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舆论一头连着"世道",一头连着"人心",它是特定社会语境下公众群体意识的产物。当下中国同时遭遇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三重巨变。社会舆论及时、敏锐地反应了这场深刻的大变局。当下中国舆论场"乱云飞渡",变幻莫测。如何把握当前中国舆论场域的风云变幻?中国舆论场存在什么样的结构?这些结构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当前中国舆论场构成及演化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一、四大舆论场  相似文献   

2.
赵凌晖 《新闻世界》2011,(9):115-116
由精英主导的媒介话语权,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始向公共话语权转变,弱势群体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本文从传者与受者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晓  许敏佳 《新闻界》2014,(1):36-39
中国传媒业的娱乐化倾向,对中国的媒体和受众产生重大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褒贬不一的评价。本文采取建构性的视野,从媒介素养方面来重新认识和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的社会影响,提出正确的处理好媒介意识所面临的挑战,不断提高传受者的媒介素养,是当今社会和媒体不可回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王蕊 《报刊之友》2013,(9):98-9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本文聚焦于社会转型之下,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裂变对我国大众媒介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究两者的双向互动,以期我国大众媒介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本文中将其分为传者本位的精英视角时期、受者本位的平民视角时期,以及新媒体介入后我国媒介价值取向的重构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袁建 《传媒》2018,(15):78-81
媒介演化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还是社会各种场域的激烈角逐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媒介演化存在着媒介进步一定带来社会进步的迷思,本文从政治迷思、文化迷思和技术迷思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同时,将媒介迷思放置在中国语境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石俊 《青年记者》2021,(22):20-21
互联网正在重建个体、社会、媒介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关系结构,为我们重新理解文化产品带来了新的语境。作为媒介的文化产品其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三个方面:为个体认识"地方"搭建桥梁,触发消费者情感认同和推进文化话语权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并利用传播媒介,帮助他们辨别和抵御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媒介化社会及其影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入手,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就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受者中心论”负面效应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是传播理论的发展,它提升了受众的传播地位,消解了传者的独霸,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但物极必反,“受众中心论”的理论在商业化背景中正被演变为“受众决定论”,其表现特征是:媒介追逐着受众,迎合受众,讨好受众,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媒介社会责任和功能的衰减,媒介主体意识的弱化,媒介内容的泛化和庸俗,品位与格调的低下等负面消极影响的连锁反应。媒介应正确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在坚持“社会效益”,发挥其社会责任和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实现媒介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摘要:一个社会的大众传媒构成一个社会的媒介环境。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社会主导媒介的兴衰更替,导致一个社会的媒介矩阵重构,从而对社会的媒介环境以及生存演化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全面推广和迅速普及,我国形成了一个迥然有别于以往的新媒介环境,它具有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合、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传者与受者融合等鲜明特点。新媒介环境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以及青少年教育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陆雨晨 《新闻世界》2011,(8):238-239
媒介社会责任的概念已被传媒业和大众认知,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广告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从业者的共识,无论从社会责任论还是实践中媒介的社会影响来说,媒介承担社会责任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中国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着眼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并用大篇幅从不同视角分析媒介社会责任的担当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传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传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种影响是由负载于媒介符号中的信息来实现的,但它决不是传者的单向发出和受者被动接受的过程,其中包含有多重复杂的双向的互相影响的过程。从社会互动理  相似文献   

14.
浅析受众的媒介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传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华南虎”事件与媒介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主要在于媒介——政府——社会公众之间一种和谐共栖关系,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而且对于政府公信力、权威性的树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政府很好地引导控制社会舆论。“华南虎”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舆论多元化表达的典型案例,映照出政府利用媒介化解矛盾、显示政府执政能力的水平,从传播学角度总结其教训,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良性媒介生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微传播对转型期社会的言论生态及中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其在官民沟通和影响公共事件进程、凝聚公民社会力量等方面的高效性,都促使我们对微传播视域下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助力进行研究。本文从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场域特性;公民社会微传播的媒介内容特质;微传播语境下公民社会塑造的思路与路径三方面,论述了公民社会形成与作用机制的微传播媒介特性。在微媒介赋权的过程中,媒介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发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张力,一个介于公民和国家之间,公民积极参加的社会活动领域正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17.
张赛男 《青年记者》2012,(18):40-41
德国传播学者内尔·纽曼曾提出“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的观点,这个观点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多数情况下,舆论的形成和媒介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媒介在促成社会舆论的产生;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又逼迫媒介作出反应. 媒体推波助澜,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德福勒(M,De Flrutr)提出过文化行为模式,即“大众媒介通过选择性的报道及演出,强调某些主题,在受众之间建立相关印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化,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媒介及媒介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作为影视产品之一的纪录片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冲击,必然产生迎接挑战、重塑自我的时  相似文献   

19.
媒介素养,指人们正确理解和认知媒介的社会角色、社会功能,有效运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和媒介建设,并对不良媒介信息进行甄别思辨和实施调控的能力。它具有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媒介素养是针对传播者、受众以及传受系统之外的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或者说,是指整个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记录个人心情状态及生活感受等,以传者自身为受者的独白式微博书写是演变中的媒介中介化自我传播形式之一,具有自我传播的反身性、对话性、内省性,但又呈现出反身性的延伸、对话性的中介和内省性的外化等与传统自我传播形式不同的独特属性。媒介中介化自我传播对人类个体-社会的重构,可能促使精神意识空间与物质实在空间形成更大的张力,并进一步推动保罗.莱文森意义上的人类发展的精神意识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