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指具有行业背景和突出优势学科,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2.
钟卫红 《广西教育》2011,(18):79-81
行业英语是基础英语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注重的是行业中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行业英语的开设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本文论述了目前高职院校中行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置行业英语课程、培养行业英语专业化教师、采用学用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行业英语实训和引入行业英语资格考试等。  相似文献   

3.
行业文化是以行业历史文化为基础,在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行业内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行业文化是建立在行业内企业个性文化基础之上的行业共性文化,行业内各企业的文化建设是行业文化形成的源泉。在我国,由于中央企业往往成为所属行业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多年来通过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为行业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人们期待中央企业通过深化自身的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行业文化发展,并在行业文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对行业高校产权结构和资源结构的影响,提出行业产权主体缺失是行业高等教育削弱的根本原因。地方政府推动行业高校综合化发展,改变了行业高等教育的具体办学主体,引起了行业高等教育资源流失,增加了企业参与的制度成本。因此,有必要为行业专业学院引入企业产权主体,使行业高等教育资源根据行业需求有效配置。这种行业高等教育产权多元化措施需要多方参与,具有理论、政策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培养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业特色高校过去长期隶属行业管理,依托行业办学,与行业之间高度契合、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校行业特色型师资人才。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很多行业特色高校与原行业系统之间沟通渠道和机制日益弱化,行业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小,基于学用一致、资源共享的传统行业特色型师资培养模式难以持续,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业特色型师资规模逐步萎缩,从事行业领域技术研究的专注度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当代民航精神为代表的行业精神,是全行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行业精神进校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弘扬,可以提高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因此,行业精神进校园有着现实的功能和价值,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行业精神进校园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从工资层面分析山西省收入差距状况,梳理山西省行业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运用新创造价值中工资占比和行业劳动生产率判断出行业工资差距不合理所在之处。以2003~2012年数据为样本,通过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因素,进而分析山西省行业工资差距不合理的原因。研究显示,人力资本、行业垄断和行业劳动生产率对行业工资差距的作用依次降低,正是这些因素导致行业工资差距存在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8.
行业词语,是各行各业指称该行业内部特殊事物和现象的词语,这些词语被指称的事物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接触,大多是行业内部特有的,通用词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但出于行业内部指称和交流的需要,就创造出了各行各业独特的行业词语。  相似文献   

9.
行业性高职学院的学报有着自身的行业特色,要彰显这一特色,须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充分体现行业属性,同时在学报的整体装帧,特色栏目打造以及交流赠阅方式上凸显行业元素。行业特色栏目建设要抓好约稿工作,适当提高外稿比例并加大对特色稿件的投入。赠阅范围要将行业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参考文献作者和数据库中的作者和行业单位增加进来,以不断扩大学报的行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就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从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四个层面上提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的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生物学教学实践,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生物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由专业知识素养、技能素养、敬业素养、创造素养和艺术素养等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目前,探讨生物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是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发展:来自医学专业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医学专业实践方式是医学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重要因素。医学专业实践方式有两个重要特征:以合作与探究为核心;专业发展活动与日常专业实践融为一体。医学专业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改造教师的专业实践,形成合作探究的专业实践文化;让专业发展活动镶嵌于专业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系统研究还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比较研究;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特征。现有研究中存在缺乏对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内在构成的深入分析;缺乏对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迁历程进行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师专业情意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学教师的专业情意状况,关系教师队伍的稳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效果。然而,从县(市)、乡、村三级学校教师的自我专业评价、专业理想等问题的调查中却都反映出当前小学教师专业情意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加大措施,改善小学教师的待遇,加强人文关怀,重建教师评价制度,以提高小学教师专业情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教师的职业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质量问题的出现,大学教师职业的失落是重要的表现。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导致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困惑,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提升学术职业的社会声誉和创新活力是高等教育的时代课题。文章对中国大学教师的职业困境作了探讨,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提出了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和特征入手,在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程回顾中得出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专业化和教师职业品位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并认为应从五个方面通过教师专业化来提升教师职业品位.  相似文献   

17.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profession is plagued with numerous types of experts who, without attempting to do so, retar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 The mark of an expert is a person who publicly and unwaveringly proclaims that he has the answers to the problems confronting the profession. Perhaps the most disturb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expert found in the profession today is that he represents his own position as the only “true” one regardless of the issue. It is suggested that all members of the profession adopt a more open and questioning attitude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their own position. Additionally, it seems that the entire profession could benefit from a number of changes. Specifical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opinion type articles be labeled as such, that theory be separated from fact, and that a greater attempt be made to redefine the language of the profession operationally.  相似文献   

18.
择业的目的是就业,而就业是择业的结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识和分析新的就业特点,合理地给自己定位,做好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战胜自我,战胜对手,战胜环境,提高择业技巧,为成功就业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志峰  沈红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1):72-75,80
学术职业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后期社会的变迁为学术职业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以思想和传授思想的学术职业成了当时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并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大学作为学术职业的工作平台和组织为其提供发展和保护。在近千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学术职业的发展和各国社会变迁相伴相随,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现代学术职业秉承现代大学的使命,发生了重要的历史转型。这种现代转型继承了欧洲中世纪学术职业的精神内核,在外在表现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Through experiencing and reviewing multiple-country endeavors in academic profession study and participating in a new project regarding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Asia, the author pinpoints and anticipates the shortcomings of study alone or dominantly questionnaire-based and ignoring the broader social context.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perspective or methodology to mitigate these shortcomings.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focuses on commonalities rather than differences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a variety of countries. By comparing identical questionnaires, it is easy to conclude that, according to some indicators,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ategory in which most Asian countries belong, is inferior to tha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y a certain magnitude. This research strategy will devalue the research efforts on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Asia.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s a complicated phenomenon, and it requires a sophisticated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Asia can be induced by empirically study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s embedded. In addition, all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sia are undergoing a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is dynamic feature is valuable and deserves exploratio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in Asia can be demonstrated and illustrated vi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lens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international projects and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his review tries to be both critical and constructive, and shed light on newly initiated projects in the Asian academic profession. Two major research questions are raised by the author: What is the scholarly value of the new project? What strategy can researchers employ for this endeavor? Past research is dominated by the structure-function paradigm and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method. This approach has bo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are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 existing limitations and explore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new academic eff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