气瓶内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教材中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因此,本实验改进引入了传感器技术,使蜡烛燃烧的生成物由原实验以实验现象判断转变为数据对比得出,通过对比蜡烛燃烧前后透明玻璃罩内气体成分数据,得出“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当氧气含量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的结论,现象明显,逻辑性强,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实验2-1(如图1),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少,引起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